独轮车上的博导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jx45 狂犬病、流感、结核病和人类遗传学科普园地。 提供根治 “狂犬病恐惧症” 的灵丹妙药。 奉献在中国彻底消除狂犬病的锦囊妙计。

博文

狂犬病的历史 —— 全球消除犬狂犬病的基础(10)

已有 789 次阅读 2025-8-23 13:35 |个人分类:狂犬病防治|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狂犬病的历史 —— 全球消除犬狂犬病的基础(10)

A history of rabies—The foundation for global canine rabies elimination(10)

前记

  目前国际上关于狂犬病研究最权威最全面的大型学术专著是《狂犬病的科学基础和管控(RABIES: SCIENTIFIC BASIS OF THE DISEASE AND ITS MANAGEMENT)》,简称《狂犬病(RABIES)》。该书最新版(第4版)已于2020年5月面世。

  该书共有22章,其中第1章是《A history of rabies—The foundation

for global canine rabies elimination(狂犬病的历史 —— 全球消除犬狂犬病的基础) 》。

现将此章的内容全文翻译成中文供参考。

1章  狂犬病的历史 —— 全球消除犬狂犬病的基础(10)

5. 南美洲、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续)5.5 区域努力:大规模疫苗接种与实验室监测

1887 年首个巴斯德研究所在南美成立后,20 世纪初,巴西、智利和阿根廷等国的多家机构启动了相关活动(Anonymous, 1941; Sua´rez, 1940; Teixeira, Sandoval, & Takaoka, 2005)。与此同时,1902 年成立了国际卫生局,并于 1958 年组建 “泛美卫生组织(PAHO)”该组织的核心宗旨是促进和协调美洲各地的疾病防控工作,包括建立网络调查区域问题并推广本地解决方案Alleyne, 2002; Saldana, 2006; Victora, 2002)。

在南美洲,传统神经组织疫苗(NTV)一直使用到 20 世纪 50 年代。为减少不良反应,Fuenzalida 和 Palacios(1955)在智利研发出灭活乳鼠脑(SMB)神经组织疫苗,用于人类暴露后预防和犬狂犬病控制(Fuenzalida & Palacios, 1955; Held et al., 1972; Schneider & Santos-Burgoa, 1994)。1960–1968 年间,这种乳鼠脑疫苗在智利、乌拉圭、阿根廷、秘鲁、巴西、委内瑞拉、墨西哥、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和危地马拉获得许可。乳鼠脑疫苗成为该地区最常用的疫苗,安全性更高且减少了神经组织疫苗所需剂量(Schneider & Santos-Burgoa, 1994)。此后,乳鼠脑疫苗被人用细胞培养疫苗(CCV)取代,后者也用于犬疫苗接种运动。

早在消除犬传播人类狂犬病(GEHRD)计划提出前,1983 年美洲卫生与农业部长级会议(RIMSA)就为防控工作带来契机。拉丁美洲国家(LAC)正式作出政治承诺,消除城市地区(如人口 > 10 万的地区)的犬狂犬病。这一承诺在美洲狂犬病国家计划主任会议(REDRIPA)上得到重申,加强了合作力度(Freire de Carvalho et al., 2018)。

泛美卫生组织PAHO)协调下,南美洲国家遵循 “消除人类狂犬病区域计划”,在多种场景中开展大规模犬疫苗接种Clavijo et al., 2013)。同时,参考实验室(主要来自农业和卫生部)之间的实验室监测得到改善,为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和秘鲁等国提供了处理大量样本的工具。这些数据通过向泛美卫生组织兽医公共卫生部门维护的区域狂犬病流行病学监测系统(SIRVERA)定期报告实现共享(Freire de Carvalho et al., 2018; Vigilato et al., 2013)。

尽管各国差异较大,但主要城市的诊断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部分国家建立了广泛的全国诊断实验室网络,维持必要的流行病学监测以发现疫情焦点并监测已无狂犬病地区(Clavijo et al., 2013)。过去 40 年的持续努力对犬狂犬病产生了显著影响。泛美卫生组织的支持(如通过 SIRVERA、REDIPRA 等)极为有益,使犬狂犬病病例减少 98%,人类病例减少 95%(Freire de Carvalho et al., 2018)。

