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ylor & Francis官方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ndfmarketing 全球领先的学术出版社,提供专业的学术出版服务与全球网络支持!

博文

医学期刊副主编张赛扬教授:关注学术趋势,聚焦药学与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的融合 精选

已有 3944 次阅读 2025-8-21 11:54 |个人分类:医药健康|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image.png

Taylor & Francis通过走进编辑部栏目,邀请来自中国的期刊主编、副主编或编委,向中国的科研人员更加全面地介绍Taylor & Francis旗下的优秀国际期刊,分享期刊的收稿领域、审稿流程,以及科研人员在研究、写作和投稿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帮助更多中国优秀的科研成果顺利发表。

今年暑期,走进编辑部栏目特别策划“夏日特辑”密集邀请医学、药学、教育学、营销学等各个学科的资深大咖,从资深视角,带你读懂期刊的“通关密码”!

本期,我们邀请著名药理学期刊Journal of Enzyme Inhibition and Medicinal Chemistry副主编张赛扬教授为我们带来全面、详实的分享,在重点介绍期刊定位、审稿重点、阐明投稿误区的基础上,为科研人员顺利在国际期刊发文提出宝贵建议。

image.png

期刊专注发表关于药物和抗癌剂开发中酶抑制剂、抑制过程和激动剂/拮抗剂-受体相互作用的开放获取研究。本刊旨在为酶抑制研究的最新发现提供一个国际性的跨学科平台。

image.png

张赛扬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郑州大学

张赛扬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青年托举人才。近年来,张赛扬博士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国内外期刊发表SCI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中国科学院一区TOP期刊论文3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联合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面上项目;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

👇点击收看采访视频👇

image.png

Q1:能请您简要介绍Journal of Enzyme Inhibition and Medicinal Chemistry期刊的定位与特色?

我们的期刊现在名字叫 Journal of Enzyme Inhibition and Medicinal Chemistry,创刊于1985年,曾用名是 Journal of Enzyme Inhibition ,原来是一个关注酶抑制的期刊,在2002年时更名为酶抑制与药物化学期刊。期刊隶属于 Taylor & Francis旗下,是一本开放获取的期刊。最新的影响因子是5.4,JCR是Q1区。中国科学院的分区里,大区和小区都是二区

顾名思义,本刊最初定位于报道肿瘤药物化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聚焦于靶向酶抑制机制及小分子抑制剂的发现。然而,随着近年来药物化学学科的快速发展,期刊的报道范围已逐步扩展。目前,本刊涵盖各类小分子干预机制的研究,包括但不限于激动、抑制、降解、变构等作用方式,其靶点涉及蛋白质、酶、RNA/DNA等多种生物大分子。这些研究致力于发现可用于疾病(如肿瘤、细菌感染、炎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等)诊断、预防与治疗的小分子化合物。期刊主要涉及了药物化学,酶学生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生理学,药物设计相关的药理学分子识别过程等等的研究。我们希望通过这样有严格的同行评审和高质量的编辑工作,为全球的相关的从业者提供一个展示性的平台。

Q2:您认为Journal of Enzyme Inhibition and Medicinal Chemistry期刊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客观上讲,期刊到目前为止还是有比较良好的口碑和行业认可度的。我大概归结为几个方面:

一、对稿件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包括稿件的原始数据。除了是期刊副主编以外,我还是研究者,也是学术论文的作者。作为作者,横向的比较同类的期刊,我们期刊对原始数据的要求还是相对比较高的,那这样就保证了原始数据的可信度。

二、我们是在稿件评审中有比较高的要求,有比较严格的同行评审制度,还有比较国际化,高质量的编委团队

三、刚才介绍了期刊在2002年的时候更名为现在的名字。相关的从业的老师都知道。在本世纪初的时候,药物化学有一个趋势,就是从原来“以骨架为核心”的研究趋势,到先确定靶点,“以靶点为核心”的研究趋势,期刊的命名或者定位也是跟这个趋势相契合的,这也是我们期刊所遇到的一个时代红利。

最后,我觉得这本期刊在作者和读者中间是有一个定位的,这个定位其实是源于它长时间的积累,这是依赖于我的同事们对于论文品质和学术价值的坚守。

Q3:Journal of Enzyme Inhibition and Medicinal Chemistry是一本开放获取期刊,可否请您谈谈对于开放获取的看法? 

