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ringer Nature 科研服务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pringerNature 汇聚施普林格、Nature Portfolio、BMC、Discover、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和《科学美国人》等深得信赖的品牌

博文

让研究“出圈”,《科学报告》的作者们有何心得?

已有 362 次阅读 2025-7-7 13:1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NAT_logo_NaturePortfolio_Master_Inline_RGB.jpg

《科学报告》——汇聚全球科学发现

本篇文章,我们将延续此前的系列访谈内容,直接听取五位在《科学报告》上发表过论文的研究人员的心声。他们向我们分享了实用的建议:如何通过策略性传播、精选期刊以及与读者的持续互动来提升研究影响力。无论您是刚刚步入学术领域,还是希望扩大影响力,他们的经验之谈都将为如何提升科研成果的价值提供宝贵的指导。

《科学报告》不仅致力于发表科研成果,更是努力成为值得研究人员信赖的平台。从严格的同行评审流程,到对开放获取和多学科合作的坚定承诺,信任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核心。依托 Nature Portfolio 值得信赖的坚实基础,《科学报告》为研究人员提供的不仅是一个触达全球读者的平台,更是有助于推动学术生涯发展的可信度与能见度。

在上一篇文章(《科学报告》如何帮助研究人员实现职业目标?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中,接受采访的五位研究人员分享了他们如何通过在《科学报告》上发表论文而成功扩大研究影响力的经历。我们邀请他们进一步为处于相似处境的研究人员提供建议——如何取得同等的成功。

兼顾研究深度和传播广度

发表科研成果非常有意义的一点,是见证其产生全球性影响。对于其他研究人员,我建议既要专注研究深度,也要重视如何向更广泛的受众有效传播研究。选择合适的发布平台,如开放获取(open access,OA)期刊,对于提升科研成果传播力和影响力至关重要。建议积极与读者互动,倾听他们的反馈意见,并保持开放心态,这样自己的研究可能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影响现实应用。

—— Amisha Singh 博士,德里大学研究学者、心理学家兼助理教授

选对期刊,自带热度

不仅需要关注期刊的范围与宗旨,还应考虑其引用情况。在《科学报告》上发表论文能够带来热度,吸引学界和利益相关者的广泛关注。

—— Faith Ka Shun Chan 博士 ,宁波诺丁汉大学地理科学教授,城市水问题专家

Scientific Reports 是 Nature Portfolio 旗下的一本多学科开放获取(OA)期刊,恪守具有建设性、既观点包容又严格的同行评审。《科学报告》为打破学科之间传统边界的研究提供了展示平台,发表范围涵盖自然科学、心理学、医学及工程学所有领域,专注发表科学上严谨、技术水准高的原创研究。《科学报告》具有发文可见度高,社会影响力大,及广受业界认可的特点,并致力于让发表的研究更大限度地被传播、共享并重复使用。根据科睿唯安 2024 JCR,《科学报告》已成为引用量位居全球第三的学术期刊。

访问期刊主页了解更多信息

向所有人开放科研成果

在 OA 期刊上发表论文,意味着科研成果向所有人开放,而不仅限于订阅机构的用户。这样能提升研究的能见度和可获取性,特别是对非学术界人士或付费访问受限地区的研究人员而言。

—— Anurag Roy博士,埃克塞特大学环境和可持续研究所太阳能研究组研究员

关注特刊,多渠道推介

首先建议关注特刊,其中可能蕴含着不错的机会。其次推荐通过社交媒体在学术圈宣传自己已发表的科研成果,例如发布主要发现简介、可视化图表或短视频等。在论文发表之后也应持续提及自己的成果。在学术活动与研究交流中,主动介绍自己的研究及其在个人整体项目和专业领域中的定位。

—— Kristina Wolf 博士,纽卡斯尔大学工程学院研究助理

查看《科学报告》有哪些特刊正在征稿中

传播催生影响力

不要错失传播科研成果的机会,应主动寻求、创造并拓展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当然,发表经同行评审的论文,对于确立个人与个人研究的可信度和声望至关重要,因此期刊选择不容忽视。建议明确研究的核心和次级受众群体,通过学术期刊与多元传播形式(如研讨会、专业讲座、公开演讲、开放日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触达目标群体。这实质上是实现科研影响力的完整路径,而传播正是催生实际影响力的关键。

—— Simona Francese 博士,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法医与生物分析质谱学教授

汇聚全球科学发现,《科学报告》致力于成为值得信赖的科研成果中心。我们的作者不仅获得了切实的关注,还亲身体会了关注度提升后如何助推后续科研与职业的发展。在《科学报告》上发表论文,您也可以收获同样的成果。

点击进一步了解我们如何在研究人员研究生涯的各个阶段为其提供支持,以及如何在《科学报告》发表文章。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32244-1492702.html

上一篇:每年新增150+本!能源领域有哪些图书值得一读︱编辑荐书
下一篇:十年激荡,涛声依旧:SDG十周年特别策划
收藏 IP: 126.143.55.*| 热度|

1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7 22: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