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培扬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peiyang 跟踪国际前沿 服务国内科研

博文

肌少性肥胖对癌症临床结局的影响

已有 406 次阅读 2025-7-20 08:38 |个人分类:肿瘤研究|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肌少性肥胖(Sarcopenic Obesity, SO)是一种以肌肉质量减少、功能下降伴体脂增加为特征的代谢综合征,在癌症患者中普遍存在且与不良临床结局密切相关。以下从流行病学、影响机制、临床结局及干预策略等方面综合分析其作用:

⚕️ 一、流行病学与定义

定义与诊断:SO 需同时满足肌肉减少(CT 评估的骨骼肌指数 SMI 男性<52.4 cm²/m²、女性<38.5 cm²/m²)和肥胖(BMI≥25 或内脏脂肪面积超标)的标准59。在癌症患者中,因体重掩盖肌肉流失,常被忽视(称“隐匿性肌少症”)3。 患病率:胃癌患者中 SO 患病率约19%8,肺癌患者接受免疫治疗时 SO 比例显著升高3。膀胱癌手术患者中 57.3% 存在肌肉脂肪浸润(Myosteatosis)5。

⚖️ 二、对临床结局的影响

1. 生存率下降 总生存期缩短: 肺癌 SO 患者 3 年生存率仅为肌肉正常者的一半,死亡风险达 3.17 倍3。 胰腺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SO 患者总生存期显著缩短(HR=4.748)10。 I-IIIA 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若合并 SO 及低营养指数(PNI),5 年生存率仅 52.8%4。 2. 治疗耐受性与并发症风险增加 手术并发症: 卵巢癌减瘤术中,SO 患者严重并发症(Clavien-Dindo≥3级)风险增加 2.8–4.7 倍6。 膀胱癌根治术后,SO 患者 90 天死亡率和再入院率升高,5 年无进展生存期缩短5。 化疗与免疫治疗反应: SO 导致药物分布容积改变,血药浓度升高,增加化疗毒性38。 免疫治疗中,SO 患者的肿瘤微环境(TME)表现为 CD8⁺T 细胞浸润减少、M2 巨噬细胞极化,降低免疫应答效率13。

⚙️ 三、作用机制

1. 代谢紊乱 胰岛素抵抗(IR):内脏脂肪堆积导致 GLUT4 表达下调,骨骼肌脂质沉积抑制胰岛素受体活性,形成促癌代谢循环29。 甲状腺激素失调:肥胖相关炎症因子(如瘦素)上调脱碘酶 D2,激活 PI3K/AKT/mTOR 通路,促进糖酵解依赖的肿瘤生长1。 2. 炎症微环境 促炎因子释放:IL-6、TNF-α 等升高,激活 NF-κB 通路,通过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PS)加速肌肉蛋白分解89。 免疫抑制:SO 患者 TME 中炎症标志物 N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升高,与肌少症发生率和生存期缩短正相关24。 3. 肿瘤–肌肉交互作用 胰腺癌恶液质:肿瘤细胞分泌含 miR-223-5p 的细胞外囊泡(EVs),抑制骨骼肌 MAFA/METTL14 轴,导致 m⁶A 甲基化缺陷和肌肉萎缩7。

🏥 四、临床评估与干预策略

1. 评估方法 影像学:L3 水平 CT 测量骨骼肌面积(SMA)及密度(SMD)是金标准56。 血液标志物: 联合全身免疫炎症指数与 PNI 预测 SO 预后8。 血清 Cr/CysC<0.67 或 IL-6 升高提示 SO 风险8。 2. 干预措施 营养支持: 蛋白质摄入≥1.5 g/kg/d(如亮氨酸强化配方),纠正负氮平衡36。 ESPEN/EASO 共识推荐高蛋白饮食联合抗阻运动2。 运动康复: 抗阻训练(弹力带、哑铃)联合有氧运动(快走),减缓肌肉流失38。 药物靶点: 靶向脱碘酶(如 D3 抑制剂 iopanoic acid)可逆转肿瘤代谢异常1。 抗炎治疗(如 IL-6 抑制剂)及睾酮替代疗法正在探索中89。

🔮 六、未来研究方向

精准诊断:开发放射组学模型,通过 CT 纹理特征预测并发症(如胃癌模型 AUC=0.960)2。 靶向治疗:探索 EVs-miR-223-5p 抑制剂或 MAFA 激动剂逆转胰腺癌相关肌少症7。 多中心干预:验证术前营养/运动预康复对 SO 患者手术预后的改善效果69。 💎 总结 肌少性肥胖通过代谢–炎症–免疫网络的恶性循环,显著降低癌症患者生存率并增加治疗风险。肌肉是癌症战斗的根基,早期识别(影像学+生物标志物)和综合干预(营养+运动+靶向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未来需推进 SO 定义的标准化,并探索跨学科精准管理路径269。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0034-1494440.html

上一篇:从癌前病变到肝母细胞瘤
下一篇:微生物组与妇科肿瘤
收藏 IP: 223.72.64.*| 热度|

5 范振英 郑永军 宁利中 孙颉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21 13: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