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欲望是由生物的本性产生的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欲望无善恶之分,关键在于如何控制。欲望是世界上所有动物最原始的、最基本的一种本必不可少的需求。一切动物最基本的欲望就是生存与存在。简单的来说就是爱与不满足。
2025年7月12-22日回故乡探亲,此次回故乡探视年迈的父母,心情格外复杂。“浮云游子意,明月故乡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辈的爱不求回报,游子的心永怀感恩。除此之外,我还接触了一些列非常现实的问题。父母对我的期盼,亲戚、朋友、同学等或多或少亦是有所期盼,我自身有我自身的期盼,多个方面的期盼会融汇,融汇之后发生的可能会是“化学反应”。“五十而知天命”,孔子通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至“七十而从心所欲”的叙述,将道德修养划分为学习领会、不受环境左右、主客观融合三阶段,其中“知天命”属于第二阶段,指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时移世易,具体到我自身,距离“不受环境左右”尚很遥远。
古人说,“人无欲则刚”,但若真能做到无欲,大概也就脱离了凡尘俗世。知天命之年,欲望并没有如想象般消减,反而变得更加清晰和挑剔。年轻时的欲望多半带着冲动与幻想,如洪水般汹涌,势在必得;如今的欲望,则像溪水一般,虽不喧嚣,却暗暗流淌,不可忽视。
回乡的日子里,父母期盼我能常回家看看,陪他们聊一会天。亲戚朋友希望我事业有成、生活安稳;老同学则希望我们之间能多些联系,不要让时间磨掉了情分。而我自己呢?既希望健康长久、家庭和顺,又想在事业上保持一份成就感,还想为内心保留一点不被日常琐碎吞噬的空间。这些愿望看似平常,却像多股细流汇聚成河,推动着我的每一步。
知天命,不等于接受一切既成事实。它更像是明白自己所能把握的边界,理解世界的不完美,然后在有限的条件下,仍尽力让生活保持温度与光亮。父母的期盼,亲友的牵挂,社会的节奏,以及自身的追求,彼此交织,有时也会拉扯,让人感到疲惫。如何平衡这些关系,成为一种修行。
年轻时的我,渴望改变世界;如今,我更希望先改变自己——不是放弃理想,而是让理想与现实相互适应。曾经觉得成就感来自外界的认可,如今逐渐懂得,内心的安宁与自洽,才是最大的满足。
欲望的根源在于“不满足”,而“不满足”也是推动人生前行的动力。知天命之年,我开始学会给欲望分层:一些欲望是必须去追求的,比如健康、亲情、真诚的友谊;一些欲望则需要克制,比如过度的虚荣、无休止的攀比。这样,生活不至于陷入无休止的焦虑,也不会因为完全压抑欲望而失去色彩。
离开故乡那天,父母坚持送我们上车,还坚持帮着拿行李,反复叮嘱“路上小心”“多保重身体”。我知道他们内心是希望我们再多住些日子。我突然明白,他们的欲望其实很简单——孩子平安,家庭团圆。这份简单,与我内心深处的欲望并无二致,只是我多了几分世俗的包裹。我望着窗外掠过的稻田,想起孔子说的 “知天命”,或许不是无欲望,而是懂得筛选欲望 —— 过滤掉虚荣的、外界强加的,留下那些真正重要的:对父母的陪伴欲,对生活的热爱欲,对内心平静的坚守欲。五十岁的欲望,像故乡的老井,不喧嚣,却深不见底。它藏在对父母的牵挂里,在对亲友的祝福中,在对平凡日子的珍惜间。学会控制不必要的执念,守护好心底的温暖,这或许就是知天命之年,最珍贵的领悟。
或许,知天命的真意,不是无欲,而是知欲、识欲、择欲。懂得哪些值得拼尽全力,哪些可以放下;既不被环境左右,也不让内心的火焰熄灭。如此,才能在有限的年华里,活出自己的节奏与温度。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11 11: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