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明庆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umingqing 何苦来哉?心不忍耳!

博文

清华简或伪之证据

已有 765 次阅读 2025-4-24 21:06 |个人分类:清华简|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清华简或伪之证据

尤明庆 

近来读了与清华简相关的拙文,觉得论述基于事实而近于常识;删减后整合为一篇文章贴出。文中检索结果来自“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zh”,其他数据库如“https://www.guoxuedashi.net/24shi,无反例则不作说明。拙稿未能仔细标注引用而不主张版权,只是期望清华大学对有字竹简取样测年而判断真伪。 

回购书籍简如此之多也就可疑

从海外回购的著名书籍简有六组,2009年入藏的浙大楚简已判伪,另有1994年上博楚简、2007年岳麓秦简、2008年清华楚简、2009年北大汉简、2015年安大楚简,都称出自南方,皆一千支以上。清华简2388 枚,多数完整,如《筮法》仍成卷状;北大简完整简1600余枚,拼缀复原后2300支以上。枚是竹简出土时、支是拼接后的计数单位。   

 郭店楚简1993年出土,总计804枚,其中730枚有字;多有媒体报道,“专家称安大简是继郭店简、上博简、清华简之后先秦文献的又一次重大发现”,可佐证“2020年元旦疫情防控前的二十六年间,考古发掘的书籍楚简之少”,其间高速公路和铁路、房地产以及南水北调的建设,考古发掘的墓葬数以万计呢。倘若这些回购竹简真是来自南方墓葬,入土两千多年,那就要回答:盗墓者不能如考古发掘清除覆土,多以狭小的竖洞入墓而视野、移动受限,如何能取出如此之多的完整竹简?若葬器低于地下水位,盗墓者提取竹简更为困难。 

无字残片碳14测年BC305±30 没有效用

清华简购于海外文物市场,分七包送达,部分竹简以竹片托护,个别篇章成卷状,并无证据“出土于同一墓葬”,无字残片测年不足以证明全部为真。这是常识!倘若有人替您在路边地摊购买两千根螺纹钢,不知道厂家,更没有质检报告,而长短不齐、粗细不均以及大小沙眼则是一眼可见;您仅测试卖主提供的料头,您就相信专家所说“小作坊做不了这么多螺纹钢”,您就去建造大楼?为什么不在有字竹简空白处取样测年?国家标准的大植物遗存取样量仅20~50 毫克,而断代工程对有字卜骨测年107份!

李学勤先生、黄德宽先生、刘国忠先生都曾说,无字残片碳14测年经树轮校正为BC305±30即战国中晚期,与专家对简文的判断相符。不过,该年段(下图红框)树轮曲线逆向变化,不可能成为校正结果的全部;网上见检测报告称是测年结果。已致信黄德宽先生询问。

image.png

3  人名误添“之”

清华简《系年》“高渠弥、里克、高固、籴茷、驹克”以及《良臣》“伍胥”文献未见;“高渠弥、里克、高固、籴茷”文献分别 9、99、19和4见,“驹伯、郤克”5和42见;本名“伍胥”47见,尊称“伍胥”214见。《系年》“伍鸡”、“伍鸡”未见于文献而学界意见不定:由地名鸡父衍生的虚构人物,伍胥之别名、之弟、之叔伍鸣,笔误。学界默认不真的浙大简有“士弱、子驷、崔杼”,文献仅见“士弱、子驷、崔杼”。

“之”有无并存的人名,笔者目前仅见两例于传世文献。本名“烛之武”22见,“烛武”2见缘于句式:《后汉书•张衡列传》“燭武縣縋而秦伯退師,魯連係箭而聊城弛柝”,《文心雕龙•论说》“燭武行而紓鄭,端木出而存魯”。先秦两汉有“介推、介推和介推”各3、4和31见,汉代以后18、11和38见;《史记•晋世家》“介推”未见,“介推、介推”1和5见本名“介推”而尊称“介推”,“介推”为后世雕版之误。疏忽总是有的。 

