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子 复合风雨 梯度 层化 海洋 台风 风暴潮 海平面
传统上台风路径主要受副热带高压(副高)的引导气流支配,路径相对可预测,如常见的西行、西北行登陆东亚或转向北上。然而,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是变暖)的影响,台风的路径呈现出越来越复杂、非常规的“新走位”特征:
1.路径更趋复杂多变。比如“蛇形走位”与“打转”增多。台风在移动过程中频繁出现曲折、摆动甚至停滞打转的现象。这通常发生在引导气流(如副高)减弱、断裂或多系统(如双台风、多台风)相互干扰时。这种路径增加了预报难度和影响时间。比如“直角转向”或“锐角转向”。 台风路径突然发生接近90度或更锐角的急剧转折,而非传统的平滑曲线转向。这常发生在台风移动到副高边缘或遇到西风槽、冷空气等关键系统时,微小的系统变化就可能导致路径剧变。另外还有“擦边球”与“回马枪”。 台风看似要远离或登陆别处,却突然调整方向,紧贴海岸线移动或短暂离开后再次折返登陆。这给沿海地区防御带来极大挑战,需频繁调整防御重点区域。 2.登陆点北移趋势明显。受副热带高压位置北抬、西风带活动变化等影响,台风在更北纬度(如中国山东、辽宁、甚至东北地区,日本本州岛北部、北海道)登陆或产生显著影响的频率和强度有所增加。这些地区传统上受台风直接影响较小,防灾基础设施和经验相对不足。 3.近海强度突变。台风在接近陆地时,强度变化(增强或减弱)更加剧烈和难以预测。暖海水层加深(海洋热含量增加)、低垂直风切变环境等,使得台风在登陆前最后一刻仍可能快速增强(“临岸爆发”),大大增加破坏力。反之,也可能因复杂地形或干空气卷入而快速减弱,但风雨影响依然存在。 4.“深居内陆”影响加剧。一些台风登陆后,其残余低压环流或携带的水汽能深入内陆很远距离(如深入中国华北、华中甚至西北地区),并与西风带系统结合,引发大范围、持续性的极端暴雨,导致远离海岸的内陆地区发生严重洪涝和次生灾害(如山洪、泥石流)。台风的影响范围不再局限于沿海。 此外,一些台风尺度较小(环流紧凑),但核心区域强度极高(强风、暴雨集中),移动速度快,破坏力集中且突然。也存在“空心台风”,外围环流广阔但核心松散,带来的大风范围广,但核心风雨可能相对较弱(不过外围暴雨和大风威胁依然很大)。 “新走位”背后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全球气候变暖(核心驱动),其中重要的是海洋温度升高。 海水表层和次表层温度升高(海洋热含量增加),为台风生成和发展提供了更充足的能量,使其强度更大、生命史更长、维持强度更久,增加了路径变化的可能性。再者是大气环流模式改变和副热带高压(副高)形态异常。副高面积扩大、强度增强、位置异常(如偏北、偏西、或形态不规则如“块状”),其边缘和脊线位置直接决定了台风的转向点和移动方向。副高的不稳定性和异常是导致路径“打转”、“急转”的关键。此外,是西风带波动的加剧。气候变化可能导致西风槽脊活动更活跃、振幅更大。西风槽的南伸深度和时机是促使台风转向的重要因素,其不确定性增加也导致路径预报难度加大。同样还有季风环流的变化。亚洲季风的强度和范围变化会影响台风生成源地和初始移动路径。其他因素还有,多台风相互作用(藤原效应)。当两个或多个台风距离较近时,它们会相互绕转、吸引或排斥,导致路径偏离预期。以及中纬度系统(冷空气、高空槽/脊)的介入, 与热带系统相互作用更为复杂和频繁。而下垫面变化(如城市热岛), 可能对接近陆地的台风强度维持或路径产生微弱但复杂的影响。
台风路径异常与强度突变是台风动力学复杂性的集中体现,源于多尺度系统(大尺度环流、海洋状态、台风内部结构、多台风)相互作用的非线性结果。两者常相互关联、彼此反馈,显著增加了预报的不确定性和灾害风险。应对这一挑战,需依赖持续深入的机理研究、更精密的观测网络、更先进的高分辨率数值模式、集合预报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方法的融合应用。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理解这些异常现象的变化趋势及其机制显得更为紧迫,是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守护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所在。 理解台风之“变”,方能驾驭风雨之险。 每一次路径的异常转折与强度的骤然起伏,都是自然之力在复杂系统作用下的具象表达,唯有持续探索其内在规律,人类方能在与自然的对话中寻得更稳健的立足之地。
总之,台风“新走位”是气候变化背景下大气环流和海洋环境变化的直接体现,其复杂性、不确定性、影响范围的扩大化对防灾减灾体系构成了严峻挑战。应对这一挑战,必须摒弃传统的、线性的思维和模式,拥抱以概率预报、风险评估、韧性建设、精准响应、智慧协同为核心的防灾减灾“新范式”。这需要气象科技的持续突破、跨部门的高效协同、决策机制的灵活优化、基础设施的韧性提升以及全社会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的普遍增强。这是一个动态的、持续演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挑战。
附记 风雨总在黄昏后,台风里的组合论复杂科学与复合灾害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10 04: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