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听,建议] 培育(驯化)高黏性小麦(黏小麦,黏麦)
图1 黏玉米 FrQ13_t6eHCsAmVva46YbLAMboHt.jpg
图2 糯甜玉米 1-ngo-hn268-637193714175212262.jpg
https://storage.vinaseed.com.vn/Data/2020/03/09/1-ngo-hn268-637193714175212262.jpg
一、建议:培育高黏性小麦
已经有“糯米、粘稻”、“黏玉米”、“糯高粱/黏高粱”等黏性食物,建议培育(驯化)类似它们的“高黏性小麦/黏小麦/黏麦”。
已知的黏性来源有:
(1)小麦的醇溶蛋白 gliadin;会不会也包含“麦谷蛋白 glutenin”?
(2)支链淀粉 amylopectin;
……
二、用途:土豆主粮化的增黏
马铃薯(土豆)主粮化,实际上就是把马铃薯加工成符合中国人饮食习惯的像馒头、面条、米饭一样的主食。
除了已经投产的“土豆米”等之外,增黏(增加黏性技术)也是可能的途径之一。
对照《中国大百科全书》词条“小麦粉/wheat flour”,对土豆粉增加黏性,使其具有类似各种小麦粉的筋力强度,极有可能是土豆主粮化的未来途径之一。
这里的土豆粉,除了指土豆淀粉之外,还可以是直接用土豆制成的食用粉,如“全土豆粉”。
高黏性小麦,用途之一是和土豆粉按照不同的比例混合,形成各种口感(筋力强度)的食用面粉。成品食用时,配合各种高香调味品即可。以期减少土豆味道的单调性。
我国“调味品/condiment”资源丰富,不是非得吃“龙田炸鱼”,不是非得喝“味噌汤(酱汤,味噌汁,miso soup)”,尽管好喝。
三、其它增黏技术等
(1)以前有榆皮面、黏杆面(金花葵?)等,对红薯粉、稷米面、荞麦粉等的传统增黏方法。
(2)可以和高黏性食品的制粉混合。如:高筋小麦粉、面筋;糯米、黏玉米、糯高粱,等。
(3)其它各种增黏技术。
(4)进一步,和其它营养物质混合,形成更加优质的土豆主粮化产品。
(5)进一步,对红薯粉、稷米面、荞麦粉等的增黏。
参考资料:
[1] 李慧. 土豆主粮化还须闯过哪几关[N]. 光明日报, 2018-06-08 10版
https://news.gmw.cn/2018-06/08/content_29184961.htm
农业专家指出,马铃薯主粮化,实际上就是把马铃薯加工成符合中国人饮食习惯的像馒头、面条、米饭一样的主食。未来马铃薯将成稻米、小麦、玉米外又一主粮,
[2] 央视网,2025-03-25,全球首条产线下来的“土豆米”,想不想尝尝?
