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吕启祥《红楼梦校读文存》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申 报 书(2015.4)手稿

已有 306 次阅读 2025-8-3 11:39 |个人分类:个人所藏资料|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吕启祥《红楼梦校读文存》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申 报 书(2015.4)手稿

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20258月日发布,第37136

【个人所藏资料-学术手稿XSSG107

 

这里授权发布的是吕启祥出版于2016年的《红楼梦校读文存》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的申报书手稿(2015.4

 

%%%%%%%%%%%%%%%%%%%%%%%%%%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申 报 书

一、申报人信息

 

  

 

吕启祥

 

 

 

研究员

 

出生年月

 

193610

退休前所在部门

红学所

家庭地址

本市天通苑东一区 (发布略)

联系电话

发布略

 

著作题目

 

《红楼梦校读文存》

字数(千字)

350

 

出版类型

 

自选集            □专著                已出版专著

 

原出版社

(已出版专著填写)

 

原出版时间

(已出版专著填写)

 

 申报人学术简历、代表作。300字以内。

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大中文系。六十年代初参加全国文科统编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唐弢主编)初稿编写一年;返校在中文系教课。

1964年先借后调至中宣部文艺处参加文艺评论。

七十年代中期起,参加冯其庸、李希凡主持的《红楼梦》新校本工作及《红楼梦大辞典》初版的编写及定稿。

1985年评为研究员。个人著作有《红楼梦开卷录》(1987)、《红楼梦会心录》(1992)、《红楼梦寻味录》(2001)及自选集《吕启祥论红楼梦》(2005)。与友人合作主编二十世纪上半叶《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上下册150万字(2001)。发表文章百余篇。

二、内容提要

1著作的学术价值和意义。2.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观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

本书的学术价值和意义主要在于:

,史料和文献价值。本书忠实地记录了社会影响巨大的红楼梦新校本(发行量已达300万册)的特色,此举在红楼梦版本史上为首创。

二,富于学术含量的导读价值。本书有关注释和校本的细致具体的分析论证,大有益于广大红楼梦读者理解原著,也有利于研究者的深度阅读。对于锲而不舍地重视基础性工程具有引领作用。

,代表性和概括性特色。本书是作者几十年来在红学园地上精心耕耘的一个缩影,从百余篇会心之作中选出,有点有面。

四,一定的前沿性和启示性特色。作者既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观点和实事求是的研究方法,又吸收融化中国传统文论和域外新知,无论对红学和红楼梦作品的全局或局部,都作出独立的有新意的分析论证,在学界有其持久的影响力。

  李希凡先生作为历史见证人在评论书稿内容时说:吕启祥自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校订注释组到艺术研究院成立后的建所四十余年间,研究成就卓著,个人文集《红楼梦开卷录》、《红楼梦会心录》、《红楼梦寻味录》,以对曹雪芹和《红楼梦》独具特色的分析和评价,享誉红学界。同时,她又是红楼梦两大建所课题----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新校注本《红楼梦》和文化艺术出版社初版的《红楼梦大辞典》校注和编撰的核心成员。为历史新时期的红学基础建设,以及红楼梦研究所的建所,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本书较全面地概括了她的文品、人品和学术人生。本书第一组文章“红学基础”“构成了本书的主体”,足见作者对《红楼梦》这部作品“特殊对象,实证工作的重视”,而这组文章又多数论述的是《红楼梦》新校本和《红楼梦大辞典》历次修订的认实和体会。它似见证了“前海红学”“对红学基础工程的坚守、充实、更新与提高”。《文存》对红楼梦研究做的工作以及未来红学的发展,都是有着启示和促进作用的。(请另见推荐信)

 

丁亚平先生在评论书稿时说:吕启祥先生上个世纪60年代即在学界崭露头角,从事学术研究已逾半个世纪,她于我国的红学,作出了巨大贡献。吕启祥先生早年参加红楼梦校注工作,并多次参与组织推动红学研讨活动,于中国红学会、我院红楼梦研究所诸工作出力甚夥,还曾协助李希凡、冯其庸先生主编了《红楼梦大辞典》,影响广泛。她治学严谨,学术研究基础扎实,思维锐敏,视野宏阔,所著大量红学论文、评论,在学术界产生了非常显著而重要的影响。《红楼梦校读文存》一书文稿,凡三十五万余字,完整反映了吕启祥先生的学术贡献、思想发展及探索轨迹,内容丰富,论述谨严,而酌收的怀人之作及所出之书若干前言后记,感性与资料兼备,亦弥足珍贵,独具学术文化价值。(另见推荐信)

