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人们的抗战(3):烽火家国志,八路三兄弟
(本文由 DEEPSEEK 创作, 材料来自网络和我提供,经过少许修改)
卷一 朱康:从青纱帐到象牙塔的世纪跋涉
烽火淬剑 朱康(原名 朱文西;姥爷的侄子)河北赵县北朱家庄人。从儿童团长开始革命,1933入党。1937年目睹在家乡邻镇(梅花镇)惨案,加强了抗日的决心。1547具乡亲遗体,孕妇剖腹、婴儿穿肠的惨象,让这个高小辍学的农家子投身抗日战场。他参加了百团大战,他在日寇“五一大扫荡”围剿的核心地带,进行了机智顽强的反围剿斗争:日军七天七夜拉网清剿,2.16万百姓遇难。魏家庄地洞里,老乡用最后的口粮掩护他;垣里村炕洞中,他用咸菜汤救回被熏昏的战友。他和王先臣司令员并肩作战,抗战胜利前夕,亲眼目睹这位红军将领在为解放自己的家乡(赵县前大章)而中弹牺牲。这些鱼水情深的记忆,化作他终生践行的信条:“位卑未敢忘忧国”。
暗战传奇 1945年转任晋察冀六分区城工部长,他导演真实版“虎穴追踪”。石家庄敌营里,他发展的“钉子”送出关键情报。战友刘永福被汉奸围困时,用最后一颗子弹自尽,头颅高悬城门;耿生文血战叛徒而亡,他连夜率手枪队处决叛徒李运章。晚年抄录“吾辈革命事,生死本寻常”时,笔尖仍带硝烟味。
清廉本色 1949年天津地委副书记任上,他与刘青山、张子善共事却纤尘不染。赴任唐山市公安局长时,全部家当仅一被一鞋。1952年元宵节天桥踩踏事件,他目睹11名市民丧生,在毛主席视察唐山时含泪立下军令状:“共产党干部只有责任,没有‘官’!”
杏坛丰碑 1958年奉周恩来总理令创建中国首所轻工高校。122天,他在阜成路废弃干校变出307名新生的课堂:皮革泰斗杜春晏、硅酸盐权威赖其芳等专家被他“三顾茅庐”请来;师生自制228件教具,土法炼出马福炉。三年困难时期,他立铁规“领导不许动学生一两粮”,带师生养猪种菜,保证每周一碗红烧肉。当63级学生潘蓓蕾因“海外关系”被拒,他力排众议:“孩子们回来就是爱国!”——这位女生后来成为轻工业部副部长。
百年回响 101岁时接母校贺信,颤抖写下“科教兴国”。案头“不知老之将至”的印章,拒绝镌刻“难得糊涂”:“社会主义了,你糊涂干吗!”2021年寒冬,这位穿越四个时代的老人留下最后箴言:所谓信仰,是把个人生命锻造成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
卷二 朱琳:燕赵公安魂
赤子初心 朱琳(原名朱庚申;姥爷的堂侄),河北赵县北朱家庄人。1935年,民族危亡之际,赵县少年朱琳(原名朱庚申)投身救亡洪流。15岁加入共青团,同年入党,参加了赵藳栾农民暴动,机智勇敢地进行了“五一反扫荡”,“反围剿”的战斗;积极参加和领导了反特反霸等斗争。以坚定信念投身冀中抗日斗争,成为组织培养的年轻骨干。在革命道路上,他与兄长朱康并肩前行,共同经受战火淬炼。
政法铁壁
· 重建组织: 任束鹿县委组织部长期间,在日军严酷的“囚笼政策”下,他深入敌后,秘密恢复重建遭受破坏的基层党组织网络,巩固抗日堡垒。
· 反抢粮斗争: 1942年任晋深束县委副书记,为粉碎日伪抢粮阴谋,他周密部署并率武工队突袭敌粮仓据点,成功保护根据地粮食资源。
· 战时司法: 在冀中行署公安处司法科长任上,他贯彻党的锄奸政策,组织公开审判汉奸恶霸的群众大会,震慑敌伪气焰,凝聚民众抗战决心。
镇守冀东 1949年后,朱琳历任沧州、秦皇岛、唐山公安局长,为巩固新生政权、维护社会安定作出重要贡献:
· 领导剿灭盘踞渤海湾的海匪团伙,保障沿海治安;
· 指挥侦破敌特破坏工矿企业的重大案件(注:此处采用概括表述),保卫经济命脉;
· 1960年抗洪抢险中,他身先士卒,连续多日坚守陡河水库险段,组织军民全力抢险,为保卫唐山城市安全发挥关键作用。
青山埋骨 长期超负荷工作严重损害了朱琳的健康。1968年病逝前,他嘱托妻子代交最后一月工资作为党费,践行了共产党人的忠诚誓言。其事迹载入《河北名人录》,评价其作风刚毅果决、工作缜密扎实、立场坚定不移。
卷三 朱文周:烽火少年铸就赤胆忠魂
朱文周(姥爷的大儿子),河北赵县北朱家庄人。1941年,15岁的他瞒着父母,追随八路军冀中军区第六分区的队伍,以矫健的身手通过攀绳测试,正式成为一名县大队的一名小抗日战士。
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朱文周先后担任赵县组织部长朱敏、县长张彪等领导的警卫员,肩负保卫首长的重任。他机敏果敢,多次在日伪军扫荡中掩护领导脱险,察敌情,除汉奸,攻炮楼,保护乡亲等都有他的身影。1944年的一次反扫荡战斗中,他独自穿越封锁线传递情报,为部队突围赢得宝贵时间。1947年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残匪突袭赵县城,他策马断后,在枪林弹雨中俯身救起坠马的县长夫人,其英勇事迹至今被乡亲们传颂。
他的家乡北朱家庄被誉为“小延安”,家族中涌现出十余位革命者。舅父吕琛是八路军冀南军区的团长,曾在武邑县任角村率部与日军血战;堂兄朱康任束北和深束县委书记,带领群众坚持敌后斗争。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朱文周,将“誓死不当亡国奴”的信念刻入骨髓。他的形象正如徐光耀《平原烈火》中描写的赵县县大队的“瞪眼虎”“希特勒”等小侦察员,是冀中平原上无数无畏少年的缩影。
解放后,朱文周转战公安战线,多少次孤身单骑,智擒贼匪,但那段金戈铁马的岁月始终是他最珍视的记忆。1996年,这位身经百战的老战士因病逝世。
七律·颂朱门三杰
烽火梅花淬剑芒,青纱帐里共担当。 束鹿夜破千重锁,赵邑晨驱万里霜。 三杰同怀家国志,一门尽瘁赤旗扬。 长桥贯接沧桑路,犹听蹄声震八荒。
(亲人们的抗日到此结束。姥爷,朱文印舅舅,几个姨姨,都是老党员,在家乡积极抗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0 05: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