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载自:科普中国] 会谈恋爱的人,从来不信这 8 句“谎话”
https://mp.weixin.qq.com/s/1xUcvRrESDAMS7p6_mG9Rw
会谈恋爱的人,从来不信这 8 句“谎话”
科普中国 2025年05月07日 18:30 北京
爱情常常让人感到既甜蜜又困惑——为什么我们明明渴望幸福,却总在关系中重复相似的问题?为什么很多感情都像短暂的烟火,长期关系成了一件艰难的事。
一些心理学研究发现,许多广泛流传的、关于爱情的常识,其实是披着浪漫外衣的认知陷阱。它们的泛滥,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当代人维系一段好的关系,关系的修复意愿降低,个人成长停滞,或者关系逐渐演变成不健康的共生型依赖......
今天,我们抛开浪漫滤镜,用 8 个心理学真相揭开亲密关系的本质。
1. 爱一个人就要爱 Ta 的全部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网上开始流行这句话:爱一个人就要爱 Ta 的全部。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爱一个人就应该无条件接受 ta 的全部,包括缺点和坏习惯。
流行文化的叙事也围绕爱能战胜一切的基本论调,从《灰姑娘》到《恋恋笔记本》,不断将无条件接纳塑造成真爱标准,暗示爱可容忍一切。主角们凭借爱跨越阶级、距离、绝症等障碍,却从不解决实际的现实冲突和矛盾。
真相是:健康的爱往往需要边界。
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指出,健康的关系并非无条件接纳对方的一切,无底线容忍消极互动(如语言暴力)会加速关系破裂,而非维系关系(Gottman,1994)。假如一个人有成瘾行为(酒瘾、烟瘾等),就更不该被囊括在爱的范畴里了。
长期纵容不仅对关系无益,也剥夺了对方的成长机会。研究显示,伴侣的纵容态度会强化成瘾者的依赖模式,使戒断成功率降低 40%(Meyers & Smith,2001),同时导致关系满意度显著下降。
爱的本质不是静态的接受,而是动态的愿意一起面对问题。伴侣间建设性的反馈(如我希望我们可以一起改善这一点)比假装无事更能提升关系满意度(Gottman,1999)。
一种浪漫主义叙事带来的迷思在于,如果我们真的爱一个人,我们就爱他们的全部。哲学家阿兰·德波顿也反对这种观点,他在悉尼歌剧院发表主题为《关于浪漫主义》的演讲时说:古希腊人给出了另一种解释,他们认为爱情是对另一个人美好的方面的欣赏和喜欢,而对于那个人的缺陷,你可以宽容对待,加以原谅,但你不需要爱这些方面。
2. 伴侣应该满足我的所有需求
这句话的背后好像在说:理想伴侣必须是我的知己、情人、事业伙伴、情绪垃圾桶……否则就是不够爱我。
在心理学看来,这种对伴侣的全能期待,本质上是一种童年依恋模式的理想化投射:表面上是恋人,背后可能是在寻找童年缺失的那个理想父母(Bowlby,1969):
▨ 焦虑型依恋者:倾向于过度理想化伴侣,希望 Ta 能完全理解自己、满足自己的所有需求(类似于完美父母)。
▨ 回避型依恋者:表面上否认对理想父母的需求,但潜意识仍可能渴望一个永远不会让自己失望的照顾者(只是用疏离来防御可能的失望)。
这种对伴侣的全能幻想,往往不是真的在爱对方,而是在试图让伴侣填补自己童年的情感空缺。本质上是将伴侣工具化,把对方当作满足自我需求的工具而非独立个体(Fromm,1956)。
对伴侣期待越全能,关系反而越脆弱。当一方对伴侣的期待过高(要求 Ta 扮演多重角色),会导致其长期承受压力,产生倦怠。而期待方也因理想与现实差距持续失望。
现代关系心理学越来越强调足够好(Good enough)的关系才是可持续的。一项追踪研究显示,能够接受关系中存在 15%~20% 不满足感的伴侣,关系持久度是追求完美伴侣的 3.2 倍(Gordon,2019)。
拥有多元支持系统(朋友、家庭、兴趣社群、心理咨询师等),而非只从爱人处获取关注的人往往关系也更健康。
这或许提醒我们:爱的艺术不在于找到完美的人,而在于学习用不完美的眼睛看见完整的人。
3. 出轨只有 0 次和无数次
这可能是很多人的共识,仿佛是在说:当一个人出轨了,ta从根儿上就是个烂人、永世不得翻身。
关系治疗师埃丝特·佩瑞尔基于 20 年的临床实践告诉人们:出轨行为并非简单的道德败坏,它暴露了关系中未被言说的渴望或个体的自我迷失。一个人是否会反复再犯,和背后的动机有关。
她在《危险关系》一书中对出轨动机进行了区分:那些对当前关系长期不满的空虚型或报复型,重复出轨的概率更高(Perel,2017)。这主要与他们的情感需求未被满足、关系模式固化,以及心理防御机制有关。
▨ 空虚型出轨者:长期感到情感空洞、孤独,或认为伴侣无法提供深层的情感联结。出轨成为他们填补内心空虚的临时解药,而非真正的解决方案(Perel,2017)。若原关系未改善,或个体未学会自我觉察与沟通,他们会持续寻求外部情感补给。
▨ 报复型出轨者:通过出轨表达愤怒、惩罚伴侣,或试图在关系中夺回控制权。出轨行为本身加剧了关系中的敌意与不信任,形成报复—愧疚—更严重冲突的循环。他们可能将出轨视为一种谈判工具,而非真正想结束关系(Perel,2017)。