与时代或地域不合的词语

先秦只有“張”而没有“脹”,清华简《筮法》却有首见于南宋的“瘇脹”。房德邻先生详细介绍了“瘇胀”产生过程。古人错写而巧合于后代也是可能,但数量众多总该警惕。

4.1  《系年》用词“不夤(寅)、克反、犬逸、厚屏”未见于文献,后者同见于《祭公》。“登祀”首见于《宋史·乐志八》“登祀济济,神兮顾瞻”。“亡由”仅见于东晋郭璞在《山海經》中贊语“治在得賢,亡由失人”,但与《系年》“乃追念夏商之亡由”语意不同。

“诸正”仅见于《逸周書•嘗麥解》“欽之哉!諸正敬功”——王命正刑書而正刑有惙,“諸正”或是所做之事,即使解释为司寇之属官,也非整理者所说“诸侯之长”。

《系年》未见“明年”而替以“明岁”,且有7例。先秦两汉文献“明年”677见,仅两汉“明岁”8见——5例与年成相关,如《史记•貨殖列傳》“太陰在卯,穰;明歲衰惡”;3例或特指“一年后”,如《漢書•王劉張李彭盧列傳》“詔報芳朝明年正月。其冬,芳入朝,南及昌平,有詔止,令更朝明歲”,将入朝时间由明年正月调整为一年后即明年年底。

4.2  吴越相争,《左传》《史记》《国语》《墨子》《吕氏春秋》多有记叙。 “朱岐祥(2018). 談《清華簡》(七)〈越公其事〉的兩章文字校讀”结语:无论在用字、遣詞、行文、字形各方面,都与过去所见正常的战国楚简有差別,目前仍不能排除有经近人据古文献內容组装作伪的可能。笔者检索,《越公其事》约2400字而罕见用词颇多(或有隶定欠妥)。

赶阩(登)// 修险// 继纂// 齐膝// 齐执// 孤余// 远夫// 荒畏// 敦力// 敦刃// 敦齐

豕斗// 勇(用)残// 罹甲// 缨冑// 敕齐// 抑荒// 陟栖// 徼求// 鼓命// 昆奴(阍奴)

询(徇)命// 私成// 舀(挑/导)起// 波(颇/播)往// 中半// 收(延)宾 / 加禍// 赶在

 “越王句践乃命边人聚怨,变乱私成,舀(挑/导)起怨恶”,“私成”和“舀起/挑起/导起”,皆未见于文献。“波往”或“颇往、播往”也未见于文献。 “凡吴之善士将中半死矣”,“中半”首见于南北朝之《孫子算經》。“收宾”未见,“延宾”首见于汉末《蔡中郎集》。“加禍”仅一见于东汉《王充•论衡》,而“降祸”则是多见。“赶在会稽”先秦两汉文献未见,仅《西游记》有“赶在庙里/空中/门外”、《红楼梦》“赶在头里”计四见。

字形清楚而隶定、释读不定者很多。“吴师乃大北,疋战疋北,乃至於吴。越师乃因军吴,吴人昆奴乃入越师,越师乃遂袭吴”,“乃”虽多却句意难解。“”训读“旋//数/三”;同篇“申”三见而为“申”。《皇門》疋驅疋教,《芮良夫毖》疋糾疋由、疋穀疋均、疋順疋教、疋箴疋謀,整理者释为“胥”训为“相/相互”,但“胥A胥B”文献未见。

4.3  《孟子》《庄子》《左传》“焉”140、201、891见,其中113、141、741例为句尾以及句中“焉而”(《庄子》十例)为语气词,占比75%以上;在句中多表示疑问或让步。

《系年》“焉”24见,3见在句尾;句中有19例相当于“乃”,如第十五章“吴人焉或(又)服于楚”。先秦两汉文献所见皆为“焉,或”和“焉,又”,句尾语气词。

第九章“死人何罪?生人何辜?舍其君之子弗立,而召人于外,而焉将寘此子?”句意应为“将焉”即“将如何”,“而”和“也”可删。先秦两汉文献“焉将”24见皆有逗号或句号隔开,即“焉”为语气词;“将焉”二字连词数十见,《史记•晋世家》和《左传》为“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舍適(嗣不立)而外求君,将焉置此?”。

《系年》有“焉始”7例,如“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人焉始启于京师”;《楚居》《越公其事》《五纪》有1、2、5例,解释为“乃始”,或缘于简文作者或误信《墨子间诂》所述。文献“焉始”二字连词仅3见,

(1) 《墨家•魯問》公輸子自魯南游楚,焉始為舟戰之器。

(2) 《呂氏春秋•三月紀》是月也,……,乃告舟備具于天子焉,天子焉始乘舟。

(3)  马王堆出土《黄帝四经•十大经•五正》黄帝问阉冉曰:吾欲布施五政,焉止焉始?

