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不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ch 读万卷书,参非常道,书在手中,道在心中;行万里路,勘寻常物,路在脚下,物在眼下。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Li-Qun_Chen

博文

听《中国思想史十讲(上)》

已有 272 次阅读 2025-7-1 22:57 |个人分类:休闲阅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八十年代就喜欢金观涛和刘青峰的著作,也收集了不少。他们的书很难得地兼有思想深刻和表述清晰。后来不太读宏大的论述,因此九十年代后期以来的著作都没有读。前两年机缘巧合,又收集些他们的新著,但并没有读。偶然发现有《中国思想史十讲》的音频资源,就听了一遍。感觉依旧,即仍然是深刻而清晰。该书基于讲学的内容整理而成。讲学时有印发的讲义文稿,播讲的是正式出版的版本。

 

上册六讲从春秋到清代,构成古代思想史。第一讲先秦诸子及华夏文化的超越突破,阐述传统的儒道法名家诸子,但从轴心文明的角度解读了华夏文化如何独立于具体社会存在。第二讲分析汉代思想和华夏传统社会的结构,说明文化大传统的形成,为整合社会提供正当性的“家”与“国”同构理念。第三讲从魏晋玄学与常识理性的形成解读华夏文化受到第一次受外来影响的条件和后果,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论儒学受到频发天灾的冲击。第四讲是佛学和中国的佛教,可能是最专门的内容,从佛教到大乘佛学,然后是在中土的附会、学习和重构,最终形成中国化佛学并影响东亚。第五讲是第一次文化融合形成宋明理学,程朱理学的创立,理学内部心学和理学的分歧,从宋到明理学的变化,理学对华夏和东亚社会的塑造。第六讲是清代思想与中国近代传统,“亡天下”导致士人以礼代理、经世致用、考据格致,有了修身模式的变化和对儒学的重构。

 

该书分析的前提是对华夏文化最基本取向的认识。其一,华夏文化以道德为终极关怀,以追求道德完善为人生终极意义。第二,对道德的理解以儒学为基础,即儒家思想是华夏文化传统的主流,儒家道德思想是以家庭伦理为中心包括家国同构。第三,儒家道德是政治和社会制度的正当性依据,也是社会秩序的基石。

 

该书提出了华夏文化特有的理性,“常识理性”。其建构基础是两方面:其一,自然常识,即天地间自然和必然发生的关联,如“水往低处流”和“寒来暑往”;其二,人之常情,即正常人都具备的自发产生的情感,如父子亲情,远近亲疏,爱屋及乌等。“常识理性”是华夏道德的理性基础。以求知为导向的古希腊精神,科学要解释和预测自然现象,是种求知理性,与华夏“常识理性”不同。值得一提的是,九十年代李泽厚先生也概括华夏文化的认知特点是“实用理性”,关注于现实社会生活,既不沉溺于纯粹抽象的思辨,也不放纵非理性的情欲横行。为人处世强调“实用”“实际”和“实行”,满足于用经验和尝试解决问题;主张以理驭情的行为模式,对人生世事采取一种既乐观进取又清醒冷静的生活态度。“常识理性”与“实用理性”有关联,但不尽相同。

 

该书提出的“文化超越”,或称文化的超越性突破。所谓“文化超越”是指在特定社会存在中产生的文化,在那种社会解体甚至消亡之后,文化仍能存在。用Richard Dawkins所类比基因的概念说,就是“文化超越”是文化成为Meme(觅母),通过教化和模仿等非遗传方式复制、传播和演变。文化超越性突破需要独立于社会的个体精神觉醒和努力,而这种觉醒是源于认识到有超越个体生命的、非功利的、不死的价值,并以此种价值作为生命意义和永恒追求,也就是所谓终极关怀。这样,就算整个社会崩溃甚至毁灭,只要仍有具有这种文化觅母的个体或家庭,这种文化就不会随着社会解体而消亡,可以通过一代代的人不断传承,仍保持文化的活力。

 