5.6 挫折

尽管取得进展,但由于社会经济差异,中美洲、南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成功并非均衡。玻利维亚、海地以及秘鲁、委内瑞拉和巴西东北部等偶发犬传播狂犬病的地区仍有犬狂犬病流行。病例集中在大城市周边、被忽视的社区(地理位置偏远、流浪犬数量多)和边境地区。由于信息误导、优质卫生服务有限、文化差异、贫困、生物制品和预防措施获取困难,防控存在差距(Clavijo et al., 2013; Vigilato, Clavijo, et al., 2013)。许多地区的监测不足(Seetahal et al., 2018; Taylor, Hampson, Fahrion, Abela-Ridder, & Nel, 2017)。

单纯捕杀无效,减少犬只更替可在疫苗接种运动期间维持较高的种群免疫力(Castillo-Neyra, Levy, & Naquira, 2016; Cleaveland & Hampson, 2017)。国家间的区域合作将确保消除剩余疫点的犬狂犬病Del Rio Vilas et al., 2017; Freire de Carvalho et al., 2018; Seetahal et al., 2018)。这些挫折是可预期且可应对的。基于激素的疫苗诱导避孕方法可能是稳定失控犬群的有前景选择。如非洲、亚洲、欧洲和北美的案例所示,对于难以接触的犬群,口服犬疫苗接种可能有效(Vargas-Pino et al., 2013; Wu, Franka, Svoboda, Pohl, & Rupprecht, 2009)。新型热稳定疫苗可克服冷链限制(Lankester et al., 2016)。最终,强制履行宠物监护人职责是维持健康犬群的关键

5.7 蝙蝠狂犬病的新挑战

犬传播人类感染的减少有助于揭示此前报道不足地区、储存宿主和传播媒介(如蝙蝠)中狂犬病病毒的长期循环。这一挑战要求制定预防蝙蝠传播人类狂犬病的共同策略,尤其是在亚马逊地区(如秘鲁、厄瓜多尔和巴西)的偏远地区,那里人类病例不断增加。蝙蝠狂犬病的动态复杂,通常取决于人类活动,如畜牧业生产或环境干扰(BottoNun˜ ez, Becker, & Plowright, 2019)。过去 15 年,与蝙蝠相关的狂犬病病毒变种导致的狂犬病病例在野生非专一食肉动物mesocarnivores)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中有所增加Kotait et al., 2019)。人为因素驱动新热带区多种类群中蝙蝠源性狂犬病病毒的传播(Kobayashi et al., 2007; Streicker et al., 2012)。

5.8 未来展望

与其他地区一样,该地区消除犬狂犬病的主要决定因素包括维持大规模犬疫苗接种、及时适当的暴露后预防、提高对复发风险的认识、加强实验室监测以及强制履行宠物监护人职责维持健康的动物种群是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健康One World-One Health)” 理念的基础之一(Beran & Frith, 1988)。

遗憾的是,该地区 “犬维持” 的狂犬病病毒减少可能造成虚假安全感。显然,犬源性狂犬病病毒再次出现的风险广泛存在,需要持续的监测网络并消除 “热点”:玻利维亚边境地区、中美洲部分地区和加勒比地区(Seetahal et al., 2018)。要在 2030 年前彻底消除犬介导的狂犬病,需要持续宣传、倡导者支持和经济投入,因为该地区将对发展中国家防控工作的基本概念提供验证,不容忽视。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的链接:

权威的大型学术专著《狂犬病(Rabies)》最新版已面世 (https://mp.weixin.qq.com/s/7v3fyBpGaHqHUZbZgPc3fw

相关博文:

狂犬病的历史 —— 全球消除犬狂犬病的基础(1) 2025-08-05

狂犬病的历史 —— 全球消除犬狂犬病的基础(2) 2025-08-07

狂犬病的历史 —— 全球消除犬狂犬病的基础(3) 2025-08-09

狂犬病的历史 —— 全球消除犬狂犬病的基础(4) 2025-08-11

狂犬病的历史 —— 全球消除犬狂犬病的基础(5) 2025-08-11

狂犬病的历史 —— 全球消除犬狂犬病的基础(6) 2025-08-14

狂犬病的历史 —— 全球消除犬狂犬病的基础(7) 2025-08-15

狂犬病的历史 —— 全球消除犬狂犬病的基础(8) 2025-08-15

狂犬病的历史 —— 全球消除犬狂犬病的基础(9) 2025-08-21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7754-1498812.html

上一篇:狂犬病的历史 —— 全球消除犬狂犬病的基础(9)
下一篇:狂犬病的历史 —— 全球消除犬狂犬病的基础(11)
收藏 IP: 117.152.200.*| 热度|

2 王涛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6 03: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