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脑一热,上周搜到一篇论文《A graphical tool for an analytical approach of scattering photons by the Compton effect》,两位巴西人写的,Francisco和Paulo,2011年的"老"文章了,不过不妨碍我这个啥都不懂的人学习学习。
我们知道,Compton散射公式刻画了入射光子和散射光子能量(波长)的关系,Klein-Nishina截面公式刻画了自由电子能量和散射角的关系。我想很多计算软件背后也应用到这些公式,比如Geant4。反过来,用这些软件去产生模拟数据,也是对这些公式的数据化可视化。这些公式是深刻的。就像看起来简单的Beer-Lambert公式一样——刻画了单位面积单位时间里特定材料的光子通量。反过来,公式中的线性衰减系数\mu反映了特定材料光子通过的能力大小。\mu 越大,光子就越不容易通过。结合物质的物理密度\rho定义的质量衰减系数,这个概念也很重要。它跟电子的整个截面联系起来。所谓截面,想象一下,不就跟碰撞散射联系了起来。简单的这个截面和电子密度乘积就可以定义线性衰减系数。电子密度反映一种材料单位体积里的电子数目,显然,假如是某种纯得不能再纯的元素构成的物质,那么电子密度跟物质密度(\rho),物质原子质量(A),原子序数(Z)都相关,其实还有一个阿伏伽德罗常数(N_A)。而每电子的总横截面跟入射光子以及电子对应的能区又有关系。一般来说,低能区主要以光电吸收为主;中能区以Compton散射为主,也包括Rayleigh散射;高能区主要是电子对效应(也说nuclear interactions)。
论文中有这么一段,我直接摘录如下。"Once the element or chemical compound has been chosen, one determines either the atomic number Z (element) or the effective atomic number Z_{ef} (compound), the physical density of material (\rho) and the atomic mass A (element) or molar mass A_m (compound) based on the values in the literature. The electron density (\delta_e) is calculated using values of Z or Z_{ef}, A or A_m, \rho and the value of the Avogadro's number N_A."
论文中公式(14)说对固定能量和非氢材料,质量衰减系数(\mu/\rho)是常数,不能理解,不过也说明了此时线性衰减系数(\mu)就只与材料的物理密度有关了,这个倒是好理解。对我们通常做的实验来说,我们算是固定的能量和材料吗?比如511 keV和BGO材料。事情简化了那就不用考虑太多,是好事。
文中还有什么subshell,什么壳层,亚壳层,这些应该跟原子结构有关的东西。
这篇论文讲的东西还不少,对专业的人来说可能也不难。人家主要是用自己编的matlab代码去算去可视化,在极坐标几何(polar graphics)下,考虑的是X-ray,不是Gamma-ray,有点意思。做软件,偏软件的。文中的图6是不是就对应我们熟悉的那个"花生图"?相当于去泛化那个结果。
你可能说人家论文里理论上没啥新东西?我觉得是。去把软件编出来,把图展示出来,背后涉及那么多数学和物理,你说人家没新东西,人家也可能不diao你。
这篇论文就读到这里吧。前面16个数学物理公式这部分我还是喜欢的。至于后面的,呵呵,哈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8 17: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