开放获取确实是我们需要跟读者和作者朋友们交流的一个事情,作为作者,我们会对开放获取有一种天然的抵触,因为开放获取的期刊通常是直接向作者收费的。对于作者来说,有一个很不愉快的直接收费的感受,因为现在科研的经费获取艰难。但是要注意的是,所有的期刊都是要收费的,只不过有一些其他传统的杂志是向读者收费的,而向读者收费其实是对于这个学术的传播是有一些阻碍的。开放获取是有优势的,降低了传播壁垒,推动了这个行业的发展。可能高校里的老师感觉不是很深刻。但是在一些欠发达地区,或者经费不充裕的高校,或者小规模的企业,如果想了解、参考这种非开放获取期刊的研究成果,其实是很难的。所以说开放获取是降低了这个行业间互相沟通,互相交流的门槛。

开放获取对作者本身也是有利的,研究成果容易被更多的人看见,可以提高作者论文的引用率。开放获取并不代表期刊不好,还是要公正,客观的评价期刊。应该看看这些期刊对论文要求是怎么样,包括对论文原始数据的要求,对论文创新度的要求,上述这些才是评价一个期刊水平的“金标准”。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对于经费不是很充裕的作者,建议关注一下期刊的官网,上面有稿件处理费用的优惠或豁免政策。

Q4:作为副主编,您认为研究人员撰写高质量论文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

我认为在发表文章的过程中,写作本身并不是最关键的环节,真正的功夫应该下在研究的前期准备上。在开展研究之前,我们必须对该领域和研究方向有充分的了解,这样才能培养出良好的科研思维,确保课题的创新性。只有从一开始就确立一个科学、新颖的选题,并在后续研究中获得可靠的数据,写文章才会水到渠成。  

有些老师可能会觉得课题设计是最具挑战性的部分——我作为一名导师,也经常遇到学生提出类似的困惑。我的观察是,如果学生觉得课题设计困难,往往是因为他们还没有阅读足够多的本领域文献。  

打个比方,我们看一部电视剧或动画片时,总能提出自己的看法,那为什么读完一篇论文后却毫无想法呢?事实上,每读一篇论文,我们都可以从中汲取一些灵感;当积累的文献足够多时,这些零散的想法就会逐渐汇聚,最终形成自己的研究思路

Q5:能否请您介绍本刊的审稿流程?

稿件投递到系统里以后会由专业的同事进行形式审查,可能包括数据提供的是否充分,写作格式是否合适。这些格式和数据的要求,大家可以在官网上看到的。

在形式审查结束以后,就会有主编或者副主编进行初审,评价这篇稿件水平是否达到了同行评议的标准。如果达到了,就会进入下一个环节——同行评议。主编或者副主编根据这篇论文的主题和研究内容,选择相应的行业内的专家来进行评议,这些专家会给编辑一些意见,编辑综合这些意见后再反馈给作者。然后作者进行修改以后再反馈给我们,我们审完以后再反馈给这个评审专家,如此几轮。通常我们的期刊经过两到三轮同行评议就会有明确的结论了,拒稿或者接收。

接收以后,负责稿件的主编/副主编,还需要再对稿件重新进行一次复审。复审完以后,会再进行形式审查

在论文发表以后,主编/副主编也会不定期的进行一些抽查

Q6:最常见的拒稿原因有哪些?

