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学者如何“出众”而不“出局”?
胡春松博士@南昌大学
观看了近日学校召开的“南昌大学学科发展与人事人才战略研讨会”视频内容,现将本人独特的学术背景与工作成绩作一简要总结:
以第一作者或单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数量众多,并有预印论文二十余篇,而且大多是可以在学术领域普及推广的概念创新、方法创新、理论创新,尤其是在前沿交叉学科领域,将心血管代谢医学与其它临床学科,医学科学与人文学科紧密结合,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将引领未来医学新的范式变革,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意义,为南昌大学“双一流”建设与学科发展,并迈向世界一流大学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里,本人所谓独特的学术背景,是指“双零”条件下的科研:没有获得囯家经费资助的自由探索,没有硕博研究生支撑的科研“独行侠”。换句话说,即使没有一分钱科研经费,即使没有一个硕博研究生或科研团队支撑,自己依然可以干得很出色,依然可以取得出众的成果。
所谓排名居后的“通讯作者”论文,大多数是由一众硕博研究生或科研团队支撑的论文。通讯作者论文数量越多,主要表明作者以导师、项目负责人或团队领导者身份得到硕博研究生或科研团队的支撑越多。而完完全全靠自己撰写的一作论文(第一或单一作者)与研究生或科研团队支撑的通讯作者论文,其实是明显不同的两个概念。对此,科研工作者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可以说,一作(第一或单一作者)论文数量越多,表明越擅长学术写作,越有学术创新水平与学术发展潜力。而通讯作者论文数量越多,表明培养的研究生数量越多,越有学术声望、学术人脉和行业影响力。在此,本人真诚地认为,作为中青年学者,还是应该有更多的体现自己创新能力与学术水平的一作论文数量。因为,一作论文数量与质量是一位学者学术出众而不出局的重要而坚实的基础。你认同吗?
注:胡春松大夫&医学博士@南昌大学医院,2025年7月7日(小暑)- 9日。
胡春松博士简介
南昌大学医院心血管内科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医生、诗人,中共党员、医学博士、国家公派赴美留学访问学者、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博客中国》个人专栏作家、科学网博客访问量已逾386万次。以第一或单一作者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Eur Heart J、 Ageing Res Rev、Chin MedJ (Engl)、Nat Prod Bioprospect、Int J Cardiol等发表中英文论文七十余篇,在国际著名学术预印平台Authorea & Research Square预印一作论文二十余篇。在心血管专业领域和人文社科领域取得一系列概念创新、方法创新、理论创新成果。其中,尤以“神奇药丸”和“中药火锅”为全球首创重大标志性成果。近年,本人受邀为十余种国际、国内著名学术期刊(CROH, CVIA, EJPC, eJTCM, FRBM, GHRP, IJC, JAHA, JGIM, MBMC, etc)审稿人。
擅长各种心血管疾病诊治,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
联系作者: 胡春松大夫@南昌大学医院(东湖院区), 南昌市八一大道461号 邮编330006
Tel: +86 189 70816800;Email: cnhucs@163.com or cnhucs@ncu.edu.cn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10 01: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