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软体机器人具有出色的环境适应性和高度的安全性,广泛应用于柔性抓取、人类助力、术后康复和太空探索等领域。作为主要构建方法,仿生设计在软体机器人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仿生软体机器人通过材料选择、驱动机制和结构设计构建,模拟自然动物和植物的结构、变形模式及其进化过程。
在材料选择方面,跨学科研究的进步促进了具有“具身智能”的智能材料的发展,这种材料将机械性能与可编程刚度和本体感知等特性结合在一起。在驱动机制和结构设计方面,仿生软体机器人可以将来自自然界的感知、驱动和控制模式集成到其架构中。未来有望出现更加智能的生物混合机器人,它们具有改进的控制机制,可能结合人工智能来增强学习和适应性。
Biomimetics 邀请了天津大学刘建彬博士和大连海事大学陈英龙博士创建特刊:“Design, Actuation, and Fabrication of Bio-Inspired Soft Robotics (仿生软机器人的设计、驱动与制造)”。本特刊旨在揭示基于生物启发方法和技术的软机器人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仿生设计在材料选择、驱动机制及结构优化中的应用,以推动软体机器人技术的创新。本期特刊欢迎原创研究文章和评论。特刊主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仿生机制和设计
仿生软机器人
仿生软执行器的设计和制造
软机器人的材料选择
仿生驱动机制
软机器人的生物启发传感设计
仿生软机器人的应用
投稿截止日期:2025年6月25日
客座编辑
刘建彬 博士
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机器人和重型装备流体传动与控制,柔性气动人工肌肉,可变刚度外骨骼,仿生软体机器人等方面。主要任职包括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传动与控制分会特种流控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天津市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材料与机械工程学科专业委员会秘书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 、IRCE2022国际会议程序主席、《液压与气动》“特种流控”专刊客座副主编等。相关学术成果获得多个奖项,包括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第45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等。主持包括“基于柔性增材制造的新型模块化气动人工肌肉结构设计优化与反馈控制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多个重大科研项目,发表SCI 论文18篇,授权发明专利18项。
陈英龙 博士
大连海事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流体传动及控制,极地作业技术及装备,特种机器人技术及装备等方面。主要任职包括IEEE Member、ASME Member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流控分会智能流控专委会委员、流控分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海洋学会海洋技术及装备专委会委员等。相关学术成果获得多个奖项,“复杂条件下大吨位沉船打捞关键技术与应用”,辽宁省科学进步奖一等奖、“大吨位沉船打捞水下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大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主持包括“刚柔软耦合游动机械臂受限空间运动机理及干预作业控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个重大科研项目,发表SCI 论文9篇,授权发明专利18项。
了解更多特刊信息:https://www.mdpi.com/si/219142
期刊主页:https://www.mdpi.com/journal/biomimetics
Biomimetics 期刊介绍
主编:Stanislav N. Gorb, Kiel University, Germany
期刊致力于研究生物体的最基本方面及其特性向人类应用的转移。期刊旨在为材料科学、机械工程、纳米技术和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和专业人士提供一个平台,通过在工程系统、技术和生物医学中利用生物启发的设计,开发实现可持续创新的解决方案。
2023 Impact Factor:3.4
2023 CiteScore:3.5
Time to First Decision:19.5 Days
Acceptance to Publication:2.8 Days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10 14: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