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首期"学者专访"中,我们有幸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高友鹤教授进行深入交流。作为预印本使用的先行者,高教授不仅分享了他在科研实践中采用预印本传播研究成果的第一手经验,还针对学界普遍关注的质量把控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并对这一学术交流模式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前瞻性展望。
欢迎浏览Preprints.org官网了解更多有关平台和预印本的信息:
https://www.preprints.org/?mtm_campaign=sciencenet-post
本文首发于“PreprintsOrg 预印本”公众号:
https://mp.weixin.qq.com/s/uQjEouhMPaBfxrh3N6V5Og
学者介绍:
主要研究内容:疾病早期尿液生物标志物,尿液保存方法。
学术经历:1990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MD),1997年获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生物医学博士学位(PhD)。1997-2001年在美国哈佛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并担任讲师。2001年起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病理生理学系教授,2014年12月起任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曾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荣誉。曾任MDPI旗下期刊Diagnostics和Biology客座编辑,现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组学分会理事。在国际人类蛋白质组组织中发起尿蛋白质组行动计划并担任首任主席,提出世界尿计划和中国尿计划。
01 个人研究与预印本实践经验
Q1:请您分享一下您的研究经历与成果。
我们团队觉得在医学领域,早诊断、早知道特别重要。因为对于很多疾病,早知道能阻止病情发展。毕竟,让已经变坏的身体恢复如初很难,但阻止疾病发展的机会要大得多,就像不让皮肤晒黑容易,晒黑后再变白则需要很长时间。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尿液是很好的诊断样本。传统观念认为血液和各个器官联系紧密,研究血液就能判断身体哪里有病。但我们通过理论推理和证明发现,血液受身体调控影响,相对稳定。因为血液的稳定对细胞很重要,身体有强大机制维持血液的稳定,所以在血液中很难看到疾病的早期变化,等血液出现变化时,病情往往已经不轻了。
我们的理论是,若想发现身体的早期变化,应该看尿液,尿液里的变化更早。比如喝橙汁,血液不会因为橙汁的酸性而变酸,但尿液里更容易出现血液里不需要的东西,能反映更早期的变化,甚至在血液还保持稳定时,尿液就有变化了。而血液要出现变化,得等到其稳定体系完全被打破,这往往是病情较晚的标志。
所以,对尿液的研究在早诊断方面有创新性和重要性,能让人们更早发现身体问题,及时处理,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
Q2:您最初接触预印本平台的契机是什么?选择使用预印本发布研究成果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我们对预印本很感兴趣,这和创新成果在被接受前的艰难处境有关。任何创新的东西,在被认可前都会面临不少困难,不管是发表还是其他方面。就像我们的研究,有人觉得脑子里的病怎么能从尿里看出来,理应从脑积液里检测。一些审稿人对我们的研究存在疑虑,可能是因为相关理念还未被广泛认知,暂时难以接受,这使得创新性的成果在发表时会遇到不少阻碍。
在推广创新成果的过程中,有两件事让我们很在意:
一是抄袭问题。越是新颖、重要的成果,我们越怕被抄袭。历史上,包括诺贝尔奖相关的成果,都出现过被抄袭或抄袭未遂的情况,我们自己也有过类似的经历,这让我们意识到,预印本在保护创新方面很重要。
推荐阅读:发布预印本如何帮助学者建立研究优先权?| 预印本知多少(十)
二是科学传播效率。按常规审稿,可能要等半年、一年,稿件还可能被多个期刊拒绝,这会耽误别人在我们研究基础上继续探索的时间。而预印本能让创新成果更早被看见,让更多人有机会在其基础上开展研究,从而加快科学发展。
推荐阅读:什么是预印本?为什么发预印本?| 预印本知多少(一)
此外,预印本还有助于让科学评价更聚焦于研究本身。常规发表中,成果的评价可能会受到期刊影响力、审稿人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而预印本没有同行评审过程,先将成果发布出来,再逐步接受各界评价,这能让大家更关注研究本身的价值——比如谁的研究更具突破性、更能解决实际问题、见解更有科学依据。这种基于研究本身的评价导向,正是我们一直期待的。
Q3:您也曾创办过不评审发表的期刊,可以分享一下创办经历吗?