No.1“焉”可属上读而为语气词;No.2后面“焉”或因重文雕版误衍;No.3“焉止焉始”,释为“如何”。“安、焉”通假,“安始”连词文献仅见“安始而可”,释为“如何”。又及,《後漢書》“中山王焉始就國”,“焉乃王名

4.4  金文常见“立中廷”。清华简《摄命》“立才()中廷”奇特。先秦两汉文献“立在”二字连词4见如下。《说苑•辨物》源于《国语•晋语》,后者为“立于西阿”,改动或与后世雕版相关,而不是西汉刘向——《说苑》有“立於”12 例。No.2和No.3中“在”仍为动词;《後漢書》成书于南北朝,時防(立)在帝後,“在”也可理解为动词而“立”为修饰。“在”等价介词“于”在两汉之后,总是可信。

(1) 《說苑•辨物》虢公夢在廟,有神--人面白毛,虎爪執鉞,西阿

(2)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於是莒人共立法章,是为襄王……,“王已(,)莒矣”

(3) 《逸周書•大開武解》七失:一、廢,二、廢在祗,三、比在門

(4) 《後漢書•虞傅蓋臧列傳》時防立在帝後,程乃叱防曰:“姦臣張防,何不下殿!”

清华简《皇門》“格库門、獻言王所、善夫莫達王所”,《説命中》“武丁朝于門,入宗”,《尹至》“至湯”,皆是可疑。似乎有专家未注意到“于”、“才(在)”先秦有别,如孫飛燕女士贊成郭永秉、廖名春、宋華強先生意見,称“‘至在湯’即‘至於湯’,指的是至於湯的處所。‘至’、‘至於’後面加人名的句式,目前還沒有找到完全相同的例證,不过 ……”http://www.fdgwz.org.cn/Web/Show/1373

4.5  《楚辭》《庄子》及《老子》《晏子春秋》《论语》《孟子》“及”199 见,作并列连词仅1见于《孟子》所引《尚书•湯誓》“時日害喪?予及女偕亡”。楚简并列连词“及”,周守晋(2005)统计仅1见于《郭店楚简•缁衣》中引文《尚书•尹诰》;张玉金(2011)称六见,另给出上博简2例,搜检簡帛字形辭例數據庫(bsm.org.cn),所余3例仍出自上博简。

[1] 周守晋. 出土战国文献语法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 张玉金. 出土战国文献虚词研究. 人民出版社,2011.

并列连词“及”源于秦晋而为《尚书》所用。楚国地域并列连词用“与”而不用“及”。《系年》“与”40见,其中并列连词14例,“及”12见而有并列连词11例;《越公其事》《楚居》皆“与/及”混用,“及”17见而有并列连词10例,作为楚简而可疑。

上博简“中舍五连小子宠臣逗”,见于楚简而可疑;与郭店楚简同有《缁衣》,却将“惟尹允及汤”写为“惟尹允及”。清华简《保训》有“至于成”,整理者说当为“汤”,“汤、唐”通假,而“唐”讹写为“康”。如此巧合,总该警惕。

4.6  周守晋(2005)统计,出土明确的楚简否定词“勿”仅3例:郭店2见、包山1见,笔者检索葛陵楚简另有1例,总计11组仅4见;而“不”占绝对优势,郭店、包山、九店楚简各有439、101、52 见。秦汉简牍“勿”多见,但与“不”用例之比仍小于10%。

楚簡帛字典【清華篇】录入“勿”68 例,多为否定词;其中第一辑“勿”8 例为否定词,1例为“物”,第六辑《越公其事》有“勿使”、“勿许”和“勿若”,后者文献未见。《尹诰》“吾何作于民,俾我众勿违朕言?”先秦两汉文献仅1见“勿违”于汉末《風俗通義•正失》“勿違吾志”,而“不违”144见;汉代之后各11、316见。两者语感“不要违背”、 “不会或没有违背”而有别。又及,上博简“勿”作否定词超过20例。

