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良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xiaoliang

博文

屈大均《广东新语》“暨鱼”试解

已有 253 次阅读 2025-4-28 07:21 |个人分类:鲸类动物保护|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屈大均(1630-1696年),字翁山,广州府番禺县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著有《广东新语》二十八卷,记述广东的天文、地理、矿藏、草木、动物、文化、民族、习俗等方面的资料,被认为是一部史料价值甚高的广东地情书。

1.png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二十二·鳞语》:暨鱼,大者长二丈余,脊若锋刃。尝至南海庙前,谓之来朝。或一年数至,或数十年一至。若来数,则人有疫疾。《志》称:南海岁有风鱼之灾。风,飓风;鱼,谓暨鱼也。有乌白二种,来辄有风,故又曰风鱼。暨一作1745806613902.jpg。谚曰:“乌1745806613902.jpg1745806613902.jpg,不劳频至。”

暨:“鱀”的通假字。1745806613902.jpg:通“鱀”。鱀,晋代郭璞《尔雅注》中解释为长江中的“白鱀豚”。屈大均《广东新语》中的“暨鱼”(鱀),今天看来,当为广东沿海的“中华白海豚”。白鱀豚与中华白海豚分布地域不同,但外形相似。乌1745806613902.jpg1745806613902.jpg:中华白海豚的身体颜色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刚出生时是铅灰色,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变成全身布满斑点,老年期全身呈现白色,运动时因皮下充血呈现粉红色。脊若锋刃:形容中华白海豚背鳍。

中华白海豚,在我国广东珠江口、雷州湾,香港,台湾西海岸,福建厦门,广西北部湾,海南西南海域等都有分布。

2.png

广东江门的白海豚(图源见水印)  可见铅灰色小豚被全身布满斑点的大豚驮出水面

3.png

两头黑色小豚与两头大豚并驾齐驱  图源: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4.png

广西北部湾大学海洋学院教授吴海萍团队出海拍摄的中华白海豚

5.png

陈文强 摄(2023首届中国野生动物摄影大展作品之一)

6.png

三口之家 黄杰斌(图源:首届中国野生动物摄影大展拟入展作品公示)

7.png

图源见水印

8.png

2020年6月,科研人员在厦门海域拍摄到“大白”带着刚出生一个月左右的白海豚宝宝出门遛弯。图源: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9.png

此图网上收集

以上8图,可证屈大均“乌1745806613902.jpg1745806613902.jpg”。

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沿海又有印太江豚和东亚江豚分布。这两种江豚体色灰黑,无背鳍,体型比中华白海豚小,有时与中华白海豚一起活动,请看下面4图,或可作为屈大均“乌1745806613902.jpg1745806613902.jpg”之另一解释。

10.png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吴福星和同事曾在厦门同安湾口看到过一头被白海豚救助的江豚,根据个头判断这只江豚应该刚出生不久,遇到意外情况与其母豚分离。于是有几只白海豚便轮流把这头小江豚顶出海面换气,让其得以生存下来。图源见水印

11.png

被中华白海豚“绑架”的印太江豚(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科学总监郑锐强,钦州)

12.png

13.png

2022年1月20日正值大寒节气,在广西钦州三娘湾海域,北部湾中华白海豚研究与保护中心研究员赵一拍摄到中华白海豚(灰白色,有长喙)与江豚(黑色)同框画面。

江豚与白海豚小豚还是很好区别的,尽管体色基本相同,但江豚无背鳍,也无长喙。

本篇为我个人对屈大均“暨鱼”“乌1745806613902.jpg1745806613902.jpg𩷱”的理解,或有不足,还望方家指正。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08326-1483697.html

上一篇:浪花滚滚跃江豚(古今诗词咏江豚续六百二十八)
收藏 IP: 27.18.27.*| 热度|

7 高宏 许培扬 尤明庆 刘进平 孙南屏 宁利中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8 18: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