https://news.cctv.com/2025/03/25/ARTI3VAy9eNGuV1fP0ZdKyJh250325.shtml
[3] 澎湃,2025-03-23 19:34,土豆变“米”!昭通从“老奶洋芋”到“土豆拿铁”的“一百种做法”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0472047
[4] 2024-12-25,筋力,李刚,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DB/OL]
https://www.zgbk.com/ecph/words?SiteID=1&ID=742478&Type=bkztb&SubID=1265
面粉中含有面筋蛋白,主要是不溶于水的麦醇溶蛋白(具有延伸性)和麦谷蛋白(富有弹性),使得揉制好的面团柔韧有力。
[5] 2023-07-28,玉米醇溶蛋白/maize zeins/严远鑫,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DB/OL]
https://www.zgbk.com/ecph/words?SiteID=1&ID=526105&Type=bkzyb&SubID=216834
类同于小麦醇溶蛋白,醇溶蛋白[prolamin(e)]全称醇溶谷蛋白(alcohol soluble protein)。玉米的醇溶蛋又称为zein,小麦的醇溶蛋白称为gliadin,是谷物种子中含量最为丰富的蛋白质种类。
[6] 2022-01-20,小麦粉/wheat flour/刘元法,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DB/OL]
https://www.zgbk.com/ecph/words?SiteID=1&ID=156557&Type=bkzyb&SubID=91822
强筋小麦粉主要用作各类面包的原料和其他要求较强筋力的食品原料,中筋小麦粉主要用于各类馒头、面条、面饼、水饺、包子类面食品、油炸类面食品等,弱筋小麦粉主要用作蛋糕和饼干的原料。
[7] 2023-03-23,粮食类营养条,马立萍,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DB/OL]
https://www.zgbk.com/ecph/words?SiteID=1&ID=598732&Type=bkztb&SubID=1266
小麦的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具有吸水膨胀性,可形成具有可塑性和延展性的面筋质网状结构,适宜于制作各式面点制品。
谷类淀粉分为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一般以支链淀粉为主,直链淀粉含量较低,两者的比例因谷类品种不同而有差异,如糯玉米、黏高粱、糯米的淀粉几乎全是支链淀粉,普通玉米淀粉约含26%的直链淀粉。
[8] 龙田炸 | 学做日本菜! | NHK WORLD 日本国际广播电台,2016-09-09
https://www3.nhk.or.jp/nhkworld/zh/radio/cooking/20160909.html
[9] 龙田炸 [龙田炸鸡块] [龙田炸鱼块] | 知日本,2019-07-21
https://www.zhijapan.com/745.html
[10] 2022-12-23,调味品/condiment/刘学波,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DB/OL]
https://www.zgbk.com/ecph/words?SiteID=1&ID=190202&Type=bkzyb&SubID=91874
[11] 锦州市今博外国语培训中心,2024-12-14,日本人超爱的味噌汤,是什么呢?好喝吗?
以前的《科学网》相关博文链接:
[1] 2024-02-03 22:49,[讨论,征求意见稿,原创] 原创餐(2):植物种子发芽(2024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420453.html
[2] 2019-07-29 13:40,[建议] 研制“杂烩/配伍/八宝(多宝)/鸡尾”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91587.html
[3] 2025-07-16 21:28,[科普,笔记,建议] 以耕地的“土壤基质 soil matrix”、农作物秸秆等为主要材料的未来新型“食品级”柔性材料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493998.html
[4] 2025-07-14 22:00,[科普,笔记,建议] 是否存在“柔性的玻璃”,特别是“食品级”的柔性玻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493693.html
[5] 2025-04-06 23:56,[科普,打听] 白酒、盐、糖、蜂蜜等食品,没有保质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480916.html
[6] 2025-05-13 22:28,[笔记] “地中海饮食”与“健康长寿的14条秘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485615.html
[7] 2025-03-25 22:49,[老家,饮食,文化] 正月:豆渣饼(豆渣,玉米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479312.html
[8] 2025-03-05 22:17,[打听,建议] 麻雀可以养殖吗?除了鹌鹑,哪些鸟类还可以用作人类食物来养殖?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476149.html
[9] 2019-05-15 18:34 ~ 18:47,食用玫瑰(2):卡片机傻拍2019(6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79240.html
[10] 2017-04-11 11:05,绿化植物与食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048111.html
[11] 2024-03-04 06:11,[转载] 白彦修:难忘的“黏杆儿面”,《阳泉晚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452098.html
[12] 2024-09-21 22:42,[打听,老家] 类似“榆皮面”的“黏杆儿/粘杆儿”,是“金花葵”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452103.html
[13] 2021-11-13 14:28,[老家] 压饸烙/轧饸饹,饸饹面/饸烙面,压床/轧床,榆皮面,粘杆(nián gān),山药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12235.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附录:
半发面烧饼:
普通芝麻烧饼的改进版,就是用“半发面”替代以前的“死面、非发面”。
“全发面”太软。仿照“河南鸡蛋灌饼”,用半发面制作烧饼。外焦里嫩,口感很好。
我的这个主意,10多年之前就制成了。具体由李姐制作,当时烧饼一直卖的很好。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 22: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