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zd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engzd

博文

学界的"五唯":不合理

已有 388 次阅读 2025-7-1 14:2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学界的"五唯":不合理

冯兆东 & DeepSeek (2025-07-01)

...

“五唯”问题的诊断

    当SCI论文数量成为学术界的硬通货,当人才帽子异化为科研种姓制度的徽章,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科学界已陷入"五唯"(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认知陷阱。这种量化考核的"麦当劳化"管理模式,正在批量生产着三类畸形产物:一是论文流水线上的"学术富士康工人",二是人才计划锦标赛中的"帽子收藏家",三是评价指标指挥棒下的"学术投机分子"。...

...

“五唯”的生成机制

  1. 不合理指标的自我强化      

  2. 以某"双一流"高校的职称评审细则为例,明文规定"国家级人才计划获得者直接认定教授",这种制度设计本质上是用行政识别替代学术判断。就像超市用条形码识别商品,我们的评价体系正在把学者变成可扫描的二维码。

  3. 学术寻租的不合理生态      

  4. 重点实验室年度考核中"经费到账数"的一票否决制,催生了"科研包工头"现象。数据显示,某中部高校教师年均横向经费要求从2015年的50万飙升至2023年的300万,与之相伴的是专利转让率从12%降至2.3%。

  5. 创新能力的系统性下降      

  6. "十年不发表就下岗"的考核机制,使得冷冻电镜等重大设备沦为"论文印钞机"。某材料学科研团队连续7年发表Nature子刊论文,却在学科评估时被指出"所有成果均属同一技术路径的微创新"——这是对"破五唯"最辛辣的注脚

    ...

破“五唯”的制度重构

  1. 建立学术信用银行      

    借鉴芬兰模式,将学者成果存入"学术信用账户",实行5-10年的长周期评估。就像酿酒需要时间,重大突破往往产生于考核周期之外。

  2. 推行代表作负面清单      

    某数学研究所的"三不认"原则值得借鉴:不认通讯作者论文、不认影响因子、不认合作成果数。这种反向评价迫使学者回归研究本源。

  3. 构建学科特异性评价矩阵      

    临床医学应侧重病例救治效果,人文社科需建立社会影响力指标。就像不能用称重的方式评价香水,不同学科需要差异化的评价尺度。

    ...

结语

破除"五唯"不是技术性修正,而是推动“科学精神”的回归,重建学术的尊严。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00905-1491913.html

上一篇:我的“黄河观”
下一篇:学界的“第六唯”:也不合理
收藏 IP: 61.163.21.*| 热度|

5 刘进平 宁利中 王涛 崔锦华 杨学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1 23: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