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科研领域,发表偏倚一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那些未能取得显著结果或与当前主流观点相悖的研究常常难以获得刊物的青睐。而预印本的出现,为此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它让所有研究,不论结果如何,都有机会被广泛看到,照亮了科研中那些可能被忽视的“阴性角落”,推动了更全面、开放和多元的学术交流。
图1:图源Freepik
诚邀您访问Preprints.org世界读书日特别活动页面,参与活动赢取最高30% MDPI英文论文润色服务折扣券及相应证书:
https://www.preprints.org/activity/2025-world-book-day-reading-lists-events?mtm_campaign=scinet-WBD
本文首发于“PreprintsOrg 预印本”公众号,关注公众号解锁更多精彩内容和独家活动:
https://mp.weixin.qq.com/s/jrib4Pv8OMlYWdXEbaEFGQ
01什么是发表偏倚?为何产生?
发表偏倚(Publication Bias)指的是研究人员、审稿人和编辑倾向于根据研究结果的方向或强度来决定是否提交或接受稿件进行发表的现象。具体来说,相较于阴性或无显著性结果的研究,他们更倾向于那些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阳性结果的论文[1]。这种选择性的发表行为导致了文献中阳性结果的过度代表,而阴性结果则可能被忽视或未得到应有的关注,进而产生“文件抽屉问题”(File Drawer Problem)——阴性结果研究仿佛被放到黑暗的办公桌抽屉里,不见天日。
图2:发表偏倚成因
发表偏倚问题的形成涉及多个利益相关方的相互作用:
(1)研究人员
科研人员普遍存在"阳性结果偏好"的心理倾向,这主要源于对学术声誉和职业发展的担忧。由于学术界长期存在"显著性崇拜"现象,导致研究人员对阴性结果持消极态度[2]。
当研究未达显著性标准时,部分研究者会将阴性结果归因于研究设计缺陷,从而放弃发表[3,4];或采用数据操纵(p-hacking)手段制造假阳性结果,损害科研成果的可信度并威胁科学研究的可重复性(reproducibility)[5]。
(2)出版方
出版方对阳性结果的偏好进一步加剧了发表偏倚问题,这与以影响因子为核心的期刊评价体系密切相关。为了最大化期刊影响力,出版方倾向于选择能吸引更多关注和更高引用率的阳性结果。这种"引用偏好"机制最终导致有价值但结果不显著的研究被边缘化[6]。
(3)资助机构
资助机构在发表偏倚的形成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主要源于资助方与研究结果之间的利益关联性。例如,制药行业常通过干预研究传播来影响产品市场前景,这一点从神经退行性疾病、儿科、外科和心血管医学领域临床试验的高中断率和未发表率可见一斑。而且,与公共资金或学术机构资助的研究相比,由行业资助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面临更高的发表障碍 [7,8,9,10]。
02发表阴性结果的重要性[11,12]
发表偏倚会导致科学社区面临信息偏差,使得基于文献的决策过程如临床指南制定等出现歪曲,造成误导性建议和不准确结论。此外,高质量但结果不显著的研究可能得不到应有的认可,造成学术声誉分配不公。大量有价值的研究被埋没,还会导致资源浪费。调查显示,不可重复的临床前研究累积发生率超过50%,仅美国每年因此浪费约280亿美元[13,14]。
因而,发表阴性结果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
减少荟萃分析偏见:纳入未发表数据可提升荟萃分析的质量和可靠性。
奖励科学家的严谨:认可阴性结果的研究努力,推动科学界重视研究质量而非数量。
提升科研诚信度:减少数据伪造压力,促进基于证据的科学进步,增强公众对科学的信任。
避免资源浪费:公开阴性结果可防止无效实验的重复,节省时间和资金。
促进复制和可重复性:鼓励复制研究,揭示潜在方法缺陷,提高科研透明度和可靠性。
除了对科学社区有显著增益外,公开阴性结果对学者自身而言也是一种智慧且富有远见的选择:
提升学术声誉:展现科研勇气与坦诚,树立更加全面和真实的学术形象,获得良好的专业声誉。
激发创新思维:详细记录并分析阴性结果能够揭示未曾预料到的新问题或潜在的研究路径。
助力学术成长:分享阴性结果是学术成长与学习的重要途径,学者们能从自身及他人的结论中汲取经验,从而深化对研究主题的理解。
降低学术风险:完整呈现研究结果符合学术伦理,能避免选择性报告带来的争议或伦理风险,保护学者的学术声誉。
03预印本对减少发表偏倚的作用
有研究特别指出,预印本服务器是发表阴性结果的一个理想平台,它使科研人员能够以可引用的形式迅速发布其数据,从而激发学术界及公众的兴趣与关注[15]。鉴于预印本平台的独特优势,它对减少发表偏倚具有以下积极作用:
(1)提高研究可见性和可重复性
无论研究结果是阳性、阴性还是中性的,都可以通过预印本平台快速发布,避免了因不符合预期结果而被忽视的情况。以Prerpirnts.org为例,研究者可以通过平台立即分享他们的发现,无需经历漫长的同行评审过程,从而有效减少因发表延迟导致的偏倚风险;其他研究人员也能够迅速提供反馈、建议甚至重复验证,帮助改进研究质量,提高研究的可重复性。
图3:Preprints.org上发表的阴性结果文章,该研究结果为未找到证据证明帕金森病和牙周炎在基因上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2)增强透明性,促进科研诚信
预印本通常要求作者公开研究数据和方法,便于其他学者验证实验结果,并接受公众监督。如Preprints.org在作者指南中明确要求作者提供与稿件相关的所有数据,并建议作者将数据上传至公认的数据存储库,确保数据的公开性和可访问性[16]。这不仅减少了数据操纵(p-hacking)的可能性,还增强了研究者的责任感,促使他们确保研究的质量和真实性,降低选择性报告阳性结果的倾向。
图4:Preprints.org平台关于数据和补充文件的提交要求
(3)减轻发表压力,鼓励探索与创新
预印本平台为研究人员开辟了一条新的学术交流路径,使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期刊发表标准的限制,更加自由地探索高风险、高回报的研究课题。这不仅鼓励学者大胆尝试前沿研究方向,也为学术生态注入了更多元的视角与活力,推动学术繁荣发展。
(4)丰富数据积累,优化决策基础
