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产业螺旋刍议(下)——一二三产的螺旋

已有 211 次阅读 2025-5-9 07:46 |个人分类:产业|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吕乃基

原文发表于:

产业螺旋刍议 系统科学学报 .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iIrmkp53LzyEynrg-fN_-m3ky1hR2A9Ik1P8biQt6yj105OgZNPv4XgWqlt1kZRlSvm4WjWl7n1LqTOtxLLyrCwS2i1nWeSZzZ6l3i9yf6Tv0e4eG8fKKhbn8d-LCeXErrwcxCK6Bx2J59Qcr_FyWA4n-ZbtnN9h5wRd5W2pLt-UT1F7Ygs24v-VpPlhfkNLFjrCpXeCrXM=&uniplatform=NZKPT

网络首发时间:2025-04-24 16:27:15

这是原文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供需螺旋”

请见: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0844-1484676.html

此处局部有修改。引用请注明原出处。

 

石器时代、渔猎、采集、驯养动植物、刀耕火种,以及原始、蛮荒等等,是用于描述人类早期生存状态的词语。这些词语显示了早期人类对自然界,特别是在演化上最为邻近人类的动植物的高度和直接的依赖。人机回圈和机机回圈等近年来人工智能领域的专用词汇,可以回溯到久远的岁月和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回圈”也与螺旋有相通之处。

传统的农林牧渔主要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回圈,天人回圈。回圈的周期主要是动植物的生命周期,以天、年计或更长,如百年树木,演化过程缓慢且主要依赖动植物基因的偶然突变。在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地区,不存在供给与需求的对接,因而也就不存在现代意义的一产和供需螺旋。民以食为天。在几十万年后的今天还要满足舌尖之需,农业畜牧业依然是一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工业革命后出现了以制造业为主体的二产。二产与传统的一产有天壤之别,主要是机械化和能源两方面。其实,古代也有简陋的机械,如抛石机和磨坊等。近代之后的机械则达到“化”境,其一在于规模和精确性;其二,有了以牛顿力学为核心的坚实理论基础。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成为产业及其升级最重要的要素之一。能源在工业革命中的重要性不亚于机械化。同样,虽然古人在“天人回圈”之时也涉及能源,如钻木取火,在水车风车磨坊等场合用到自然力,但在总体上主要用到的是人力和畜力,也就是生物能。瓦特对蒸汽机的改造、内燃机和电机为化学能的大规模使用提供了用武之地。二产崛起的社会影响还在于就业岗位的大规模转移。

工业革命实际上开启了人机回圈的第一步。往日所有的知与行,都在机械与机械运动的基础上重启。“知”即机械论,其典型为“人是机器”;“行”即形形色色机械之运行。人机回圈的周期较天人回圈大大缩短,更多注入人类社会的因素,如人的主动性、制度和资本等,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可预期。投入人机回圈的要素主要是知识、商品、资本、人力资源,经由贸易与需求对接而构成螺旋,也就是回圈。人机回圈演化的主线是“机”由机械运动扩展到同为基本物理运动的热运动和电磁运动,以及上升到化学运动和生命运动,所涉及能量越来越大,并在不同程度上取代人的“器官”。

工业革命以机械化实施规模化标准化操作,提供油、气和电等能源推进农业,以钢铁和化肥等取代农业社会对石材、木材和有机肥等自然物的直接依赖;同时,建设水电等扩展并深度开发自然界的资源。

随着工业化的推广和深入,能源越来越跟不上需求。在新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一方面太阳能和风能等传统能源得到新生和广泛应用,另一方面探索自然史更早时期的螺旋,以开发更强大持久的能源,核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苏天文学家尼古拉·卡尔达舍夫依据掌握能量控制技术的程度,把宇宙文明分为三类:母星文明、行星系文明和恒星系文明,正依次对应更早时期的螺旋。一产和二产为三产的到来在材料如半导体、能源和设备如电脑、手机等提供物质层面的支撑,也为三产的到来准备好了嗷嗷待哺的市场。

有必要进一步揭示工业革命的意义。与自然界以往的螺旋有所不同,近代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成为——不仅是人类史,而且是全部自然史的某种转折点。其一,参与新螺旋的物质和能量不再越来越少,而是人口与耗能剧增。

其二,人类对从中脱颖而出的原有螺旋的存在物,也就是生物和环境的直接依赖下降;对更前螺旋之存在物的依赖增大,开发化学能,进而追溯到更早螺旋,开发核能和量子计算机。智能革命和能源革命齐头并进相辅相成。必须指出,直接依赖只是下降而已,生物和环境对于人类的生存繁衍依然具有一票否决权。

其三,在空间上,人类中的个体的活动范围突破“地方”的束缚扩展到全球,人类登陆月球直指火星,探索太阳系银河系和宇宙深处,从走出非洲到走出地球,不仅在心理上,而且在物理上,不仅在认识上,而且在行动上。最后,在时间上,一方面延续自然界的演化规律,知识和产品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另一方面由生命科学和医学在生理上延长人的生命,进而由知识及其存储,在心理上延长人的生命直至无限。

尤瓦尔·赫拉利近日出版了新作《智人之上:从石器时代到AI时代的信息网络简史》,在他的《简史》系列中又增添了新的成员。人类以语言和文字实现信息与知识在群体和代际的传播,烽火台是一个典型,之后有造纸和印刷术等。工业革命中,电报电话和广播电视等表明,信息获取和输出技术的长足进步,计算机则关乎信息之存储和处理。上世纪末互联网兴起,本世纪初知识经济,继而区块链、大数据和元宇宙等纷纷登台,人工智能是毫无争议的主角。赫拉利提示的这条线索横跨二产和三产,此处着眼于其对产业整体的影响,那就是“服务”。服务一产和二产,甚至服务服务业,从所服务的个人和机构等对象处获取数据,将大模型与对象所处之场景相结合,赋能服务对象,大幅提升服务对象的生存状态,以及从整体上提升一二和三产。前不久,工业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的提法即意为互联网服务于工业和产业。提升后的一产和二产又以新的数据,新的原材料如单晶圆,以及光刻机、芯片,甚至量子计算机和核能,支撑更强大的算力和更先进的算法。这就是由一二三产构成的螺旋。