4.7  西周用“于”,春秋期间向“於”过渡,战国中期之后用“於”,《楚辞》只用“於”而不用“于”,乃是学界共识。战国中晚期的望山、包山、郭店和葛陵楚简,用“於”528次,用“于”仅10次(部分为引文),如《包山楚简》介词“於”119 次, “于”仅一见且非介词。《中原文化大典•古文字卷下》河南地域出土楚简,只见“於”而未见“于”。楚怀王六年(BC323) 的鄂君启车节和舟节已见各两件,12个“於”字形相同。

《系年》於53/于79,第五、九、二十二章分别为於3/于3、於0/于3、於5/于3;《金縢》於3/于5、《越公其事》於27/于23、《治邦之道》於17/于6、《治政之道》於15/于8;《五纪》於31/于18,等等。以材料时代不同来解释“於/于”混用[3]不能成立,只能说源于部分抄手之习惯:《楚居》16支简而於9/于5,“于京宗”和“於京宗”同见于第2简。

[3] 董志翘, 洪晓婷.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贰)》中的介词“于”和“於”——兼谈清华简的真伪问题. 语言研究, 2015,35(3):68-75

4.8  文[3] P74脚注,称清华简三、四、五辑介词“于/於”使用情况的正在调查。检索知网,两位作者皆没有再发表与清华简相关的论文,文[3]也没有被自引。不过,仍有专家如陈民镇博士等引用文[3]以佐证清华简为真。

image.png

周守晋先生未研究清华简,而张玉金先生有两文提及清华简:(1)“如台”这个古老的性状疑问代词,楚简中5例皆见于清华简,而同时代的传世文献不见用例;(2)列举研究清华简的两例工作,并评价其一“有前后矛盾之处,一些用例未能很好地佐证其观点”。

部分简文字体与时代不符乃至有误

《系年》第二章 “共伯和归于宋”为“宗”之误,“李学勤. 文物, 2011(3),P71”称“楚文字这两个字是很近似的”。第九章“襄<夫>人闻之”,整理者称“夫”讹书为“而”,但学界多称“天”。先秦“示/木”、“夫/而天”字形不同;现代若将“示”上面短横斜写到下面长横则近于“木”,手写“夫”可能被误读而简文讹书为“天”。

[4] 李松儒. 清华简《系年》集释. 中西书局,2015. P165

简文字形当然可以变化;不过,朱岐祥先生认为清华简有若干字形不属于战国文字风格,上可追溯到殷周甲金文,下可达到汉魏隶楷书,不排除为近人誊录的可能。《保训》两例“於(呜)”字形有误;《祝辭》“武”字形奇特,《系年》“武”15见,前五例“戈”写为两横,近于银雀山汉简;简96后十例更多一撇而字形有误,同见于学界默认不真的浙大楚简。

[5] 朱岐祥. 質疑《清華簡》的一些特殊字詞. 漢字研究,2016, 15(8):1-32

image.png

《系年》文本之拙劣

6.1  编写略显累赘而句法混乱。第一章“乃归厉王于彘,共伯和立。十又四年,厉王生宣王,宣王即位,共伯和归于宋宋”,似乎宣王生于共伯和十四年,而即位年代不明。第二章“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盘”,可能误解为“平王取褒姒生伯盘”。“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欠妥,即位之前平王宜称名“宜臼”。

许多文章讨论“周亡王九年”,未能圆满解释。笔者觉得,《史记·周本纪》幽王三年废太子宜臼改立伯服,烽火戏诸侯;“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後不信,诸侯益亦不至”;十一年“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其间九年“邦君诸侯不朝于周”。

image.png

修订前两章如上,字体黑色为原文,红色为增添,蓝色为调整。“三年,东徙成周”言简而义明,简文“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似无确定目标,但成周乃周公营建之陪都。