以前有个印度出版社,因为稿子不够,经常请我写文章。我当时确实有一些新想法,而且他们收费不高,甚至有时不收钱,我就写了些观点类的东西——这样既能传达我的思想,也能帮到他们。后来他们邀请我当编委,我答应了;再后来让我当主编,我也同意了,因为我确实需要一个表达想法的渠道。
之后我跟他们提出一个想法:创办一个“作者的期刊”。这个期刊要真心为作者服务,而不是为了读者或出版社。它不审稿,由作者用自己的信誉为文章担保,文章一旦发表就无法删除;如果内容是胡说的,会成为作者一辈子的污点。不过,他们可能觉得这种不审稿的期刊会让出版社变成“垃圾出版社”,影响信誉和声誉,所以这个想法后来没怎么宣传,也没怎么推进。但我至今仍觉得这是个不错的想法,将来或许会以预印本变种或其他形式出现,甚至可能成为期刊未来的发展方向。
有些期刊虽然宣称不审稿,比如eLife,但实际上他们在审稿前加了一道专家评估环节,判断是否可以开始审稿,这其实是迫于环境压力的退缩。不过,在前进的过程中,往往是进进退退。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预印本的价值,也意识到传统审稿存在效率低等问题。
02 预印本与学术环境互动
Q1:预印本对您自身的研究带来了哪些影响?
预印本有个很正面的作用,就是能证明成果的原创性——有了预印本作为证据,别人就没办法说我们是抄袭的。
不过,最开始我们投预印本时,遇到过一些问题:有的期刊不承认预印本,说投了预印本就不能再向他们投稿了。这对同学们影响不小,有同学不太理解,觉得投了预印本后,将来能选择的期刊就少了很多。而且现在很多用人单位还是会看发表的期刊等因素,这对同学们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我觉得社会观念的改变没那么快,还需要些时间。
对我个人而言,我不希望别人靠影响因子来评价我,更希望大家通过我做的工作来认可——比如觉得“他这做得挺有意思”、“这想法我没想到”。不管我把研究写在哪张纸上,能得到这样的评价,就是对我们做科研的人最大的认可和鼓励。
Q2:对于那些希望尝试预印本,但又苦于预印本不被学术评价体系认可的学者,您有什么建议?
我以前做报告时,就有人因为我的成果发表在预印本上提出质疑,我当时就说,咱们不如聚焦科学本身——你觉得我的研究哪里有问题,可以具体指出来,但对方也说不出具体的错处。我认为,只要研究本身没有错误,就不必在意它是印在哪张纸上还是放在某个网站上,核心应该是直奔科学本身。
一些不认可预印本、不做相关尝试的人,可能是因为难以独立做出判断,所以更倾向于借助他人的判断。但其实,我们更应该鼓励科学上的独立思考,多依靠自己的判断,而不是依赖审稿人的判断。毕竟审稿体系并非完美,其中存在不少不确定因素,比如审稿人与作者可能存在的利益关联等,我们不能假设所有科学家都能做到绝对客观。
说到学术评价体系的转变,我觉得关键在于执行方式是否妥当。就像“破五唯”,如果一直采取现有的评价流程,效果可能会“打折扣”。让年轻人一直忍受这种现状不是好办法,只有真正落实这些理念,才能让年轻人转变观念。否则,即便口号喊得响却不执行,只会让年轻人认清现实——表面上说要改变,实际上还是看重影响因子和研究是否热门。科研价值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在创新性,不管成果最终对错,只要是创新就值得关注。然后让提出创新的人进行答辩,接受大家的质疑和批判,如果能经受住各种考验,或许就是真正有价值的创新。
预印本其实给了创新者一个书面发言的机会。如果中国的科研评价能把预印本纳入指标和评价依据,在这方面走在世界前列,那么中国的创新就有可能系统性地领先世界。只有在创新挖掘的体制上具备优势,才能保持持续的领先。
03 预印本质量与判断机制
Q1:针对部分同仁对未经同行评审的预印本质量心存疑虑,您觉得有哪些措施或机制,可以既保持预印本的快速传播优势,又确保研究质量?