随着三产对一二产反哺的加深,在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需要大量人力的传统一二产正在被拥抱生产服务业的新一二产所取代,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也减少就业岗位,提升就业岗位的高度。这就是产业螺旋的演化和升级。与此同时,人的需求层次也得到逐级提升。农业时代解决生存,工业时代满足基本需求温饱。三产和互联网相结合,逐步满足个人与社会沟通和得到认可,并通往自我实现。恩格尔系数一降再降即说明了这一点。在推荐算法的帮助下,有一技之长的人不再依赖土地、设备、工厂这些一二产“生产资料”,甚至也不需要作为三产标志的门店通过一部手机就可以将自己的才能快速变现。”自己开发新的就业岗位。然而在相对滞后的国家和地区,传统一二产依然运转,以解决本地就业和向世界提供廉价商品。即使在发达国家,一方面产业有待提升;另一方面如果处理不当,一路狂奔的服务业也可能造成产业的空心化。一二产是一二三产螺旋的基础,一旦一二产萎缩,一二三产螺旋也就成为空话。失去服务对象的服务业也失去了本身存在的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三产中的消费服务业即服务于个人的部分依然归于人机回圈,重点移向满足个性化和情感需求,然而生产服务业即服务于一二产的三产,实际上开启了机机回圈,服务服务业更是自我迭代,加速机机回圈。数据与资本成为机机回圈中的关键因素,知识在回圈中的权重越来越大。马斯克认为,在2024年AI训练已经耗尽了人类知识的累积总和,AI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合成数据”,通过自我学习来突破人类知识的边界。包含具身智能在内的人工智能,其一与“物理”世界对话,“天(自然)机回圈”,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和物理学奖即属这一领域;其二与个人、机构和社会对话,人机回圈,ChatGPT和DeepSeek与大量用户的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每一次人机回圈都是人与机相互提携和赋能。其三,与大模型和形形色色的具身智能对话,机机回圈。

然而研究发现,如果训练大模型只用AI生成的内容,会导致大模型越来越“傻”,最终“模型崩溃”。原因是模型数据脱离了真实世界的复杂性,导致错误层层累积,不断放大,类似“近亲繁殖”导致后代缺陷、物种灭绝。具身智能虽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场景缺失之虞,人机回圈不可或缺。机机回圈不同于此,不是同一机的自说自话内循环,而是不同机之间的回圈

目前出现一个新的迹象,原本无链的生产服务业与生活服务业,其本身正在形成类似二产那样由上下游构成的产业链。通用而侧重普适性知识的大模型,成为不同程度上嵌入于场景中的中下游的共同基础。由大模型平台,到垂直的各行各业,再到形态和功能各异,旨在各种场景下运行的具身智能,服务业的产业链正在形成之中。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走的正是这一路径。在产业螺旋中,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服务业螺旋隐约可见,服务业螺旋将成为全部产业螺旋的核心,并引领产业螺旋的演变。

必须指出,教育在三产,在整个产业,乃至在人类社会中的特殊重要性。

人类社会还有与生俱来与产业螺旋密切相关的两个周期,75年左右的生命周期,以及约25年的代际周期。这两个周期是自然界中生物周期的延续,人类降生以来仅缓慢上升,基本上固定不变,以维系社会的存在和延续,当前来看,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和发展中经济体劳动年龄人口的持续增长,将对产业螺旋产生深远影响。

动物世界特别是哺乳动物还有长短不等的教育周期,依然属于自然周期,基本上原地踏步。动物在食物链上地位越高,教育周期越长。人类的教育周期从上小学算起到大学毕业长达十余年。与哺乳动物的教育周期有所不同的是,人类的教育周期会因产业螺旋之演化和社会变迁而调整专业、课程、学制和手段方法等,既是产业提升后水涨船高,也是为了适应产业螺旋演化与社会变迁新的需求。教育周期强调其相对于生命周期和代际周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周期性。教育周期架起自然周期与产业螺旋之间的桥梁,教育产业成为产业螺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根本上说,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知识和学习方法,而且在于认识和启迪人性。人工智能除了直接影响整个产业和社会外,还将从根本上重铸教育产业,压缩教育周期,由此间接作用于产业与社会。作为自然周期与产业螺旋之间桥梁的教育业,可能因其漫长僵化的周期而延滞产业螺旋的演化,或者被后者所碾压和遗弃。

如果说供需关系的螺旋最终落实到具体的公司和消费者个人,周期短促,因而可以说是微螺旋或小螺旋,一二三产构成的螺旋为中螺旋,周期数十年或更长,那么由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关系构成的螺旋可谓大螺旋,虽也可能在短期内发生剧变,一般而言周期以百年计。政治和文化因产业之升级而演化,或水涨船高,去中心化,或得以强化;反过来调整对产业的运行和升级在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约束,如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此即一般而言的上下向因果关系。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奖给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此处不再赘述。

产业大中小螺旋的根本动力来自人性。好奇心驱使认识未知世界,对更高效率和支配权的追求需要更强悍高效和精准的技术手段和设施,竞争的压力迫使你追我赶。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0844-1485020.html

上一篇:产业螺旋刍议
收藏 IP: 117.89.54.*| 热度|

1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10 10: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