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社会大学毕业的流浪汉沈巍
第一部分:沈巍生平概览与外在经历
一、早年及教育经历
沈巍,生于1967年,上海人,家庭并不温暖。父亲是远洋船员,性格严厉,要求甚高;母亲情感冷漠,外婆也常常将他视为“异类”,使他从小就缺乏亲情的滋养与情绪的安全感。1986年沈巍参加高考落榜,尽管他渴望复读考取中文系或国际政治专业,但遭父亲坚决反对,被强行送去参加审计培训班,继而进入上海徐汇区审计局工作。
二、公务员生涯与被送医经历
进入体制后,沈巍对枯燥的审计工作缺乏兴趣,精神上并不满足。他频繁在单位捡拾被废弃的文书资料与废纸,引起同事误解与不安,逐渐被视为“精神异常”。1993年,在单位与家人的共同决定下,他被强行送入精神病院,接受为期三个月的封闭治疗,最终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这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他在医院中备受折磨,三个月后借家中侄子满月之机逃离,从此再未回归体制。
三、病退后的漂泊与自给自足
离开单位后,沈巍开始长达二十余年的“半边缘”生活。他虽已“病退”,仍持续领取病假工资,但生活空间愈发被社会边缘化。起初他尝试租住群租房维持独立生活,但由于捡垃圾行为遭邻里排斥,不断被房东驱逐,最终放弃租房,约在2009年前后完全进入街头流浪状态。他常年居于上海浦东的地铁口、桥洞下,靠捡拾可回收垃圾为生,用卖废品的钱买书、吃饭,也偶尔食用人们丢弃但仍可食用的食物。他坚信自己的行为是“环保”和“节约”,反对社会资源浪费。
四、知识涉猎、文化兴趣与身份认同
尽管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沈巍却自学成才。他涉猎广泛:通读《论语》《左传》《尚书》《资治通鉴》等中国传统典籍,也熟悉西方哲学、历史、文学,曾在视频中论及尼采、叔本华、甘地等人物。他对书法、国画、戏曲尤有热爱,常自写对联、模仿名画、背诵戏文。他自称“不是大师,是读书人”,拒绝“国学大师”“流浪大师”等外界标签。通过读书,他构建了属于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与精神家园。
五、走红与公众关注
2019年3月,一段沈巍在地铁口读书的视频在网络走红,令他突然成为“现象级人物”。短时间内,大量网红与媒体涌至他所在的街头拍摄、直播,甚至将其“包装”成“国学IP”。他一度尝试参与直播,获得不小的打赏收入,但很快意识到这种曝光违背了自己的本心。他公开表示:“我并不想成为被消费的对象”,并于同年退网,拒绝再接受商业化操作。
六、小结一览表
阶段 时间 事件概述
高中毕业 1986年: 高考失利,父亲拒绝复读要求,送去审计培训
公务员阶段 1986–1993年: 在审计局工作,行为“异常”被病休 .
被送精神病院: 1993年 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封闭治疗3个月.
病退与半隐状态 1993–2009年 持续领取病休工资,尝试租房自立.
街头流浪 2009年至今 放弃租房,靠捡垃圾维生、持续阅读学习
网络爆红 2019年3月 视频走红,被称为“流浪大师”
退隐公众视野 2019年底后 表示不愿被商业化消费,逐渐退出公众视野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13 05: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