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培扬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peiyang 跟踪国际前沿 服务国内科研

博文

微生物组与妇科肿瘤

已有 367 次阅读 2025-7-20 08:43 |个人分类:肿瘤研究|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微生物组与妇科肿瘤的关联是当前肿瘤研究的前沿领域,以下从机制、肿瘤类型、临床应用及挑战四个方面系统阐述:

一、微生物组影响妇科肿瘤的核心机制

微环境失衡与屏障破坏 健康女性阴道微生物组以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为主导(尤其是卷曲乳杆菌 L. crispatus 和加氏乳杆菌 L. gasseri),通过分泌乳酸和过氧化氢维持酸性环境(pH≤4.5),抑制病原体并保护上皮屏障13。菌群失衡时(如细菌性阴道病),乳酸杆菌减少,厌氧菌(如加德纳菌 Gardnerella、普雷沃菌 Prevotella、阴道芬尼赫西菌 Fannyhessea vaginae)增殖,导致pH升高、黏液降解,形成促炎微环境,促进肿瘤发生12。 免疫与代谢调控异常 免疫途径:病原菌(如具核梭杆菌 Fusobacterium)通过激活NF-κB通路,诱发慢性炎症,促进宫颈癌进展19。 代谢产物:菌群代谢物(如短链脂肪酸SCFAs)可影响宿主免疫: 保护性代谢物:3'-腺苷单磷酸(3'-AMP)、γ-谷氨酰色氨酸增强抗病毒能力2。 促癌代谢物:N-乙酰腐胺、次级胆汁酸通过调节雌激素受体或抑制乳酸杆菌生长,促进肿瘤发展24。 病毒感染的协同作用 高危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的主因,而菌群失调可增强HPV致病性: 非乳酸杆菌主导的菌群增加宫颈细胞通透性,促进HPV感染3。 HPV癌蛋白E7通过NF-κB和Wnt/β-catenin通路抑制防御肽分泌,进一步削弱乳酸杆菌功能,形成恶性循环3。

二、微生物组在不同妇科肿瘤中的特征

宫颈癌(CC) 标志菌群:乳酸杆菌减少,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富集19。 临床关联: L. crispatus 主导型阴道菌群可降低HPV持续感染风险(OR值显著低于非主导型)2。 LEEP术后HPV清除组中,乳酸酪杆菌(Lacticaseibacillus casei)富集,乙酸水平升高,促进免疫恢复4。 子宫内膜癌(EC)与卵巢癌(OC) 共性特征:乳酸杆菌减少,具核梭杆菌在肿瘤组织中富集1。 卵巢癌特异性: BRCA1突变或年龄≥50岁的女性中,O型微生物群(乳酸杆菌<50%)比例显著增高(OR=2.79–5.26)5。 年轻患者(<40岁)中O型菌群与卵巢癌的关联更强(OR=7.00)5。 表:妇科肿瘤的微生物组特征比较

三、微生物组研究的临床应用

诊断与预后标志物 微生物标志物:如 Lactobacillus iners 丰度升高可预测宫颈癌放化疗后复发(AUC>0.85)10。 多组学整合模型:结合微生物群(如普雷沃菌 Prevotella bivia)和代谢物(如磷脂酰胆碱),可高精度预测HPV状态(AUC=1.0)4。 治疗新策略 益生菌干预:阴道栓剂补充卷曲乳杆菌,恢复酸性环境,促进HPV清除27。 代谢调节: 补充短链脂肪酸(如乙酸)增强抗肿瘤免疫4。 靶向致病菌代谢物(如抑制麦芽三糖合成)2。 微生物移植:粪便微生物群移植(FMT)或阴道菌群移植,重建健康微生态7。 表:微生物靶向干预策略比较

四、挑战与未来方向

技术瓶颈 低生物量样本:宫腔微生物丰度低,易受污染,需严格标准化采样(如子宫腔微生物组检测共识推荐的CTAB法)6。 个体异质性:种族、年龄、激素水平导致菌群基线差异,需大样本验证标志物15。 机制研究的不足 多数研究仅揭示相关性,缺乏因果验证(如类器官模型或基因编辑菌株)27。 微生物-宿主互作网络复杂,需结合空间组学与单细胞技术解析89。 临床转化障碍 益生菌制剂在阴道环境的定植效率低,需开发新型递送系统17。 微生物调控对晚期肿瘤的疗效尚未明确10。

结语

微生物组在妇科肿瘤中的作用远超“旁观者”,其通过免疫、代谢、病毒协同等多维度参与肿瘤进程。未来需结合多组学技术(如宏基因组+代谢组)和临床队列,从机制到转化全面突破,最终实现基于微生物组的精准防治。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0034-1494442.html

上一篇:肌少性肥胖对癌症临床结局的影响
下一篇:生物活性化合物在青光眼治疗中整合神经保护、抗氧化效应与精准医学
收藏 IP: 223.72.64.*| 热度|

4 郑永军 宁利中 孙颉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21 12: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