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6月27日,“DRAA集团采购工作交流”QQ群有一段交流:
易老师:“而且有些数据库的工作人员牛得不行,话里话外的意思,告诉我们非上班时间别打扰他,你想问个数据库的某个数据库,他说这不是他的工作内容,别来烦他。真成了店大欺客的局面。”
我说:“这种情况需要理解。”
豆老师:“有天上班时间,在一个服务群里问了一个问题,说让我直接发邮件问技术支持,我直接退群了……”
易老师:“是的,牛哄哄的。”
我说:“稍作换位思考,工作时间非工作时间完全没有界限也是不合适的。几种较为牛气的数据库,条块分割问题,确实越来越严重。个人亦深有体会。”
易老师:“请问王老师,如果学校老师,在非上班时间找你有事,你跟他说要有边界感?”
我说:“其实稍作解释说明,人家能理解的。”
易老师:“我们谁也不可能经常性的在非上班时间打扰他们,只是有时上面派下来的活,要限时完成,也是没有办法的。”
葛老师:“非上班时间还好吧,相互理解。但是人家经常在度假,羡慕嫉妒恨。”
陶老师:“我们非上班时间答复学生和其他部门挺多的,我学科服务对口学院的学生常常晚上十点十一点给我发消息看到了也就回复了,没看到就第二天再说。只要不是很复杂还要开电脑处理一通的,顺手的事儿顺手就做了,没觉得有啥。”
上述信息为摘录信息,借此进一步“说事拉理”,聊聊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边界的观察与思考。我在2020年、2021年写过这方面的博文(详见延伸阅读),稍作拓展。
我自身实际是多角色扮演者。我的工作内容可以说是数字资源全过程服务,包括采购全过程、使用、用户培训、绩效评价、深层次信息服务。我与数据库工作人员(包括营销人员、技术支持人员、研发人员)打交道是比较多的。与方方面用户打交道也是比较多的。同行交流的情境,我是比较熟悉的。如果将边界拿捏好?一直在努力实践与探索,争取尽可能地做的更好一点,不断取得进步。
其实,很长一段时间,我只是单纯地想“尽力而为”做好本职工作,我的边界感是比较糟糕的。我妻子是与我同一所高校的教师,时不时有同事问她,为什么我随时随地解答咨询?是工作职责吗?是在做科研项目吗?……我的部分工作是“明的”,比如有部分是通过教师群解答的;主编“学科服务速递”10年多,大约每月1期,向全校教师推送。其实,还有不少工作是“暗的”,比如是“小窗”解答或电话(语音)解答。
有些信息服务的提供,背后实际是比较复杂的,单纯依靠个体的力量是解决不了的,我举一个实际的例子。关于ScienceDirect数据库下载PDF文档故障的答复。有老师反应ScienceDirect数据库下载PDF文档,无法通过机器人验证这一步,不能下载全文。图书馆第一时间向信息化中心反映,同时向Elsevier技术支持人员反映。ScienceDirect数据库下载PDF文档时的机器人认证,偶尔可以通过机器人认证(也就是有人可用、有人用不起来)。一般情况下,点击文章题名会出现html格式的全文,且会显示DOI信息。获得DOI信息,可以尝试借助读秀学术搜索(外文搜索)功能或其他可利用方式获取全文。该老师抱怨ScienceDirect数据库使用之前没那么麻烦,的确如此。2025年开始,Elsevier公司为了维护其数据安全(防盗用),采取了系列措施。ScienceDirect数据库是质量高、用量大,费用昂贵,且每年涨价的数据库。全国300余家高校采购,且为已采购高校投入力度最大的数据库,以我校为例,2025年的年使用费30万美元。可以说大多数高校的经费投入水平买不起,但或主动或被动亦需要用,因此在“各显神通”间接利用。高校图书馆数据库使用故障,通常有3种情形:(1)校园网软硬件设施故障;(2)数据库商软硬件设施故障;(3)用户自身软硬件设施故障。图书馆方面接到故障反馈后,通常是做好上述三个方面的沟通,协助排查故障,争取尽快解决问题。
实践层面,“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所涉及的内容远不止上述方面。有的模糊,有的具体;有的“宏大”,有的“细小”;有的复杂,有的简单。高校图书馆之间的差距,与高校之间的差距总体上是相类似的。高校图书馆的办馆条件与办馆水平参差不齐,各行其是,随遇而安。能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服务到什么程度?哪些工作的是必做的?哪些是可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不清不楚,事倍功半。迄今为止,缺乏可资参考的信息服务工作质量评价标准或者相关服务标准与规范。理论层面:一方面,图书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在科学研究中面临的问题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与其他社会生活领域有着种种关联;另一方面,图书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目的是解决图书馆工作实践中的问题。期待相关理论与实践有着良性互动,拨云见日。
我是一名高校图书馆工作者,这些年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并由此拓展,进一步关注图书馆从业者。图书馆“职业能力”“核心竞争力”“转型与发展”等方面,一直在观察,在学习,在思考。过程中疑惑重重。比如“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边界”,这个问题,我不知道思考过多少回。我自身所做所为,实际上属于“越界”的。显而易见的是个人休息时间做工作方面的事情。此类服务,偶尔为之还好,不大可能“常态化”“规范化”“标准化”。为什么“明知故犯”呢?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等角度罗列一二三四五,简而言之,实质是因为“无章可循”,另辟蹊径。图书馆工作质量评价标准、服务质量标准、参考咨询业务规范等等,相关文本有一些,种种原因,基本停留在纸面上,能够真正贯彻执行的规章制度,多乎哉不多也!还有一个原因或许是,世易时移,新业态环境下,受到种种冲击,难以“画地为牢”,积极谋求“有为有位”。
延伸阅读:
注:微信链接可看全文。
(1)图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边界再思考.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266848.html.
2021-1-12 (又见:https://mp.weixin.qq.com/s/elaGhkdVNzxYoL9sMdJCqA)
一般性参考咨询事例。周一晚上18:37有老师通过QQ咨询问题:“我想问一下最新的SCI和EI期刊库有哪些?”(实际应是咨询SCI收录来源刊、EI收录来源刊)“评职称的文件里有提到‘中文权威期刊’,您知道学校有对‘中文权威期刊’做出过界定吗?”。我是先回答第二个问题。首先告知,这方面的信息建议看学校科技处网站。随后我自己实际查看了。学校2020年8月发布了新的科研奖励办法,该办法中可以看到“权威期刊由校学术委员会认定”。因此关于学校“权威期刊”的认定,建议在上班时间咨询科技处。各个学校的“权威期刊“是各个学校自身的校学术委员会认定的。那个文件的意思,我的理解是视具体情况,由校学术委员会讨论决定。假如要列清单式,那应该直接就在网站上挂出来了,或者附在文件中。咨询科技处,他们不一定能给出“答案”,但他们可以进一步去寻找答案,源头文件是他们那出的。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常答题,但因为是需要“最新”,因此也需要实际看看。因为解答咨询中有互动,还要实际检索(检索中还出现状况,比如有的文件需要使用内部网络等),此外,还有延伸服务,比如介绍“卓越期刊”,因此答疑算是到23:01分结束。
(2)王启云.关于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边界的思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221754.html。 2020-3-4 (又见:https://mp.weixin.qq.com/s/oy7zVHB9HeZZamkOuTAeYg)
种种原因,高校图书馆工作者作为信息服务提供者,存在诸多困惑,而高校师生作为信息服务对象,也是“一头雾水”。关于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边界问题,作为高校图书馆工作者,有所观察与思考。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1 23: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