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上一篇《一对八哥夫妇的城市安家观察(续一)》。已连续几天没有看到八哥“夫妻”的身影了。我媳妇说:“是不是雏鸟长大了,可以飞了,离开了?”我连雏鸟的影子都看到过,不可能长这么快。“这几天持续高温,是不是被转移了?”我也曾这么想过,并希望是这样,但觉得是更严重的可能--弃巢。连续的高温天气,导致雏鸟死亡,亲鸟放弃了巢。
一、最后一面?
周一起的比较早,因为当天要出差,我先要到单位拿一些东西后,然后赶到指定的地方乘车。从家出发前,还专门去看了下,一只正好飞离巢穴,当时七点十分左右。那天,出差回到家已是晚上十点多。隐约记得周二早上似乎看到一只站在巢口,但印象很模糊。新冠后,我的大脑就经常处于“雾”状。
二、致命高温
周二到周四,天气预报显示本地最高气温达37~38℃。周三外出现场调查时,在烈日炙烤下只能不停补水,同时藿香正气口服液加持,以防暑。回到车上时,仪表盘显示室外温度已达41℃。八哥那个没有空调的金属箱房,当时的巢温估计已超过鸟类耐热极限。从周三下班回家到现在,再也没见到他们。
图1 常在的地方都不在
三、“小强”邻居
这几天的高温,楼下的麻雀、鹊鸲及雏鸟应该是扛下来了,我看到它们依然进进出出的忙。也许是因为麻雀、鹊鸲选择筑巢的横管比八哥的“箱式房”更易散热使得它们的巢温更低,或者是这两种体型较小鸟类的雏鸟更耐热。当然还有其他因素。
图2 鹊鸲抗住了;2上体灰褐色的是雌鸟,4上体黢黑的是雄鸟
四、适应策略
生态学上有种现象被称作贝格曼规律,大致意思说恒温动物,来自冷气候区的比热气候区的同一物种的个体要大,更利于抗寒。反过来,该规律是否也能解释体型更小更有利于抗热呢?此外,相对较浅的羽色,可减少鸟类热辐射吸收。除了这些形态适应性特征外,这些鸟在生理上是否也具有更有利的应对高温的策略呢?
今天,这波高温最后一天。明天开始,气温将回归正常。
期待奇迹。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19 09: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