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厚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othere 计算语言学博士 希望在这里留下学术的足迹

博文

暑期学院三届心得 精选

已有 3271 次阅读 2025-8-10 00:11 |个人分类: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语料库与数字人文暑期学院,不知不觉,两年办了三届,每一届都很辛苦,不只是我,更是参加授课的老师、主讲学生、志愿者甚至是学生。

各种组织、联系、琐碎的细节,非常折磨也非常考验时间管理能力,大脑在不同任务之间的切换能力。

搞得大家都很累,究竟图什么?

这么累,还免费公益,拖累大家,到底图什么?

本有初心,却在琐碎忙碌之中忘记了,只晓得一个字——坚持——坚持就是胜利。

但是当别人问起的时候,却常常语塞,觉得信心十足,又说不出个一二三。

好友们的讨论,让头脑冷静下来,是的,我们的初心就是培养文科界的文理交叉人才,而不是培养理科的文理交叉人才。因为我们暑期学院的定位,就是招募文科背景的学生,一起学习数据库和大模型的编程技术。

首先,因为文科穷,没有经费,几千块级别的费用委托给公司往往做不出什么资料库、数据库。

其次,因为文科的人看不懂理科的编程教材和视频,往往安装一个python环境就卡住了。文科学生学编程需要帮助,需要手把手地教。

第三,只有文科的人才能做好人文数据库,因为他们多年的人文知识积累和感觉,不是一般的编程人员能把握的,他们对于问题的理解,方向的把握很重要。

这就是我们的初心,解决文科学生缺经费、学技术难的现实问题,让文科的年轻学者和学生能做出自己的系统来。所以,我们的课程设置有以下特色:

(1)更面向人文学者和学生,课程免费,开放线上和线下通道。让大家贴近零成本地学习。有经济能力的则线下收获更大。

(2)教学也采用线上学员屏幕共享进行操作的方式。由老师看着学生操作,实时引导和纠正,让学生更好地暴露问题,及时解决。而不是传统的学生跟着老师操作。

(3)内容共建,讲座与讲习班互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及时调整后续的授课和讲座内容,让讲座和编程课有机结合起来。

(4)注重实操,做出一只小麻雀。针对文科学生容易理想主义、求大求全的思维特点,设置相对明确的作业要求,先做好一个小系统,解剖好一只麻雀,完成一个相对量小一些的课程作业,结课后再举一反三制作自己理想的搭系统。

(5)上课要求纪律严格。缺一次课得不了优秀,缺两次拿不到结课证书。每天定时考勤,老师提前来,晚离开,2小时的正课,往往前后拉扯答疑4小时,形成良好的学风和上课纪律,良性循环。

老师们也难得十天聚在一起,互相听报告和课程,讨论学生情况,也激发出许多新的想法和共识。不知不觉,我们好像在复刻“书院”模式,与学员同吃、同住、同聊、同甘共苦,形成最近的五共口号,“共创 共建 共学 共享 共惠”。

今年新增的文化考察模式,也是线下课程的一大创新。由于几个特殊的原因凑到一起,居然没有请到导游,我们几位老师在没有去过的博物馆、没有备课的情况下,背起小蜜蜂现场讲解,和学生用研讨的方式,去思考每一块展板、每一个模块的策展思路,如果用数字人文技术能做出什么样的效果。学生被这种新奇的导游方式吸引,也积极地思考与讨论。饶兄在结束后说“今后的暑期学院,文化考察可以作为保留项目”,真实的案例分析让师生都受益匪浅!

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时间,恍如隔世。它如此艰难地开始,艰难地推进,然后就突然地结束了。

许多同学问,下一届在哪里办?

我不知道还有没有下一届,因为每一届都要辛苦地去筹钱,对学员免费不等于公益暑校不花钱。每一届都贴补了不少课题经费,更感谢各校和协办单位的大力支持。希望下一届有更多的单位愿意支持,有更多的老师愿意抽出宝贵的时间和我们一起吃苦。痛并快乐着!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714-1497086.html

上一篇:让古籍在智能时代焕发新生
收藏 IP: 222.95.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12 23: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