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信,是一种内心的力量,是驱使人们勇敢面对挑战、积极追求目标的重要心理品质。它不仅影响着个人的行为表现和情绪状态,更深刻地塑造着一个人获得幸福感的方式乃至人生轨迹。而自信本身,也有一个逐步塑造和逐渐形成的过程。如何形成自信,对于个人成长和心理健康至关重要。笔者认为,人的自信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来源于“获得”,二是来源于“对自我的认知与接纳”。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关联,又各具特点,共同构筑了一个人内心的安全感和力量感。
一、来自“获得”的自信——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获得
来自于“获得”而形成的自信,是最直观、最容易被人感知的自信形式。这种‘获得’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物质方面的获得和精神层面的获得。
1.来自物质获得所形成的自信
物质获得指的是一个人拥有的财富、地位、资源等实实在在的东西。财富的积累不仅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还能为个人提供安全感和社会认可。例如,拥有稳定的收入、房产、车辆等,能够让人感到生活有保障,面对风险时更加从容。
这类获得是形成自信的重要基础。一个从小就极度贫困的人,往往在自信心方面会存在巨大的问题。而一个经济独立、物质富足的人,通常会表现出较强的自信心,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有能力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然而,物质获得虽能带来安全感,却并非自信的全部。很多有钱人甚至富二代,尽管物质条件优越,却内心充满自卑和不安。这说明,财富和权力并不能自动转化为深层次的自信。
2.来自精神获得所形成的自信
精神层面的获得包括他人的鼓励、赞誉、社会地位和名誉等。人是社会性动物,社会评价对个人的自我认知有巨大影响。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能够极大提升自尊心和自信心。
例如,一个在职场中被领导和同事认可的人,往往更敢于承担责任和挑战。在日常生活中,来自亲朋好友的支持和鼓励,更能增强个人的内心力量,塑造其为人处世的人生底气。
然而,通过精神获得所形成的自信同样存在不稳定性。它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一旦外界的肯定减少或消失,个人的自信心可能迅速下降。
二、来自“自我认知与接纳”的自信——内在力量的根基
除了外在的获得,真正持久而深厚的自信,更多地来源于对自我能力的清晰认知和对自身处境的坦然接纳。
从认知的角度来说,自信的核心首先在于对自身能力的真实了解。只有准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板,才能合理评估自我价值和潜力,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并积极行动。一个能够理性看待自身能力的人,应该是既不会盲目自大,也不会过度自卑。例如,一个清楚自己专业技能水平的职场人士,面对工作压力时更容易保持冷静和自信,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优势所在和需要提升的领域。
然而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遭遇挫折和困境。能够坦然接受自己的生活和社会处境,是自信得以持续的重要条件。这种接纳并不意味着消极屈服和认输式的‘躺平’,而是一种积极面对现实的智慧。它可以帮助人们减少内心的冲突和焦虑,保持心理的平衡与安宁。例如,一个遭遇事业瓶颈的人,如果能够理性接纳现状,调整心态,寻找突破口,就更有可能重拾自信,迎接新的挑战。
此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拥有较高能力的人,往往能获得更高层次的精神自信,但如果不能同时接纳自己的处境,也可能陷入内心的矛盾和不安。只有当‘对自己的能力认知’与‘对自己的处境接纳’相融合时,才能形成稳固而深厚的自信。
三、自信中的“无知无畏”与“自我麻醉”:自信的异化现象
在上述自信的第二个来源中,还存在两种特殊的自信表现:一种是“无知无畏”,另一种是“自我麻醉”或“厚脸皮”。
1.“无知无畏”:认知尚不完善的自信
“无知无畏”指的是由于缺乏对自身能力和现实环境的清晰认知,而表现出的盲目自信。这种自信有时可以激励人们勇敢尝试,突破自我限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而,缺乏理性基础的自信也可能导致冲动和失败。例如,初入职场的新人,可能因为对行业和自身能力了解不足,而表现出过度自信,大胆地承担了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任务,这种做法既有风险,有时也反倒会带来巨大的成长机会,因此不好简单地一概而论。
2.“自我麻醉”或“厚脸皮”:建立在逃避与防御机制之上的自信
另一种自信则源于自我认知的扭曲或逃避心理,是为了掩盖内心的不安全感而采取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这种“自信”表现为厚脸皮、固执己见,甚至自欺欺人,试图通过外在的强硬或表象来维护自尊。这种状态虽然能暂时缓解内心的焦虑,但长期来看,会阻碍个人的真实成长和自我提升,甚至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社会适应的困难。
四、两类自信的互动与平衡
值得重视的是,来自‘获得’所形成的自信和来自‘对自我的认知与接纳’所形成的自信并非互相独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物质与精神的获得为内在认知和接纳提供基础和支持,而良好的自我认知与接纳又能帮助人们更好地利用和珍惜所获得的资源。
更为具体地来说,1)稳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认可,为个体探索自我、提升能力创造条件。没有一定的安全感,内在的自我认知和接纳难以有效展开。2)但与此同时,只有当一个人真正理解并接纳自己,才能在面对外界环境变化时保持内心的稳定和自信。否则,外在的荣誉和财富一旦失去,自信也随之崩塌。3)“无知无畏”与“自我麻醉”虽在某些情况下有助于短期应对,但如果不加以正视和调整,容易导致认知失衡,影响自信的健康发展。
五、如何培养真正稳固且健康的自信
理解自信的双重来源及其可能的异化形态,有助于我们有意识地培养和提升自信。具体而言,可行的举措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积累物质与精神资源
努力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争取获得更多的物质保障和他人认可。同时,学会欣赏已有的成就,以感恩和豁达的心态接受外界的正负面反馈。
2.提升自我认知
通过反思、学习和咨询,清晰认识自身优势与不足,明确价值观和人生目标,避免无知无畏式的盲目和自我麻醉式的逃避。
3.培养接纳心态
学会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和挑战,理解人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增强心理韧性,减少焦虑和过度的自我批评。
4.建立积极健康的内心对话
用温和且坚定的语言鼓励自己,面对失败时从容应对,始终保持学习的心态、形成逐步自我改进的思维和有耐心地对待自己的持续成长。
六、结语
自信是一种复杂而多维的心理状态,既来自外在的获得,也源于内在的自我认知与接纳。只有将这两个方面有机结合,避免“无知无畏”和“自我麻醉”的陷阱,才能形成真正稳固、通透且持久的自信。通过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丰富精神世界、培养接纳心态和积极的自我对话,每个人都能迈向更加自信和充实的人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9 19: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