预印本平台通过发布阴性结果或零结果的研究,为荟萃分析提供了丰富多元的数据来源,有助于更准确地估计效应大小,并全面评估某一研究话题的整体情况,避免因为只看到阳性研究而产生分析偏见。这对于制定基于证据的决策至关重要,也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预印本外,期刊、科研人员和资助机构也需共同做出努力:
(1)期刊
Nature多次发表社论,赞扬阴性结果、重复实验和零结果的发表[17,18]。MDPI旗下期刊便秉持开放态度,积极为研究人员提供发表阴性结果的平台,致力于提升科学研究的全面性。
图5:MDPI旗下期刊Cells发表的阴性结果文章《传统特发性帕金森病小鼠模型中未发现感觉神经病变的证据》
在具体执行时,审稿人和编辑需辨别真正的阴性结果和设计不良、执行不力的研究结果,应始终关注研究质量,而不是优先考虑更好的结果[19]。
(2)科研人员
首先,应当认识到所有研究结果——无论是阳性还是阴性——都对科学进步有着重要意义。这包括在研究设计阶段就计划好如何处理和报告阴性结果,并将其视为科学研究完整性的关键组成部分。
其次,进行临床试验注册(Clinical Trial Registration)是一个被广泛提倡和鼓励的做法:
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CMJE)建议期刊应要求临床试验注册才有资格发表,并认为科研人员有道德义务分享此类试验产生的数据[20]。
图6:ICMJE关于医学期刊中学术工作的执行、报告、编辑和出版的建议
世界卫生组织 (WHO) 发表《临床试验结果公开披露声明》,规定在纳入第一位研究参与者之前必须注册临床试验,并对报告试验结果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该声明还鼓励发表过去未报告的临床试验结果[21]。
(3)资助机构
修改目前用于评估研究项目和研究人员概况的指标。现有的评估指标如发表数量、期刊影响因子和H指数,逐渐成为研究目标而非质量衡量工具,导致阳性结果受青睐并使科研不端行为变得更为“有利可图”。
建立一个更加重视精心规划与深入研究而非单纯追求数量或影响力的评估体系,将有效减少对阴性结果的偏见,优化出版实践,同时提高资助资金的使用效率,避免资源浪费。
总之,减少发表偏倚的负面影响并提高阴性结果的可见性,需要多方协作与长期努力。尤其是预印本平台通过发表各类结果、增强科研透明性、缓解发表压力等方式,在减少发表偏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全球第五大预印本服务平台,Preprints.org积极支持研究人员发表包括阴性结果在内的所有有效研究成果,致力于构建更全面、真实的科学记录。我们倡导包容性学术环境,确保各类研究得到公正展示与考量,从而推动科学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发展。自2016年成立至今,Preprints.org吸引了34万余名作者踊跃投稿,预印本发布量9.6万+,涵盖计算机科学、工程学、医药学、社会科学等11大领域,积累了大量且多样化的研究成果。
我们诚邀各位研究人员在Preprints.org平台上发布您的最新发现。无论研究结果是否符合初始假设,这里都将为您的研究提供展示平台!通过Preprints.org,您不仅能够迅速传播您的科研成果,还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来自全球同行的宝贵反馈与支持。此外,发布在Preprints.org上的研究由于其开放性和易访问性,往往能被更广泛的学术社群所引用,从而极大地提升您研究成果的可见度与学术影响力。与此同时,您也为科研社区贡献了重要的知识资源,促进知识的共享与扩散,推动了相关领域的进步与发展。这不仅是对个人职业发展的有力支持,更是对整个科学界的重要贡献。
让我们携手共建透明、协作、高效的科研生态系统,共同推动科学探索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Dickersin, K. The Existence of Publication Bias and Risk Factors for Its Occurrence. JAMA 1990, 263, 1385. https://doi.org/10.1001/jama.1990.03440100097014
[2] Bik, E. M. Publishing negative results is good for science. Access Microbiology 2024, 6, 000792. https://doi.org/10.1099/acmi.0.000792
[3] Sandercock, P. Negative results: why do they need to be publishe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oke 2012, 7, 32–33. https://doi.org/10.1111/j.1747-4949.2011.00723.x
[4] Martín-Moro, J.G. The Science Reproducibility Crisis and the Necessity to Publish Negative Results. Archivos De La Sociedad Española De Oftalmología (English Edition) 2017, 92, e75–e77. https://doi.org/10.1016/j.oftale.2017.07.009
[5] Simmons, J.P.; Nelson, L.D.; Simonsohn, U. False-positive psychology: undisclosed flexibility in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allows presenting anything as significant.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1, 22, 1359–1366. https://doi.org/10.1177/0956797611417632
[6] Olson, C.M. Publication Bias in Editorial Decision Making. JAMA 2002, 287, 2825. https://doi.org/10.1001/jama.287.21.2825
