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猫狂犬病 — 一个新出现的公共卫生问题(1)
Rabies in Cats—An Emerging Public Health Issue(1)
前记:
人类狂犬病病例99%由患狂犬病的家犬引发,其次为家猫,极少数病例也可能由野生动物引发。WHO等机构已确定在2030年在全球消除经犬介导的人类狂犬病的目标。家猫虽然并非狂犬病毒的储存宿主,但也是狂犬病毒的重要传播媒介。在关注经犬传播的狂犬病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猫狂犬病的防控。
由美国、加拿大、南非、意大利、巴西、哥伦比亚等多国的11位狂犬病专家于去年10月在国际专业杂志《Viruses》上联名发表了这篇综述论文(见参考文献),现全文翻译成中文供参考。
猫狂犬病 — 一个新出现的公共卫生问题(1)
摘要
目前,人类狂犬病病例主要与感染狂犬病的家犬有关。与作为全球常见病毒储存宿主、在种群内持续传播狂犬病毒(RABV)的犬类不同,家猫的相关报告和疫苗接种率要低得多。从流行病学角度看,猫是狂犬病毒属的重要传播媒介,但并非狂犬病毒的储存宿主。通常情况下,猫只是偶然宿主,感染其所在地理区域的主要狂犬病毒属的病毒。在非洲、亚洲、欧洲和美洲各地,均有与患狂犬病的猫相关的人类病例报道。作为熟练的独居猎手,野生和家养的猫科动物因与受感染的猎物(如蝙蝠)互动,或被其他非专一食肉动物(如患病犬、狐狸、胡狼、浣熊和臭鼬)传播,面临丽沙病毒属的病毒感染的风险。当前的兽用疫苗可为猫提供针对丽沙病毒属中系统群(phylogroup) I 狂犬病毒(如 RABV)的安全、有效免疫,但对系统群 II-IV的不同的狂犬病毒无效。随着全球聚焦于消除犬类狂犬病,猫狂犬病的出现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显然,需要加强关于猫狂犬病发生的教育,并对猫进行常规疫苗接种,从 “同一健康” 视角降低其对公共卫生、农业和保护生物学的相关风险。
关键词:猫(cat);新发传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丽沙病毒( lyssavirus);同一健康(One Health);狂犬病(rabies);人畜共患病(zoonosis)。
1. 引言
猫科( family Felidae)哺乳动物包含约 38-40 种不同的专性食肉动物,通常为独居 [1]。它们的体型从约 1.0 公斤的锈斑豹猫(Prionailurus rubiginosus)到超过 300 公斤的老虎(Panthera tigris)不等。家猫(Felis catus)是现存猫科动物中分布最广的物种,也是唯一被引入澳大利亚的猫科物种。与犬科(Canis lupus familiaris)动物一样,猫是狂犬病毒(RABV)的有效传播媒介,在发病前数天开始通过唾液排出病毒 [2]。与犬类造成的挤压伤( crushing injuries )不同,猫的咬伤会导致更深的穿刺伤( puncture wounds) [3]。在全球范围内,当基于实验室的监测充分时,多个猫科类群已被证实可感染狂犬病 [4-8]。仅次于犬类,猫往往是报告较多的家养患狂犬病的动物。例如,1946-1965 年期间,美国报告了 217 至 538 例患狂犬病的猫病例,其中 9 例发生跨物种传播至人类 [9]。与犬类不同,目前尚无已知的猫科 RABV 储存宿主。相反,它们感染的是其所在地区的主要丽沙病毒属病毒 [10,11]。因此,使用 “猫中的狂犬病(rabies in cats)” 这一术语比 “猫源性狂犬病(cat rabies)” 更为恰当。此类病例可能导致单例( a single)人类死亡,或引起数百人暴露,需要进行广泛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昂贵的人类暴露后预防(PEP)管理 [12,13]。尽管已证明猫对澳大利亚蝙蝠丽沙病毒易感,但澳大利亚尚未有猫患狂犬病的记录 [14]。显然,猫中的狂犬病对公共卫生、兽医学和保护生物学具有重大影响 [15]。本文的目的是提供全球范围内猫狂犬病的现状概述,涉及监测、预防和控制,并探讨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发展的领域。
2. 材料与方法
本文并非是对猫狂犬病相关所有要素的详尽或传统综述。相反,作者检索了过去五年的最新文献,重点关注各自区域内关于猫和狂犬病的报告。此外,还从欧洲狂犬病公报、泛美卫生组织 SIRVERA 报告、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世界动物卫生信息系统(WAHIS)的六个月报告,以及加拿大和美国的年度监测总结等狂犬病监测公共数据库中收集相关趋势,以从历史角度了解时间或空间上的任何实质性变化。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Fehlner-Gardiner, C., et al. Rabies in Cats—An Emerging Public Health Issue. Viruses 2024, 16, 1635. https://doi.org/10.3390/v16101635.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21 10: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