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Schola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ischolar

博文

退步明显的211大学?学科实力曾全国第一,如今排名下降...

已有 471 次阅读 2025-5-19 13:44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上次,小艾盘点了退步严重的211大学」

榜上有名的西北大学、东华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作为曾经的一方霸主如今实力下降。这不仅折射出高校发展的变迁,更让无数关注高等教育的朋友感慨万千。

而除了上述三所高校,在文章评论区,网友们的热议还聚焦于另外3所发展乏力的211高校:长安大学、云南大学、河海大学

曾经的辉煌如今大打折扣,究竟是为何?

长安大学

长安大学(简称:长大)曾是我国“公路交通领域”的霸主,学科实力全国第一。

她的前身有三:西安公路交通大学(1951年)、西安工程学院(1953年)、西北建筑工程学院(1958年),三所学校在2000年正式合并组建成长安大学,划教育部管理。

三校合并后,长安大学的交通运输工程学科长期位列全国前三,道路与铁道工程方向更是全国第一。学校培养了众多交通系统高管、总工程师,参与港珠澳大桥、青藏公路等国家重大工程,科研贡献突出。

在2005年,学校成功入选211工程;2017年、2022年又两次入选双一流。

微信图片_20250519134334.jpg

图源:长安大学官网

然而近年来,长安大学的发展却显得“力不从心”。

排名从早年的全国50名左右滑落至80名开外,甚至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等省内双非院校逼近。在211高校中的竞争力逐年减弱,被网友调侃为“末流211”。

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交通运输工程仅获B+(东南大学、同济大学为A+),传统王牌学科光环褪色,土木、地质等合并前的优势学科也表现平平。

这其中,有合并的“后遗症”大而不强的问题突出,除交通外缺乏亮点学科),也有行业的变迁公路交通黄金期过后,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领域崛起),更有地域与资源的局限西安高教竞争激烈,强校林立)。

可尽管形势严峻,长安大学仍具有翻盘的基础。

学校行业底蕴深厚在智能交通、智慧城市建设等新方向仍有发力空间;加之“交通强国”“西部大开发”等政策,也将带来新机遇。除了外部,长安大学自身在也调整,增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专业,试图破局。

未来若能打破桎梏、重塑特色,长安大学必能重返巅峰。

云南大学

云南大学(简称:云大),曾被誉为“边疆第一学府”,历史可追溯到1922年。

她的前身是私立东陆大学,时任云南省都督的唐继尧怀着对教育救国的热忱,发起创办了这所大学。1930年,由私立改为省立东陆大学,学校下设文学院、工学院和教育学院,学科设置逐渐丰富。

1934年,学校正式更名为省立云南大学;1938 年,又由省立改为国立云南大学,成为当时国内重要的综合性大学之一与清华、北大等并称国立十大学府,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急需人才。

1946 年,云大被《不列颠百科全书》列为中国15所在世界最具影响的大学之一,这是对云大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的国际认可,也标志着她达到了辉煌的顶峰。

过后,学校发展一路向上。1950年,正式更名为云南大学;1958年,划归云南省政府管辖。改革开放后,云大被教育部列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1997年 正式成为国家“211工程”首批建设的61所大学之一。

微信图片_20250519134337.png

图源:云南大学官网

但近年来,云南大学却有退步的趋势。

最直观的便是排名下降;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仅有民族学获得A+评级,生态学、政治学等传统优势学科仅获B+,新兴学科更是乏善可陈;以及科研产出质量下滑、人才队伍青黄不接...

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地理位置劣势,云大在人才引进、科研合作、学生就业等方面都面临天然障碍;二是经费投入不足,发展实在受限;三是学科转型缓慢,在新工科、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布局迟缓,错失发展机遇。

面对困境,云南大学也在寻求突破。

深耕民族学、生态学等优势领域,打造不可替代的学科高地依托云南丰富的生物资源和民族文化,与地方发展深度融合利用毗邻南亚东南亚的区位优势,拓展跨境教育合作

依托百年学府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区位优势,云大必能重振雄风。

河海大学

河海大学(简称:河海)又称“皇家水利学院”,她的水利专业可追溯到百年前。

河海大学的前身「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是我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张謇创办的高校之一,于1915年在南京正式创立,是中国第一所培养水利人才的高等学府,开创了中国水利高等教育的先河。

学校成立后的70年里,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经历了多次合并、改名后,经历了第四中山大学木工程系、中央大学水利系、南京大学水利系、华东水利学院后,在1985年正式更名为河海大学,校名还是由邓小平亲笔题写的。这也是河海大学又称

“皇家水利学院”的由来了。这一百多年来,河海在治水兴邦的奋斗历程中不断壮大。如今已成为了一所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1996年成功入选211工程,参与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港珠澳大桥等国家重大工程。

微信图片_20250519134340.jpg

图源:河海大学官网

尽管河海大学在水利领域仍具统治力,但近年来在综合排名、学科发展(新兴学科布局滞后)、科研竞争力(国家三大奖、ESI高被引论文)等方面出现颓势,落后于同类高校。

河海大学的掉队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是行业红利减弱,河海的崛起与中国水利基建的黄金期高度重合。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国家级项目催生了大量人才需求,河海凭借学科优势成为行业“黄埔军校”。但随着大型水利项目减少,传统水利学科的市场需求也开始收缩。

其次是学科结构单一水利工程(A+)全球顶尖,但其他学科发展不均衡。土木工程从A-降至B+,环境学科未能突破A类,而计算机、人工智能等前沿学科更是排名靠后。

再就是地域竞争激烈,河海地处南京,但却面临南大、东南等985高校的“虹吸效应”。在科研经费、薪资待遇、平台资源的比拼中,河海处于劣势。

面对这些挑战,河海大学亟需在新兴领域寻求突破,优化学科布局,同时加强产学研融合和人才政策改革,方能在高等教育激烈竞争的今天重振昔日辉煌。

教育的发展从不是直线前进,暂时的调整恰是为了更好的跃升。

这3所211高校的发展轨迹,折射出中国高等教育的时代变迁。她们曾以鲜明的学科特色引领行业,如今虽稍有退步,但深厚的学术积淀与人才培养贡献始终未变。

只要她们能把握时代脉搏,在守正创新中重塑优势,定能实现华丽转身!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62448-1486311.html

上一篇:科研无门槛!Wiley旗下这本期刊备受瞩目,所有文章均可免费阅读和下载
收藏 IP: 113.111.245.*| 热度|

1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20 12: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