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weiya030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eweiya0303

博文

AI技术再好最终会使用人类灭绝

已有 173 次阅读 2025-5-7 08:37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AI技术再好最终会使用人类灭绝

葛维亚

       AI人工智能技术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的智能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AI技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自动化决策、预测和分类:AI可以通过机器学习算法,从大量数据中学习并提取出规律和模式。

2.  智能对话、语音识别、机器翻译:AI可以帮助机器理解和处理自然语言。

3.  图像识别、目标检测、人脸识别:AI可以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实现这些功能。

4.  提高交通安全和效率:AI可以通过感知、决策和控制等技术,实现自动驾驶汽车的功能。

5.  实现人机交互:AI可以通过智能硬件和软件,实现人机交互的功能,如智能音箱、智能家居等。

6.  数据分析、智能推荐、语音识别:AI技术可以帮助企业或机构进行数据分析、智能推荐、语音识别等,提高运营效率,提升用户体验。

7.  内容生产变革:生成性AI、数字虚拟人等AI技术和机器学习模型将带来内容生产的变革,可以自主生成文本、图像、音频、视频、虚拟场景等各类数字内容。

       以上只是AI技术部分应用场景和作用,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AI将在更多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上述这些好处并不是它的全部,AI机器人的出现包含这些优点外,它还是毁灭人类的罪魁祸首。

       机器人是AI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产品,能够半自主或全自主工作,特点是思维敏捷,极端聪明,模仿力极强,例如它和围棋大师对垒时,第一局会输,但它从中学会了围棋大师的技术和技巧,到了第二局或第三局,就会反败为胜。

       与人类相比,它是钢铁之身,不用吃饭,不用睡觉,不受环境的干扰,没有情绪的变化。如果两者武斗人类绝不是它的对手。

       英国科学大师霍金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留给地球人类的,是关于人工智能的一系列警告和预言。霍金频繁发出对人工智能的警告:“人工智能可能毁灭人类。”

      霍金曾说,“在我的一生中,我见证了社会深刻的变化。其中最深刻的,同时也是对人类影响与日俱增的变化,是人工智能的崛起。”

      他说,人工智能的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人类文明的终结。

     几年来,霍金通过大大小小的媒体采访,完整阐述了他对于人工智能发展的担忧与建议。多个场合发表人工智能威胁论。

       霍金与埃隆·马斯克、比尔·盖茨大概是最著名的三个“人工智能威胁论”支持者。霍金在多个场合,表达了对人工智能将会全面取代人类的担忧。

      2014年霍金接受BBC采访时说:“人工智能的全面发展将宣告人类的灭亡。”

      2015年1月份,霍金和埃隆·马斯克,以及许多其他的人工智能专家签署了一份题目为《应优先研究强大而有益的人工智能》的公开信,警告人工智能的军备开发可能会助长战争和恐怖主义,成为人类的灾难。

       2016年10月,剑桥大学未来智力研究中心的启用仪式上,霍金缓和了对人工智能的态度,但并没有改变基本观点。“对人类而言,强大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崛起可谓‘不成功,则成仁’。”他说,“但究竟是‘成功’还是‘成仁’,目前还不清楚。

      2017年12月,在长城会举办的“天工开悟,智行未来”的活动上,霍金再次表达了对人工智能无限制发展的隐忧,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在中国的活动中露面。“人类无法知道我们将无限地得到人工智能的帮助,还是被藐视并被边缘化,或者很可能被它毁灭。我们担心聪明的机器将能够代替人类正在从事的任何工作,并迅速地消灭数以百万计的工作岗位。”

    “人工智能也有可能是人类文明史的终结,除非我们学会如何避免危险。霍金曾经说过,人工智能的全方位发展可能招致人类的灭亡,比如最大化使用智能性自主武器。除非,人工智能系统需要按照人类的意志工作。”

      霍金认为人脑与电脑没区别。生物大脑可以达到的和计算机可以达到的,没有本质区别。AI遵循了“计算机在理论上可以模仿人类智能,然后超越”这一原则。

      霍金说,近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比如电脑在国际象棋和围棋的比赛中战胜人脑,都显示出人脑和电脑并没有本质差别。

     霍金也许对人类和科技的未来是悲观的,他并不信任人类真的能控制科技这个怪物,但令人讽刺的是,一旦人类用科技毁掉了这个星球,他所能仰赖的也只有科技能帮这个种族在外星球继续繁衍。我们千万别忘记霍金的预言和警告。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352130-1484730.html

上一篇:用3D打印机打印建筑
收藏 IP: 121.45.223.*| 热度|

2 檀成龙 宁利中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8 04: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