6.2  摘抄过于简略而错漏颇多,已为多位学者指出。第二章“(郑)庄公即世,昭公即位。其大夫高之渠弥杀昭公而立其弟子眉寿。齐襄公会诸侯于首止,杀子眉寿,车轘高之渠弥,改立厉公”,没有年代且多有疏漏。《左传》和《史记•郑世家》皆记述详尽:庄公过世太子忽即位,是为昭公;同年失位而出奔,其弟突即位,是为厉公;4年后厉公出奔、昭公复位;昭公二年被杀后有子亹1年、子婴14年,其后厉公复位已是齐桓公六年。梳理第十六章如下。

image.png

首句楚共王七年为BC584, 即晋景公十六年、鲁成公七年;末句晋厉公(八年)死为鲁成公十八年BC573,故而该章叙事有12年。晋释归郧公钟仪以示好,同年楚共王令王子辰使晋修成。鄢陵之战颇为有名,《左传》记叙总有两千字;《系年》“楚围郑而晋救郑”有误,应是郑向楚而叛晋,晋伐郑而与楚战于鄢陵。

宋右师华孙元已先见于第十一章“楚穆王立八年,王会诸侯于厥貉,将以伐宋。宋右师华孙元欲劳楚师,乃行”。《左传》为鲁文公十年BC617之事,简文纪年应为楚穆王九年,且“劳楚师”者应为华孙元之父华御事。

6.3  《系年》编写部分大量使用“乃”而摘抄部分则少见,前9章33见而不见于后7章,颇为奇特;倘若没有读过《左传》和《史记》,从《系年》能得到准确信息么? 

清华简长度和行款皆混乱

7.1  出土战国楚简多为遣册,部分符合周尺21.5 cm,如长台关楚墓29支简,保存完整,长68.5~68.9 cm即三尺二寸(68.8 cm),望山桥一号楚墓15 枚,最长 32.3 cm即一尺五寸(32.25 cm);拍马山简3支长45.2 cm 二尺一寸(45.15 cm)。部分不作编连的遣册没有尺寸。

正规书籍总该具有尺寸。1993年郭店楚墓M1出土竹简符合周尺21.5 cm:《语丛三》八寸偏长4 mm,其余与整寸偏差2.5 mm 之内;官琼梅女士称最短为12.9 cm六寸整。《缁衣》《五行》简长一尺五寸、25 字左右,与汲冢竹书简长二尺四寸、40字的字距相同。

《老子》甲39支简长32.3 cm,《缁衣》等六篇292 支简长32.5 cm,一尺五寸(32.25 cm);

《唐虞之道》《忠信之道》38支简,长28.2 cm即一尺三寸(27.95 cm);

《语丛一》113支简长17.3 cm,《语丛三》73 支简长 17.6 cm,八寸(17.2 cm);

《语丛二》《语丛四》计81支简,长15.2 cm即七寸(15.05 cm)。

秦汉简适用尺长23.1 cm。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简1100多枚,堆放有序,多保存完好,秦律十八种及杂抄(244简)、为吏之道(51简)皆长27.5 cm一尺二寸欠2.2 mm;语书(14简)长27.8cm一尺二寸,封诊式(98简)长25.4 cm、法律答问(210简)长25.5 cm一尺一寸,编年纪(53简)长23.2 cm、日书(257简)长23 cm一尺,偏差皆不超过1 mm。

7.2  若以周尺21.5 cm 测算,清华简长度与整寸偏差达±10 mm即分布于 ±0.5寸。《治政之道》44.2 cm、《皇门》44.4 cm、《治邦之道》44.6 cm、《赤鹄》45.1 cm、《成人》45.2 cm、《四告》45.7 cm、《二中》45.8 cm,变动范围达16 mm,而二尺一寸为45.15 cm。

清华简行款混乱。简长45 cm左右字数25~65。《二中》“书写最少者仅25字,最多者有41字,字间距前松后紧是其整体特点;……书手为了能在有限的竹简上抄完全篇,而在抄写过程中逐步进行了行款调整”[6]。笔者计数,简1~3有29、28、25字,简17~19 有31、31、33字,简50~52 有36、35、38字,简85~87 有41、39、41字。