[7] Stefaniak, J.D.; Lam, T.C.H.; Sim, N.E.; Salman, R.A.; Breen, D.P. Discontinuation and Non‐publication of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Trials: A Cross‐sectional Analysis. 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logy 2017, 24, 1071–1076. https://doi.org/10.1111/ene.13336
[8] Pica, N.; Bourgeois, F. Discontinuation and Nonpublication of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Conducted in Children. PEDIATRICS 2016, 138. https://doi.org/10.1542/peds.2016-0223
[9] Chapman, S.J.; Shelton, B.; Mahmood, H.; Fitzgerald, J.E.; Harrison, E.M.; Bhangu, A. Discontinuation and Non-Publication of Surgical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Observational Study. BMJ 2014, 349, g6870. https://doi.org/10.1136/bmj.g6870
[10] Roddick, A.J.; Chan, F.T.S.; Stefaniak, J.D.; Zheng, S.L. Discontinuation and Non-Publication of Clinical Trials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17, 244, 309–315. https://doi.org/10.1016/j.ijcard.2017.06.020
[11] Bespalov, A.; Steckler, T.; Skolnick, P. Be positive about negatives–recommendations for the publication of negative (or null) results. Europea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2019, 29, 1312–1320. https://doi.org/10.1016/j.euroneuro.2019.10.007
[12] Bik, E. M. Publishing negative results is good for science. Access Microbiology 2024, 6, 000792. https://doi.org/10.1099/acmi.0.000792
[13] Cursan, A. The Art of Researching: The Scientific Importance of Null and Negative Results in Psychology. Pratiques psychologiques 2018, 24, 309–24. https://doi.org/10.1016/j.prps.2018.03.001
[14] Freedman, L.P.; Cockburn, I.M.; Simcoe, T.S. The Economics of Reproducibility in Preclinical Research. PLoS Biology 2015, 13, e1002165.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bio.1002165
[15] Nimpf, S.; Keays, D.A. Why (and How) We Should Publish Negative Data. EMBO Reports 2019, 21. https://doi.org/10.15252/embr.201949775
[16]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 Preprints.org. Available at: https://www.preprints.org/instructions_for_authors#supplementary (accessed on 12 February 2025)
[17] Rewarding negative results keeps science on track. Nature 2017, 551, 414. https://doi.org/10.1038/d41586-017-07325-2
[18] In praise of replication studies and null results. Nature 2020, 578, 489-490. https://doi.org/10.1038/d41586-020-00530-6
[19] Mlinarić, A.; Horvat, M.; Šupak Smolčić, V. Dealing with the positive publication bias: Why you should really publish your negative results. Biochemia medica 2017, 27, 030201. https://doi.org/10.11613/BM.2017.030201
[20]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Conduct, Reporting, Editing, and Publication of Scholarly Work in Medical Journals. Available at: http://www.icmje.org/recommendations/ (accessed on 5 February 2025)
[21] WHO. WHO Statement on public disclosure of clinical trial results. Available at: https://www.who.int/news/item/09-04-2015-japan-primary-registries-network (accessed on 5 February 2025)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10 10: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