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物理学索维尔会议到人工智能达特茅斯会议,发展了硬件和软件技术,世纪之交,形成了湿件(wetware)的生物计算机研究方向。
作者(Bj.Zeng)简介,姓名:曾杰,字:邦哲,笔名:余珞.红野。
探索 - 医学的科学与人文,及产业化模式,核心贡献 - 结构论和4轴心时代与4世界理论。
-
在中国1991-1997年和2008-2011年,论述了细胞仿生工程与输卵管生物反应器、神经元计算机与有机(organic)机器人,及其图论-网络拓扑学方法和基因片段组织合成与细胞系连续突变筛选。
1991-1992年阐述城市群与地缘文化学和人工智能与基因工程整合的太阳能-生物电子技术,1992-1995年系统医学 - 系统遗传学与生物工程,1992年获湘潭市医学科技先进工作者奖。
1985年厦门大学生物学系毕业,先后在湖南的农学与医学院校任教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 分子生物技术与生物信息技术研究。
1997-2006年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舍巴医学中心博士研究生、德国联邦农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科学家(scientist)、英国伯明翰大学研究员(research fellow)和PI-课题经费主持人(grant-holder)。
2007年教育部举办的“春晖杯”创新创业大赛获奖,并入选江苏常州海外人才聚集工程 - 创办系统生物工程研究所。
2010-2011年发表细胞发生动力学与细胞纳米机器设计原则,并阐述第3与4次工业革命 - 从计算机与互联网到生物工业与工程医学模式,2023-2024年论述合成神经遗传学和第3次机器革命。
- 在1996年北京-1999年汉诺威组织国际会议与筹备协会,系统与合成生物学的系统生物工程(analog)转换到生物系统科学与工程偶合模式,阐述了a-生物系统理论 - 相互作用的结构与动态发生过程,b-生物系统模型和实验、计算整合方法与c-仿生学与转基因技术整合的人工生物系统与工程设计。
注* - 北京中关村原址,现为中国科学院学术会堂。
2000年西雅图成立系统生物学研究所,2003年MIT和伯克利开建合成生物学机构,2007年瑞士ETH成立生物系统科学与工程(BSSE)系,2013年苏州建立系统医学研究所,2014年纽约大学成立系统遗传学研究所。
---(2025年5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15 11: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