三、章节目录与发表情况

  1.章节目录,指著作完成稿的章节目录。2.著作需注明原出版社及出版时间。在合同期内者,需附原出版社版权授权书。3.论文需在相应章节注明发表报刊、时间、期号或版次。

 

本书包括三个部分和附录,因收录的侧重在于实证性文字,故名“校读文存”。

, 红学基础    二,红楼文心  , 感念师友

首先要说明的是将《鲁迅与绍兴会馆》一文置于第一部分首篇,不仅因为鲁迅著有小说史略、对《红楼梦》有精当的评价;而且因为笔者在进入红学领域之前曾经通读过《鲁迅全集》,可算是一种学术准备吧。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初在前辈学者唐弢、王瑶等指引下,我有幸参与过《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章节的初稿编写,嗣后在大学里教过相关的课程,在《北师大学报》和最早的《文艺研究》上写过少量有关鲁迅小说的文章。虽则稚拙,却是可贵的学术训练。收入本书这一篇,是新世纪应黄宗汉先生之约而写的,本意是为修复绍兴会馆,事未如愿而留下了这篇颇用力气具有资料性的文稿。也可作为历史足迹而留存。

我以为,鲁迅作品对于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而言,是极其宝贵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读鲁迅,有固本培根之效,使我们永远葆有民族的自信心和文化的原创力。

 

下面再依次分述各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红学基础,主要为参与红学基础工程所写的文字,包括资料、校读、注释、辞典等。这是我进入本院红学所所作的实证性的学术工作。这方面的文章由于篇幅较长、偏于枯燥,为以往的出书所割舍,而其实于读者是有益的。况且,我下了笨工夫在八十年代《红楼梦开卷录》中所辑的“四百例”,多年前竟为某高校学术带头人不告而取,改头换面成了其新的科研项目。对此,我无可奈何,只有将“校读记”收入本书,立此存照,该资料篇幅过长,无法容纳。关于辞典,二十年多来,对其质量的坚守已成为当代一个典型学案,仅收二文以存。至于版本及后四十回问题,我少有研究,所写诸文连同困惑一并收录于此。

 

这一部分,构成了本书的主体。

 

第二部分红楼文心,是我对《红楼梦》作品文学研究的一个缩影。几十年来,我所写这方面文章的数量最多,包括人物分析、艺术开掘、深层意蕴的探究等,不下百篇之数。从八十年代之初有关薛宝钗《形象的丰满和批评的贫困》、林黛玉《花的精魂 诗的化身》,到《文史知识》上的一系列短文:从《红楼梦形象体系的辩证机趣》,到《作为精神家园的红楼梦》;凡有所作,都是从文本出发的会心之言。都是把《红楼梦》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一个审美对象来看待,从而发现并探求其艺术奥秘和人生真谛。限于篇幅,上述诸文均不在本书内。人物方面仅收王熙凤一篇以作代表,余者带综论性的亦仅存数篇以概。近年纪念曹雪芹之文亦一并放在了这一部分。

 

第三部分感念师友,字数不多,分量不轻。我的怀人之作不止于此,本书主要收录本院的师长友人如已故的苏一平、艾克恩、周汝昌、陶建基、李少白; 健在的冯其庸、李希凡、胡文彬诸位。至于前辈学者李长之、姜亮夫、潘从规则是我在编资料中遇到或有缘得见的。黄宗汉先生是北京文化名家,因将大观园从纸上搬到了人间,敬佩他故有怀念之文。黑山女士是《红楼梦》斯洛伐克文译者,有缘相识,亦记于此。

附录为过往所出之书的若干前言和后记,或有助于了解我为文的背景和初衷。

 

以上第一部分包括12篇文章,是本书的主体;第二部分括10篇文章;第三部分为短文13篇。大部分曾在学术刊物发表并收入我的文集,少数载于内部刊物或未曾发表,无版权问题。

 

 

四、初审意见

 

申报书所填写的内容是否属实;申报人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如何;所申请书稿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是否达到出版要求。

 

 

 

 

 

 

 

 

 

 

 

 

 

 

 

 

 

                           签字:            

                            年月日

 

五、编辑委员会评审意见

 

 

 

 

 

 

 

 

 

 

 

 

 

 

 

 

 

 

                                      编委会主任签字:         科研管理处公章

                                                        月日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1496295.html

上一篇:吕启祥忆2020年以来《红楼梦大辞典》修订工作进程
下一篇:吕启祥著《红楼梦校读文存》【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6.6初版】
收藏 IP: 1.89.18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4 04: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