与“文化超越”伴随是轴心文明,这似乎是雅斯贝尔斯提出的概念。轴心文明独立于国家社会而传承,目前只有希伯来宗教、古希腊的求知理性、印度宗教和华夏儒家四种。该书试图解释为什么只有四种,而没有更多。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终极关怀和实现方式。在追求终极价值的取向上只有两种选择:在此世,在彼世;实现方式也只有两种,靠个人自己的力量,靠外在的非社会力量(包括神秘力量或对自然认知)。因此共有四种:希伯来宗教(离世,外在)、古希腊的求知理性(入世,外在)、印度宗教(离世,内在)和华夏儒家(入世,内在)四种。作者似乎偏爱这种本质上的四象限图。第六讲还用自然常识-人之常情、普遍到个别(由外向内)-个别到普遍(由内向外)的四象限图说明理学的四个阶段,程朱理学(常识合理,由外向内)、陆王心学(常情合理,由内向外)、第三系理学(常情合理、由外向内)、戴震气论(常识合理,由内向外)。下册似乎还以此四象限区分马列主义、三民主义、马列主义中国化和自由主义。都是挺有趣的说法。

 

此外,该书在论述文化思想与社会结构时注意到,文化思想的碰撞与冲击后形成短命的大一统政权,颠覆嬗变后形成所谓盛世,相对长治久安的帝国。至少华夏社会如此。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然后短秦强汉;魏晋南北朝第一次文化冲击,然后短隋盛唐;西学东渐,然后短暂的民国崛起的共和国。事不过三,如果都是巧合,未免太牵强。或许真有内在关联?

 

听过之后觉得很不错,或许以后可以再看看。在旧书网站上买了本全新的书。该书其实应该是思想史论,更侧重对思想的阐述和解读。现在更想听较为单纯的历史,或者说不是独家解读的历史。准备听多卷本的《企鹅欧洲史》。

 

 

听书系列博文

 

听书

 

青年中年老年--听古希腊古罗马史诗随感

 

管中窥豹的误解--听狄更斯小说随感

 

光芒万丈长—听七部社科类名著随感

 

听《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听《元白诗笺证稿》

 

听《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听《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听《柳如是别传》

 

听《六神磊磊读金庸》

 

蜂围蝶阵乱纷纷—学界小说丛谈之《师母》

 

重听《元白诗笺证稿》

 

听《诗经译注》

 

重听《诗经译注》

 

听《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

 

试听《楚辞》

 

三听《诗经译注》

 

听《罗马帝国衰亡史》之换主播

 

初听《罗马帝国衰亡史》

 

再听《罗马帝国衰亡史》

 

三听《罗马帝国衰亡史》

 

听《牛津英国史》

 

听《牛津古希腊史》

 

听《牛津古罗马史》

 

听《牛津法国大革命史》

 

听《高卢/法国历史》

 

听《玩笑》

 

重听三部意大利经典的解说

 

听《生活在别处》

 

听《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听《日本史》

 

初听《艺术的故事》

 

听《欧洲史》

 

听《女儿经》和《蓝屋》

 

听《牛津史前欧洲史》

 

初听《柳如是别传》全本

 

听《澳大利亚简史》

 

听《帆与锚:澳大利亚简史》

 

听《牛津拜占庭史》

 

听《牛津中世纪欧洲史》

 

听《牛津维金海盗史》

 

听《牛津第一次世界大战史》

 

听《牛津第三帝国史》

 

听《小诗经》半部

 

二听《柳如是别传》全本

 

听《世界史:从人类文明产生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听罗素《西方哲学史》

 

万事到头都是梦—学界小说丛谈之《漫随流水》

 

听梯利《西方哲学史》上半部

 

三听《柳如是别传》全本

 

听《资本主义与自由》

 

听《韩国史新论》

 

听《通往奴役之路》

 

听《大卫·科波菲尔》

 

听《远大前程》

 

听《匹克威克外传》

 

听《坎特伯雷故事集》

 

听《大英帝国3000年》

 

雨横风狂三月暮—学界小说丛谈之《接引葫芦》

 

二听《艺术的故事》

 

听《蒙田随笔全集》

 

听希罗多德《历史》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0220-1491957.html

上一篇:北京宽沟
收藏 IP: 114.92.2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2 02: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