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mingdu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anmingduan 绝不小心求证,只管大胆胡说

博文

徒步昭化-剑门关古蜀道3

已有 362 次阅读 2025-7-14 18:11 |个人分类:地理观察|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从凉亭子沿着公路的方向继续向前,可以看到公路上方的里程标记,从这里到大朝驿17km,到剑门关31km。不过这些里程都是沿公路走的。逻辑上,我们沿着古蜀道走山路,可能会近一点。

往前走几百米,就在路边右侧看到一个古驿站的标记,有石板路上坡。

走上古驿道不多一会儿,来到一段山梁上,从这里向北眺望,可以看到远处的白龙江和嘉陵江的汇合。其实更远处可能还能够看到清溪河与白龙江的汇合,只不过当时我分辨不出来。(下图)

继续往前走,终于看到山坡上林间的石板大道(下图)。这一段貌似是新铺的,因为多数石板还是棱角分明的。

但是下面这一段应该是过去的石板路无疑。因为长期的踩踏,这些石板已经被磨的十分光滑,棱角不明显了。

上面两张图片中的石板路,在铺设的时候都用到了一种特殊的工艺——门槛石。下面的图片是我对门槛石的理解。一般的石板铺路,会想图(a)的样子,石板一块压一块,逐渐形成坡度。但是这么做有几个问题,一是在坡度不大的情况下,也会到处形成石梯,对于步行和骡马都不太友好。但这是最常见的石梯修建方式。剑昭段古蜀道采用的门槛石工艺如图(b)所示,即每隔一段,会在路面上垂直向下嵌入一块石板,门槛以内的石板在同一平面或坡面上平铺。这么做的好处是什么呢?梯形路段减少了,走路方便很多。而且修这样的路面,在铺路之前要进行挖高填低,道路在局部上整体的坡度放缓了。

这种门槛石的工艺,是修建古蜀道的独创,还是川北地区普遍采用的方式?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在我的家乡,普遍采用的前一种方式。

门槛石.jpg

这一段路总体上,实在柏树邻里穿梭。大多数柏树有碗口粗。是不是古树,不得而知。不过川北地区以及嘉陵江流域在六七十年代以来,曾经多次搞封山育林、飞机播种造林。造林的树种,不同地方情况有异。在武胜至南充段,嘉陵江两岸很多地方播撒的是马尾松。我以前上学经常穿梭于南充段附近的嘉陵江沿岸,那些地方的马尾松已经成林。从南充到成都之间一线,很多地方退耕封山后,造林树种主要是柏树(大概是圆柏)。如果胸径在20cm以内,大概是不太久远的造林成果。

凉亭子到天雄关之间的这一段,虽然很多路段可以确认是古道(未必是秦国以来的古道,但应该是明清以来长期为商旅通行的道路),但是沿途的树木中粗大的古树并不多。

中途有一处神道碑,碑文模糊残缺不全。实际上是一个人死后的墓碑,墓碑上写着这个人是清光绪年间的“昭武都尉”。这方神道碑我没有拍照,下面的照片是从网上找来的。很奇怪,神道碑附近并没有坟墓。也许是坟墓早已被毁,或者是修公路的时候毁了(石碑下方两三米远就是剑昭公路)后来的人也找不见坟墓,干脆把石碑你在路边吧。(https://www.163.com/dy/article/GL19J8FT0524FQGV.html)

神道碑2.jpg

昭武都尉是武官中的一个散官职位,也就是虚衔。相对应的文官系统中还有文林郎一类的散官。以前在南充的蓬安或者营山县,曾经过一座大墓,碑文上由“文林郎”字样。当时不明白,以为就是当官的。后来知道文林郎也是朝廷封锆的产物。早期,可能要凭子孙的功劳向朝廷申请封赏;到了朝廷腐败的时期,现官都可以买卖,何况这种虚衔呢?武胜县宝箴塞的主人段襄臣是清末的五品“奉政大夫”,也是类似的情况。

但是,不管是因功封赏,还是花钱捐官,这道神道碑的存在,都足以说明这一代曾经有这么一个人,非富即贵。

这里再额外补充一点。出现这么一个非富即贵的人,或许与这些古蜀道的相对完好保存是有关系的。假设是捐官得来的虚衔,至少说明神道碑的主人家族非常富有。这大概与古道沿途的人充分参与经商有关,也可能是借用交通的便利。另一方面,过去一些富贵之家,通常要积德行善。而包括我牢记在内的四川地区,积德行善的最常见的方式就是修桥铺路,主要是他们出钱请人来铺路。当然不是给自家门前铺路,往往是为一些大多数人要通行的大路去修桥铺路。

读初中的时候,我们家到一个叫梓潼庙的地方之间的路全是泥巴路,过了梓潼庙再往镇上的路全是石板路。我问我爸爸为啥我们村里没有石板路。爸爸跟我说,这是因为过去我们村里穷,没有大地主。而梓潼庙过去的那一段有大地主,他们有足够的多余钱来修桥铺路。也可能是因为那一段路是更多人行走的大路,在这些地方修桥铺路,可以得到更好的好名声,影响力更大。

神道碑过后再走一段,古蜀道再次与公路相交。越过公路,是一段很陡的爬坡。到坡顶,远远就能看到一株巨大的柏树。走进了看有一个保护古树的铭牌,原来这是一株树龄达1200年的古树。古树下方,有一方石碑,镌刻着“天雄关”三个大字。原来这就是天雄关。

到达天雄关的时间为9:20。此时从出昭化城,已经步行2小时。

天雄关向下拍摄的道路(修复后的道路)

IMG_20250708_091342.jpg

天雄关向上拍摄的道路(修复后的道路)

IMG_20250708_091601.jpg

天雄关据说也叫天信关,从这里可以远远眺望广元城区。据说古代在这里设置信号台(大概类似于烽火台),用来传递信号。虽然远眺可见广元,但是步行走起来,一天未必能到达城里。所以理论上如果设置类似于长城上的烽火台一类的信号装置,倒是不错的处理方式。

可以确信天雄关是古代遗物。现在这里残存一个古代城门的门洞,还有很多石碑。多数石碑是刻在本地产的红色砂岩上,文字已经大半泯灭,无能有效辨认了。现存的碑刻中,我见到的最早的一方是清咸丰四年(1854年)的,距今171年了。还有光绪十七年的。比较新的一块是民国九年(1920年)的。可见,至少清朝中期至民国时期,天雄关还是重要的交通要道。

现在天雄关内的平地,建了一座道观,名“天雄观”。当然没有什么常住的道士。

天雄关残存的门洞

天雄关位于牛头山的山腰。这块石碑是咸丰四年清远郭志融参观牛头山留下的诗作《观牛头山》。郭志融先后任大足、成都县令,潼川、四川知府,后调任安徽安庆知府,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调任扬州知府。按时间推测,此碑应是从成都赴安徽任职时所立。(郭的信息来自网上https://cbgc.scol.com.cn/news/1471000)

民国九年的“除匪安良”石碑。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天雄关所处位置及周边地区在地貌上是低山区。这里是交通要道,估计土匪出没频繁。川军一个团长下达的安民告示,当地商人王某出资刻了这方碑。

从天雄关远眺昭化古城。图中左侧宽阔的河面是白龙江,流向图片上方与嘉陵江汇合。汇合处向右就是昭化古城。

凉亭子到牛滚凼.jpg

遥感影像上的昭化古城、凉亭子、天雄关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16370-1493640.html

上一篇:关于水稻
下一篇:徒步昭化-剑门关古蜀道4
收藏 IP: 221.236.157.*| 热度|

4 刘进平 宁利中 尤明庆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15 06: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