我觉得没必要太担心预印本的质量问题:
首先,就像最早的Wikipedia百科全书,一开始大家觉得谁都能写,肯定会胡写乱套,不如大英百科全书靠谱,但后来发现很多人都在上面找正确答案。预印本也是如此,当作者的信誉和它绑定在一起,每个人自然会珍惜自己的信誉。
有人可能担心,考核单位要是数文章数量,会有人在预印本上一下发10篇来钻空子。但这只能得逞一时,很快规则就会改——不再看数量,而是关注内容质量,一旦发现糊弄事、造假、抄袭,就会留下铁证,没人会为了多发几篇预印本不顾自己的名誉。
而且,科学上最重要的是找出创新成果,可创新的东西在最早期往往和垃圾难以区分,看着像垃圾,后来却可能被发现有价值。这时候要是急着评价它好或坏,后来很可能被证明是错的。比较好的办法是先让大家公开拿出来,毕竟科学家做研究花了钱和时间,写出的论文不该因为别人不同意就不能公开,至少该允许拿出来让大家看,所以我挺同意投稿时同步选投预印本的。
另一方面,我不觉得经过同行评审的论文质量就一定高。其实读者应该自己判断,不管内容经过3个人、5个人审核,还是从未审核过,质量如何都得自己分辨,不能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这就需要培养读者的判断能力,就像他们在各种媒体、个人账号上看到不同说法时,能自己判断谁值得信任、谁不值得。
所以将来即便都是预印本,也得看看是谁发的——有的人发的值得相信,有的人发的就不值得。应该让读者训练出这种辨别能力,知道哪些可信、哪些不可信。比如我做尿液方面的研究,可信度可能高一些;要是做其他领域的研究,可能一知半解,那就不该瞎说。所以不是不让人发表观点,而是让读者去鉴定哪些说得对、哪些不对。
Q2:对于暂时还没有形成成熟判断标准的读者,您觉得有哪些标准可以辅助他们进行判断?
人受过两次骗,自然就会形成判断能力。说实话,其他领域可能随便造谣,但科学领域可以建立信誉评级体系。比如,要是有人发表的预印本被证实造谣或造假,以后他再发预印本就打一星;要是多次造假,也能记录在案。这样慢慢就形成了信誉体系,有人从未造假,有人投了100次造了一次假,都能清晰体现。
这就像最早在淘宝买东西,大家都不敢买,担心钱给了收不到货,后来发现大部分都是真的,加上有退货保障,就放心多了。要是预印本不允许撤回错误内容,谁还敢把假东西放上去?刚开始可能会有几个人因为造假“社死”,成为反面案例,之后就很少有人敢这么做了。
04 预印本的角色定位与发展建议
Q1:如何看待预印本在学术出版中的角色和定位?对预印本这一学术交流模式的演变有何看法?
我觉得预印本是未来的趋势——它确实能保护作者的创新性,也能加快科学发展的速度。而且,哪个国家的评价体系最早认可预印本,这个国家的科学发展就可能比别人快。
我认为,预印本未来至少会改变期刊那种先经同行评审再发表的模式,也会挤占期刊的市场份额。我个人不太看好期刊,更看好预印本网站。
栏目介绍:科研进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研究者们对成果分享的渴望也愈发迫切。而预印本,恰是这场“加速赛”里的关键推手。为了更鲜活地展现预印本如何重塑当下的科研实践,我们特别推出全新栏目“学者专访”。在这里,我们将对话来自不同学科、不同地域、不同职业阶段的研究者,呈现他们使用预印本的真实体验。
温馨提示:受访学者所发表的意见及观点,均为其个人见解的独立表达,旨在为学界同仁提供多元思考视角,不代表Preprints.org平台的立场与态度。我们真诚期待您参与讨论,无论是赞同抑或持有不同见解,都欢迎在评论区友好交流,让我们在思想碰撞中共同推动学术进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 18: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