[6] 贾连翔. 清华简《两中》篇复原研究——出土竹书的微观考古实践. 出土文献, 2024(4):1-19

image.png

7.3  《治邦之道A》27支简无序号,长约44.6厘米,简背虽有划痕但不足以排序;《治政之道B》43支简,仅一支无编号简(X)有65字写至地脚,长约44.2厘米,简背无划痕。“我们起初很自然地认为,第X号简是本篇的尾简,其上字距密集是因书手想要在43支简内完成此篇所致。后来发现两篇简文可编连为一篇文章”[7],将X简及《治邦之道》第14简提前:B1~B41, BX, B42, A14, A1~A13, A15~27。笔者计数如上表备注,均不包括简底序号。

[7] 贾连翔. 从《治邦之道》《治政之道》看战国竹书“同篇异制”现象. 清华大学学报, 2020(1):43-47

李守奎先生说:“这是一篇内涵丰富、逻辑性很强的政论文。《治政之道》43支竹简与《治邦之道》中的3支竹简的内容构成相对独立的前半篇;……文章写得晓畅通达,逻辑性很强,但这些思想方略无多新奇,同时代的诸子多有类似的论述”[8]。现在要问,前43支简长44.2 cm、后三支44.6 cm,断续编号而行款混乱,书手不能除法计算吗?楚国缺少竹简吗?

[8] 李守奎. 清华简《治政之道》的治政理念与文本的几个问题.文物, 2019(9):44-49 

简背篇题、划痕以及竹简序号

先秦文章的篇题不以长句概括文意,多为主题词或径从篇首择取作为标识,《尚书》《逸周书》《诗经》《楚辞》的篇题2~4字,仅《诗经•昊天有成命》五字为首句而最长。简文《金縢》,简背原题《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14个字而无人使用。作为参考,“五百年之后”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篇题概括文意也仅七字,且为收入《三国志•魏书》所改而原名《述志令》。另一方面,《系年》138支简,简背有序号、划痕,独立成卷却没有篇题。

《包山楚简》1991年出版,提及“有少量竹简背面有刻刀划出的斜线,或墨笔划出的墨线,相邻的简有的可据此依次相接,有的则不相关。这两种线道可能是在编联之前做的某种记号”。湖北五地七批约800枚楚简,“少数安岗、严仓简背面有刻划的斜线,严仓还有数枚简背面有比较粗的墨线”,与编连无关。郭店楚简等未见划痕。

[9] 李天虹.湖北出土楚简(五种)格式初析. 江汉考古,2011(4):102-106+2

北大简、清华简有大量简背划痕,正是制作者学习能力的体现,只是过犹不及。基于简背划痕,《赤鹄之集汤之屋》24支简、《尹至》5支简、《尹诰》4支简,就是“伊尹及汤”故事的三个段落而同卷编连,但分别从“一”编号有些奇怪。出土明确的楚简以及秦简未见如此序号。郭店楚简有5支简背标有数字,但并非页码[10]。

[10] 武绍卫.页码的诞生——中国古籍上的页码及其使用https://new.qq.com/rain/a/20230702A00KPX00

《耆夜》14支简,简背有序号,末简有篇题,简1~4、简11~14 有划痕,而中间6支简却没有划痕;五首诗皆篇首择词为题,如“周公作歌一终,曰《蟋蟀》:蟋蟀在堂,役车其行……”,多有学者称之伪作——记叙刘三姐对歌写下歌词即可,不会添加如此标题。 

学识和学风

9.1  “核心学术圈”外多有学者讨论清华简,录出何焱林先生对《皇门》的少许评述。

清华简《皇门》  维正  庚午,公格在库门,公若曰:“呜呼!朕寡邑少邦,……”

《逸周书•皇门》 维正月庚午,周公格左闳门会群门,曰:“呜呼!下邑小国……”

简文①脱“月”字想是疏忽;②“公”当指周公,但其时还有太公、召公在朝,总该明确;③“格在”有误前已详述;④缺漏说话对象,⑤而“公若曰”之“公”为赘词;⑥西周“朕”不用于群体;⑦“寡邑”为生造之词。