相比之下,那些自我报告为探索型动机的出轨者(寻求自我身份的重塑或生命可能性的探索),其出轨再犯率仅为 19%。
帮助过上百对经历不忠危机的夫妻后,佩瑞尔发现出轨的人往往不是在寻找另一个伴侣,而是在寻找另一个版本的自己(Perel,2017)。
佩瑞尔并不是鼓励出轨。她只是呼吁大家跳出非黑即白的道德论断,去思考掩埋在痛苦之下更深层次的信息:把出轨简化为性和谎言听起来很吸引人,但我更愿意把它作为一个入口,让人们更了解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我们用来约束它们的界限。了解出轨为什么会发生和它所代表的意义,不论对选择结束还是想继续在一起生活的伴侣,都至关重要。
正如佩瑞尔所言:爱都是纠缠不清的,出轨更是如此。然而,出轨也是一个无可比拟的窗口,让我们能够窥见人类心中的裂缝。
4. 幸福的伴侣从不吵架
很多人惧怕冲突,认为冲突是关系破裂的信号。当关系中出现矛盾,第一反应是回避,维持表面和谐或等对方认怂。
但事实上心理学指出:回避冲突比直面冲突更危险。
戈特曼的四骑士理论提出了亲密关系中 4 种典型的破坏性互动模式:批评、蔑视、防御、冷战。这些行为是预测离婚或分手的强烈信号:
▨ 批评:对伴侣的人格或性格进行攻击,而非针对具体行为。例如:你总是这么自私,从来不考虑我的感受!
▨ 蔑视:通过讽刺、嘲笑、翻白眼、贬低或侮辱对方来表现优越感(如你蠢得快超过我的老板)。这是四骑士中最致命的一个。
▨ 防御:在冲突中推卸责任、找借口或反击。如:不是我的错,是你自己没搞清楚!
▨ 冷战:在冲突中完全关闭沟通,表现为沉默、回避、冷战(如拒绝眼神接触、离开房间)。
戈特曼通过对 3000 对夫妻的追踪发现:能温和表达不满的夫妻,离婚率比从不吵架的夫妻低 40%(Gottman,1999)。
下次面临冲突时,请勇敢也更平静地表达你的情绪,比如用感官语言描述事实:上周你有 3 天没洗碗,我很生气;表达深层需求:我需要感受到我们是伴侣;邀请协作:你觉得我们怎么调整更好?
一个小 tip:戈特曼还提出过一个5:1 黄金比例——稳定关系中,积极互动(赞美、倾听)需达到消极互动(批评、冷战)的 5 倍以上。
5. 不秒回信息,就是不爱
问了一圈身边的朋友,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这种迷思可能源于以下几个心理机制:
▨ 即时满足的需求:在现代社会,即时通讯工具让我们习惯了即时反馈。这种即时性被错误地迁移到了情感需求上,认为爱也应该是即时响应的;
▨ 安全感的缺失:对于一些人来说,伴侣的快速回复是一种安全感的来源。延迟回复可能会触发被忽视或不被重视的恐惧,尤其是在焦虑型依恋的人身上(编者注:有被冒犯到);
▨ 社会比较:看到他人(如朋友、社交媒体上的情侣)展示的秒回行为,可能会形成一种社会压力,认为这是正常或应该的行为。
其实,回应的质量比速度更重要。依恋理论认为,是否专注、是否真诚比单纯的回复速度更能预测关系的满意度。
而允许延迟回应的关系可能更长久。这意味着双方都有个人的空间和时间,彼此尊重对方的独立性。能够接受延迟也是信任的表现,在这一过程中互动的双方都会感到更加舒适。
6. 男不坏女不爱
这种说法已经流传了很久,尤其是近几年也得到了一些心理学上的解释,比如:从小被规训的“乖乖女”更容易喜欢上叛逆、不靠谱的“坏男孩”,因为在对方身上找到了自身被压抑的部分,渴望弥补。
但这一结论忽略了人类择偶策略的复杂性,并且与大量科学研究结果相矛盾。比如:
▨ 有些只是短期吸引力:进化心理学确实发现,某些“坏小子”特质(如冒险、自信、叛逆)可能在短期关系中更有吸引力,因为这些特质暗示基因优势(如高睾酮水平、抗压能力)。但长期关系中,稳定性、可靠性和共情能力才是预测幸福度的关键(Buss,1994)。女性(和男性)在考虑婚姻或长期伴侣时,普遍更看重责任心、情绪稳定和资源潜力(Fletcher et al.,1999)。
▨ 坏的定义被曲解:真正吸引人的可能并非坏(如自私、暴力),而是与之伴随的高社交自信、幽默感或冒险精神(Jonason et al.,2009)。这些特质若脱离坏的负面成分,依然有吸引力。
但真正的反社会行为(如欺骗、虐待)在长期关系中会显著降低吸引力(Buss & Schmitt, 2019)。
▨好男人被错误标签化:这一迷思暗含着好 = 无聊的偏见,但研究发现,真诚、友善的男性(即好男人)在长期关系中同样能激发浪漫吸引力,尤其是当他们兼具幽默感和社交能力时(Li et al.,2002)。
▨ 多数女性最终选择情绪稳定、善于沟通的伴侣:传统性别角色弱化后,女性经济独立性提高,对纯“坏小子”的需求下降(Eastwick et al.,2014)。现代女性更倾向均衡型伴侣——既能提供情感安全,又有个人魅力。
敢于冒险或打破常规仍然吸引人,但敢于承担错误、善于沟通也同等重要。
7. 男性越来越缺乏承诺
这其实是一种被夸大的文化叙事和性别刻板印象。社交媒体可能放大不负责男性的故事,实际上,许多男性积极寻求稳定、长期的伴侣关系,并非常重视家庭生活。
虽然有些男性在婚前犹豫不决,但很多女性也一样。
依恋理论认为,承诺行为更多与个人早期经历和安全感相关,而非性别。焦虑型或回避型依恋的个体(无论男女)都可能表现出承诺恐惧,但这类特质在性别间分布均衡(Fraley & Shaver,2021)。
