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起源: 万物大历史,克里斯蒂安著,孙岳译,中信出版社2019
人有好奇的天性、人有八卦的天性、人还有卖弄的天性,从而有了科普,貌似高级而又可以广而告之的故事。只不过现在手段更丰富了,因为有了网络,这个是可以博流量的。
这书就是这样一本科普类读物,从宇宙的起源讲起,而后一直讲到人类世,分了八个节点:宇宙开端、恒星诞生、恒星死亡、太阳系形成、地球出现生命、智人问世、农耕时代、人类世等。基本上没有门槛,专业要求不高,在科普类读物中属靠近常识类,有个中学水平基本上就可以读下来,有个本科水平基本就无障碍了。
其中主要的科学观点为(我总结的不全,挂一漏万):宇宙的故事就是关于能量的故事、熵虎视眈眈并且颓废地盯着我们、信息与交流是人类最本质的属性,而地球和人类的成因有“金凤花条件”的那种老天眷顾(指那种天然偶成,恰好这样且恰好那样的“恰好适宜”的环境或前提,应该源自一个西方童话故事)。
全书的问题是只将各阶段的主流观点捏合在一起,若是个论文的话,大致就是个论文的综述部分,还是那种不表述争论的综述,每个观点的陈述都不谈相互对立或不相容的观点,只谈一种观点,这样回避了观点的不合理部分的质疑,也无需考虑立场问题,但掩盖和遮蔽了那些短处。比如大爆炸理论、宇宙暴胀理论、涌现理论、正物质与反物质、暗物质,这些事儿都没详细交待便认为是被接受的正确的理论,而圈理论完成没有提及;再比如在熵增的故事中没有讨论足够的自由能呀,有自由能才能熵减呀。总之,全书没有什么新的质疑或者新的观点或者新的材料,算是一个“抄书匠”的工作。集大成者是将表面上不在一起的集合在一起,而不是将看上去就是一起的事儿乱炖在一起。
当然,若是不熟悉这些内容或出于猎奇或出于吹牛读读总是有知识性收获的,对我来说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是关于盖娅学说。对盖娅的学说理解的更准确了,或者说过去读的不对(又一次说明外行是多么的无知)。当时认为这无外乎是一个把所有都归拢在一起堆叠的学说,读了这里才说明白盖娅学说中讲了无机物质的“有机性”,也就是无机物同样存在自反馈的工作,比如大气维持碳平衡的机理:温度高了,降雨会增加,从而加速侵蚀,致使更多的碳被深埋地幔;而地球变冷,雨水会减少,所以只有很少的碳被深埋,二氧化碳的水平伴随火山喷发会逐渐上升,于是气候又变暖了。有许多类似的反馈机制在实际中起到了作用,至少部分调节了地表的温度,正是这种自我调节机制确保了地表能够保持在合理的温度范围。
收获的第二点无机物的“进化”过程。类似自然选择的机制在大起大落的无生命世界同样适用,只要存在复杂的化学元素混合物,且有足够的自由能,分子团很自然地就会萌生出其他分子。这可谓是一种自催化循环,也就是说,参与反应的元素会促使或催化其他元素的生成复。这种循环一旦启动,就会制造出越来越多的组件并汲取更多的“食物”能量,而不甚成功的反应会因食物能源短缺而被迫终止。成功的循环甚至还会伴随新食物的出现修正自身的运行机制。这种循环已经很貌似最成功的化学反应最终胜出的模式,而且有些与生命相似的特性,也就是说能够持续下去并通过从周围环境汲取能量实现自我复制。
第三点是进化的非线性。内共生现象的发现使的对进化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进化不只是竞争,也不只是伴随新物种的出现不断分化,这中间还有合作、共生,甚至融合。这就意味着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人们已司空见惯的生命树的隐喻,因为生命树的两个枝丫可能会再度结合到一起。内共生最重要的观点是线粒体等处理动物内部能流的细胞器与真核植物中处理光合作用的叶绿体显然分属于先前彼此独立的原核细胞(但二者究竟是如何结合到一体的却不是很清楚)。
我们学的历史观是一种进步论,从简单到复杂的越来越适应环境的线性发展,这种观点的毛病是说熵越来越高,系统越来越平衡,结构越来越散,而这又总是与我们的常理不相容,因为我们见到的是系统越来越多样,结构越来越复杂,真的很古怪。
第四个点很小,只是收到一个小小例证,那就是管理很重要。在多细胞生物中,个体细胞已高度专业化,所以根本不能再独立成活了。真正的多细胞结构实际上是一种极端形式的共生关系,每个细胞的工作都是为了支撑整个机体,而其中约有90%的基因工作是协调细胞间的关系和运作(结论是针对某种生物做基因谱测序后得到的结论,估计所有的生物应该都差不多)。
第五个点是关于熵增原理。星系(星云、恒星)反复坍陷多次,其能量流来自引力。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宇宙不是稀粥的形状而是一个个球体。熵作为第二定律的主要结论经常被质疑的时候就是常常忘了其出身是均匀并各向同性的粒子(也不怪人家,因为学物理的也四处乱用),而在引力作用下的熵增原理表述是不同的。
其实宇宙从何而来?在其最初的暴发之前,空间是否存在?这种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怕是永无结论。大爆炸理论的依据是我们所能见到的第一缕光,之前都是等离子体的物质束缚着光子。
书写的相当普及,因而阅读过程没有什么障碍,但喜欢浸润在这个方面的朋友或许会觉得简单了些。奇怪的是评价怎么会那么高,写的有些啰嗦而译的也不优美,中规中矩吧,闲来可以读一读。
很奇怪我的书与豆瓣上的书封面设计是不一样的,而且有个古怪的03,看上去像是一个丛书中的一本,在书尾确实有个排序的书目,可这本书是排在三十多的,出版社和年份都对,原因是什么不清楚。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6 09: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