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培扬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peiyang 跟踪国际前沿 服务国内科研

博文

改善乳腺癌免疫治疗的新策略

已有 265 次阅读 2025-4-27 09:05 |个人分类:信息分析|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改善乳腺癌免疫治疗的新策略涉及多个研究方向,包括靶向免疫抑制微环境、优化联合治疗方案、开发新型药物组合及生物标志物筛选等。以下是近年来研究进展的总结:

1. 靶向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机制 抑制局部类固醇生成 研究发现,三阴性乳腺癌(TNBC)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肥大细胞)通过Cyp11a1基因介导的类固醇生成(如皮质醇)抑制抗肿瘤免疫。抑制Cyp11a1活性(如使用抗真菌药物posaconazole)可减少免疫抑制性Tregs和PD-1+ T细胞,促进M1型巨噬细胞极化,从而增强CD8+ T细胞活性1。 阻断MORF4L2/CSF1轴 邵志敏团队发现,MORF4L2通过调控GRHL2/H4K12Ac/CSF1信号轴促进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导致免疫治疗耐药。使用CSF1受体抑制剂(如BLZ549)可逆转耐药性,恢复PD-1抑制剂的敏感性2。 调节TAMs和Tregs 通过靶向c-MET或TGF-β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和调节性T细胞(Tregs)的免疫抑制功能,例如使用PHA-665752抑制c-MET信号可维持M1型巨噬细胞表型7。

2. 化疗与免疫治疗的协同作用 Nab-PTX联合PD-L1抑制剂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Nab-PTX)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阿特珠单抗)联用,可显著增加肿瘤内肥大细胞浸润,促进T细胞活化并减少耗竭性T细胞,从而改善免疫微环境。这种组合在临床前模型中显示优于传统紫杉醇方案3。 卡瑞利珠单抗联合新辅助化疗 邵志敏团队的Ⅲ期临床研究显示,在标准化疗基础上联用卡瑞利珠单抗(PD-1抑制剂),将TNBC患者的病理完全缓解率从44.7%提升至56.8%,尤其对淋巴结转移较多的高危患者效果显著4。

3. 新型药物组合与靶向治疗 奥希替尼与Tupichinol E联合治疗 奥希替尼(EGFR抑制剂)与Tupichinol E(CDK4/6抑制剂)联用,通过协同抑制EGFR和CDK4/6通路,诱导TNBC细胞凋亡和G1期停滞,在细胞实验中显示出显著疗效,未来需进一步验证其临床潜力6。 代谢重编程与免疫激活 针对肿瘤微环境中的乳酸堆积和氧化应激,抑制单羧酸转运体(MCTs)或使用铁死亡诱导剂,可通过免疫原性细胞死亡激活T细胞反应,将“冷肿瘤”转化为“热肿瘤”7。

4. 免疫细胞疗法与微生物组干预 CAR-T细胞疗法的创新应用 靶向EGFR、AXL等受体的CAR-T细胞与CDK7抑制剂联用,可克服IFN-γ诱导的免疫抑制基因表达;联合可溶性TGF-β受体可增强抗肿瘤活性7。 微生物组调节 肠道菌群通过影响雌激素代谢和炎症反应调控肿瘤微环境,临床前研究表明微生物组干预可能增强免疫治疗反应,例如通过益生菌或饮食调整促进免疫细胞浸润7。

5. 生物标志物与个体化治疗优化 PD-L1检测与动态监测 《乳腺癌免疫治疗专家共识(2024版)》建议优先使用肺或皮肤转移灶样本进行PD-L1检测(CPS≥10或≥1),避免骨转移脱钙标本。同时探索多标志物联合检测(如CD8+ T细胞密度、基因表达谱)以提高预测准确性5。 术后辅助治疗的强化策略 对于未达到病理完全缓解(non-pCR)的患者,联合PARP抑制剂(如奥拉帕利)或卡培他滨可改善生存结局,尤其适用于BRCA突变患者5。

未来展望 尽管免疫治疗在TNBC中已取得突破,但在其他亚型(如HR+/HER2-)中的应用仍需更多临床试验支持。此外,动态监测免疫微环境变化(如单细胞测序技术)和开发新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TIM-3)是未来研究重点57。综合多维度策略,包括代谢干预、细胞疗法和精准用药,有望进一步提升乳腺癌免疫治疗疗效。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0034-1483591.html

上一篇:肥胖会扰乱对饥饿的“反应时间”
下一篇:DeepSeek如何评论科研成果
收藏 IP: 223.72.67.*| 热度|

7 郑永军 钱大鹏 孙颉 朱晓刚 雒运强 宁利中 高宏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8 11: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