此外,这个问题背后,我们不可忽视社会压力与经济因素的干扰。研究发现,经济压力(如房价、失业风险)会延迟男性对婚姻等传统承诺的决策,但这并非缺乏承诺,而是对责任感的审慎(Sassler & Miller,2017)。
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待也在发生变迁。男性不再被单一定义为经济提供者,部分人可能因社会期待的变化而对长期承诺性关系产生彷徨或者恐惧。传统性别角色要求男性压抑情感需求,导致部分人用回避承诺掩盖对亲密关系的恐惧,实则需外界支持。
在心理学看来,这一迷思源于将复杂的社会行为简化为性别本质差异。承诺意愿的变化是结构性因素(经济、文化)与个体心理交互的结果。
与其标签化男性,不如关注如何通过社会支持(如社会经济政策、心理健康服务)帮助所有人建立更健康的亲密关系。
8. 你会找到属于你的另一半
当代人对灵魂伴侣的执念,很大程度上受到浪漫主义叙事的影响:从《泰坦尼克号》到偶像剧,都在强化命中注定、唯一真爱概念,暗示存在一个对的人;语言上,我们也常说寻找另一半,仿佛自己的人生就是不完整的,必须靠伴侣来补全。
实际上,就像弗洛姆所说的:爱情是动词,不是名词。良好关系不仅仅取决于最开始的匹配度,更在于共同成长。感情需要经营,需要投入精力、时间和努力,并且建立在自我认知之上。
心理治疗师杜伊古·巴兰(Duygu Balan)也指出并非每个人都具备恋爱条件,也并非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一段感情。没有所谓的适合恋爱的标准。
恋爱需要投入、感兴趣,并愿意为维持一段感情付出努力——而这并不容易。别人无法替我们付出,所以如果我们无法或不愿付出这些精力,可能就无法找到合适的对象。
写在最后
为什么这些迷思值得被打破?
因为它们把爱情简化成了童话——仿佛幸福的关键只是遇见对的人,而痛苦全因爱错了人。但心理学向我们指出,爱情需要彼此塑造,需要清醒认知和主动努力,而非被动等待命运安排。
祝你总是拥有爱人的能力。
参考文献
[1]Gottman, J. M., & Silver, N. (1994). The Seven Principles for Making Marriage Work. Harmony Books.
[2]Gottman, J. M., & Levenson, R. W. (1999). How stable is marital interaction over time? Family Process, 38(2), 159-165. https://doi.org/10.1111/j.1545-5300.1999.00159.x
[3][比利时] 埃丝特•佩瑞尔著,兆新译,《危险关系:爱、背叛与修复之路》,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0年1月
[4]Fromm, E. (1956). The Art of Loving: An Enquiry into the Nature of Love.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5]Gottman, J. M. (1999). The marriage clinic: A scientifically-based marital therapy. W. W. Norton & Company.
[6]Buss, D. M. (1994). The evolution of desire: Strategies of human mating. Basic Books.
[7]Fletcher, G. J. O., Simpson, J. A., Thomas, G., & Giles, L. (1999). Ideals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6(1), 72-89.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76.1.72
[8]Sassler, S., & Miller, A. J. (2017). Cohabitation nation: Gender, class, and the remaking of relationship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策划制作
来源丨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简单心理”(ID:jdxl2000),一个有温度,有态度,守伦理的专业心理公众号
作者丨鸟人
审核丨樊春雷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编丨钟艳平
审校丨徐来 林林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20 12: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