期刊主要关注药物化学领域的研究。正如刚才提到的,虽然期刊名称可以做扩展性解读,但核心要求是:研究必须基于明确的药物靶点,并提供相应的实验数据支持,而不仅仅是理论计算数据。

在拒稿方面,有几个常见原因需要特别注意:

  • 特定实验的缺失:某些研究方向在业内已形成共识,必须包含关键实验。例如研究微管蛋白时,需提供其形态学变化的证据;研究HDAC等酶时,需明确展示不同亚型的活性变化。虽然无法给出一个完全详尽的清单,但通过系统阅读领域内文献,研究者可以掌握这些常规要求。

  • 形式审查:文字复制比(查重)的问题在研究论文中较少见,但综述类文章需特别注意。图表规范性:需符合期刊的格式要求,确保清晰、准确。

Q7: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您所在学科在全球及中国的发展前景?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有何突破性的建议?

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可能有点大。我就我自己的感受跟大家谈一下。药物化学的研究行业从横向对比,其在中国的发展有稳步的提升态势,中国作者发表的论文越来越多,论文的水平越来越高。如果从学科来看,我们药物化学主要目标在小分子的发现和设计上,在临床的治疗中,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新方法了,包括一些大分子的蛋白的药物。但是目前来看,小分子药物依然是临床治疗的基石,所以说我们还是有很大的研究的需求,行业内有大量的研究人员,也有大量的正在推进的研究。

我们的前景,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 包括现在正在兴起的 AI 的浪潮。基本上所有的行业都意识到,AI 肯定会对本行业造成极大的影响。但是究竟怎么利用,怎么使用 AI 进行有效,积极的影响,我们都在摸索。

  • 近几年,有一些药学研究的范式,会影响我们研究的思路。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档的药物化学的研究已经可以做到非常精细化的研究,这时候就需要药物化学工作者跟结构生物学要有非常的紧密的结合。

  • 然后是药物化学的研究的方向,是跟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发展息息相关的,通常来讲,临床医学帮助我们发现临床问题。基础医学帮我们把临床问题归纳为一个科学问题,然后我们药物化学通过解决科学问题,解决临床问题,为人类的健康福祉做贡献。

我们当然会面临很大的挑战。比如说我们刚才提到了AI,AI 的训练和应用,这是一个挑战。我们刚才提到的学科融合。究竟如何融合我们的学科,包括我们刚才说的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结构生物学,计算生物学这样的。很多重磅的药物化学研究,现在已经不仅仅就是核心在小分子的设计和获取中,而是从临床开始,从临床问题提出,解决临床问题。所以药物化学这个专业正在慢慢的整合在所有的医学,药学相关的专业的共同发展的趋势当中

建议不敢说,我说自己的一些感觉。

  • 一个是我认为应该紧紧的跟随前沿的学科的进展,包括药物化学和其他学科的进展。因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的时候别的学科发现发明的一种工具,我们可以拿来使用。别的学科出现的一种思路,我们也可以拿来使用。

  • 另一个就是我们可能需要更多的关注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就像刚才提到的,我们要关注能抽提出来的临床问题,以及从临床问题里头凝练出来的科学问题。

我刚才提到我们的期刊在行业内有良好的口碑与行业认可度。首先收到期刊的邀请肯定是我的荣幸,也是对我认可。我个人也很乐于参与到整个药物化学的发展的过程中,因为我们这个期刊也是药物化学的一个展示平台,也可以促进药物化学的交流,侧面的促进本学科的发展。

我在担任副主编的过程中其实也学习到了很多,虽然我的研究背景集中在肿瘤药物化学领域,但通过审阅来自不同研究方向的稿件,我的学术视野得到了显著拓展。更重要的是,这一角色促使我以全新的视角思考问题——例如,当发现近期接收的稿件过于集中在某一研究方向时,就需要主动考虑学科平衡的问题。

此外,这段经历让我首次以出版者的视角来思考如何办好一本学术期刊。我们编委会成员——包括主编、副主编和其他编委——经常就此展开深入讨论。这种从“研究者”到“出版推动者”的角色转变,无疑是一次宝贵而新奇的职业体验。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74014-1498537.html

上一篇:独家专访 | 厦门大学冷历歌教授:深入探讨AI辅助教学的机会与挑战
下一篇:刊·见 | 双1区期刊Food Reviews International,探讨全球食品问题的技术见解!
收藏 IP: 18.139.13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3 07: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