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说“管”
在《杂说“竹”(3)》中,我们说到了用竹子制作的各种乐器,如竽、笙、笛、箫等。又说到古人用一定长度和口径的竹竿制成了律管。用这些律管管吹奏出十二个标准音(即十二律),其中奇数为六律(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偶数为六吕(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合称“律吕”。
也就是说,竹管在古代乐器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用竹管制作的竽笙笛箫等,再加上后来的筚篥、胡笳以及唢呐等,形成古代的管乐器。
而琴、瑟等弦等弹拨乐器以及后来的胡琴、琵琶等,形成古代的弦乐器。
古代的管乐与弦乐合称管弦,是古代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原道训》中,就这样描述当时贵族的奢侈生活:“建钟鼓,列管弦,席旃茵,傅旄象,耳听朝歌北鄙靡靡之乐,齐靡曼之色,陈酒行觞,夜以继日。”
到了唐代,以管弦为乐也成了当时官员们酒宴上的常见配备。谪居江州的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举酒欲饮无管弦”,搞得很扫兴。
这里管弦实际上已经成了音乐的一种代称。它的另一个称呼是丝竹。《礼记·乐记》:“金石丝竹,乐之器也。”《商君书·画策》:“是以人主处匡床之上,听丝竹之声,而天下治。”白居易《长恨歌》“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刘禹锡《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欧阳修《醉翁亭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
到了现代,人们用管弦乐队或管弦乐团来翻译西方的orchestra。有时候甚至把管弦乐团作为交响乐团的同义词。一般地说,交响乐团(symphony orchestra)应当是规模大而较为正式一点的管弦乐团。
现代管弦乐队中有管乐、弦乐和打击乐。其中的管乐分木管乐和铜管乐。木管乐器指长笛、短笛、单簧管、双簧管、英国管、大管(巴松管)等。铜管乐器指小号、短号、长号、圆号、大号等。
弦乐器有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打击乐器有定音鼓、大鼓、小鼓、锣、镲、铃鼓、三角铁等。
在管弦乐队中,一般都把弦乐放在乐队的前方,打击乐放在最后方。
仿照西洋管弦乐队,现代民乐队也组成的民族管弦乐队。作为木管乐器的唢呐,由于音量大,在管乐中起到特殊的作用。
有些比较小的民乐管弦乐队,有时候也称丝竹乐队。乐队主要由二胡、扬琴、琵琶、三弦、秦琴、笛、箫等丝竹类乐器组成。
竹管当然并不只是作乐器,把竹管的节打通,可以输水。管泛指筒形、中空而细长的物体,后来可以用各种材料制成管。人们用细竹管做笔管,所以古人常以管代指笔。韩愈写过一篇寓言《毛颖传》,把笔封为管城子。后世多以管城子代指笔。
现在管字有一个意思是管理。这个意思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获得。
首先,律管吹出了标准的音高,乐器得到了标准的音高才能够演奏出和谐的乐曲。在这个意义上,管起到了管理乐队的责任,可以引申出管理的含义。
另一方面,古代的门闩有横的有竖的,横着的称关(繁体字關),竖着的称键(又作楗)。键还是车辖,即在车轴两头管着车轮不让车轮掉下来的销子。门闩上也都有锁,其锁舌也称键。而开锁需要用带孔的管状的钥匙。所以最早钥匙称“管籥”。《吕氏春秋·月令》中有“孟冬之月……戒门闾,修键闭, 慎管籥”的句子。
后来“管籥”用金属制造了,人们就另造了一个金字旁的字“鑰”来代替“开锁的工具”这个意义上的籥。如今又把鑰字简化为“钥”。后来因为钥的形状像匙,才有了钥匙这个词。管钥就是钥匙,管键就是钥匙和锁。
总之,钥匙这个词是从“管”“管籥”“管鑰”这一系列的变化而来的。
大家在中学学过的课文《崤之战》,取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其中有句子:“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有了钥匙,就有了掌管开关的权力,这样管就引申为管理。这是现在一般解释把管引申到管理的理由。
我们如今用的管理这个词中的理字,也有管理的意思。理字表示玉中的纹路,所以是玉字旁。加工雕琢玉石,当然应当依照其纹路,所以《说文解字》:“理,治玉也。”也就是雕琢玉石。《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一般把玉的纹理和治玉作为理字的本义。
理从治玉容易引申为修整、整治、使整齐。如:整理、治理、管理等。又引申为办事、处置。如:办理、处理、代理、经理等。
又,上面所说理字的治玉、后来的治理中都有治字。治本来是指治水。人们自古就说大禹治水,这是本义。后来引申到治理、修治、整治另外的东西。引申到统治、治国。
经理、经纪也有经管、管理的意思。如《史记·秦始皇本纪》:“皇帝明德,经理宇内。”又有成语经邦济世、经世济民等。经是织物的纵线。很长的线,首先固定在织机上。经纪本义是把丝捋好,引申为条理,又引申为经营。
管从负责乐队、门户引申到管理其他的事物;理是从理玉引申到管理、治理其他的事物;治是从治水引申到管理、治理其他的事物;经从理好丝引申到依照事物的秩序、条理来治理。这些字都是这样从个别引申到一般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4 05: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