传世本用词“下邑”先秦两汉文献38见;“小国”并非避汉高祖之讳,《逸周书》“邦”9见而《職方解》两见“邦国”;只是“群门”不明确,有说“群臣”之误或各部门之意,《左传》有“晋政多门”, “门”可以指代人员。《尚书》“邦”112见而《金縢》两见“邦人”,后者有“流言于国”乃国都之意­——流言于全邦既无可能也无必要,并非避讳。

清华简多例用“邦”易“国”以示未曾避讳,《祭公之顾命》竟生造“方邦”——仅见于《周禮•秋官司寇》“四方邦国”,正是作伪之态;整理者说“今文避汉高祖之讳而用‘国’,简文用‘邦’乃是祖本”,堪称学风不正。

整理者称“简本《皇门》相对而言文通字顺,显然优于今本”不能成立。传世文献因简文传抄及后世雕版,出现讹误衍脱而有几处难解,后世学者多有注解;现代仿作自可择善而从或另换他词,“焕然冰释”不能作为祖本之证据。房德邻先生多有例说,如《墨子•兼爱中》“昔越王句踐好士之勇,教驯其臣,和合之,焚舟失火”,《越公其事》“王乃试民,乃焚舟室”,而清代孫詒讓《墨子閒詁》“和合之”注文:“此三字無義,疑當作「私令人」,属下讀”。

9.2  何焱林先生http://www.360doc.com/userhome.aspx?userid=5657130&cid=5多次提及刘国忠先生,因而2024.06.06 网购著作[11]。书中没有对质疑的回复,仅说清华简很重要,可以改写历史,如“《算表》的发现”——主体是九九乘法表,再十倍、百倍的扩展,增加1/2 是其特色。不过,清华大学总该知道欧几里得的平面几何和阿基美德的圆锥曲线,怎能为一个乘法表格到国外申请吉尼斯记录呢?

[11] 刘国忠. 走近清华简(增补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 237-242

 “此表操作便捷,携带方便,实用性强,是当时实用的运算工具;可以进行大于100 的乘法”,如127拆成90+30+7,259½拆成90+80+60+20+9+½,查出18个乘积再相加……;“乘积最大数当为495½ X 495½”而将算表中361个数全部加起来。乘法转换为加法,楚人真能如此计算?曾致信出版社转告刘国忠先生,不知著作[11]英文版是否删除这些内容。

9.3  下列两文作者是笔名“麦笛”的陈民镇博士,并不是中文名“麦笛”的汉学家Dirk Meyer,牛津大学皇后学院院士、亚东学院中国哲学教授、清华大学访学教授。

[12] 麦笛. 为什么说清华简安大简绝非伪简. 中华读书报, 2019年12月4日9版

[13] 麦笛. 新出荆州枣纸简再证清华简绝非伪简. 中华读书报, 2021年11月24日5版

文[12]认为竹简真伪需考虑载体的直观判断、科学检测、形制,以及文字的构形与风格、内容因素,称“以上五个方面,伪简能满足一项,都已经不可思议。至于清华简和安大简,在任何一个方面都毫无破绽”。不过,仿制竹简若要长宽与出土竹简相近总是容易,发掘简报及相关书籍多有介绍。文[12,13]皆提及贾连翔先生著作(2015)《战国竹书形制及相关问题研究——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为中心》,但读到文[14]不再费钱购买。

[14] 贾连翔.战国竹书尺度新探.见:李守奎. 清华简《系年》与古史新探. 中西书局, 2016.341-362

文[14]称商代尺长16.5、20.7、27.6 cm,周代尺长18.4、 23cm,战国尺长23 cm;战国竹书的长度是五种尺长之整倍,另有特殊情形。清华简长度《良臣》32.8 cm为商尺16.5 cm的二尺,《保训》28.5 cm为商尺27.6 cm的一尺,《算表》43.5 cm、《厚父》44 cm 及《系年》44.6~45 cm 都是周尺、战国尺23 cm的二尺,等等。不过,商朝怎能有三种尺度?灭亡七百年后又怎能用于楚国修治竹简?长度偏差最大达25 mm,能称符合尺度?

商鞅变法制定秦尺23.1 cm是学界共识;笔者测算楚国使用周尺21.5 cm 至国灭。如1987年包山楚墓出土漆奁直径27.9、通高10.8 cm,即一尺三寸和五寸,偏差±0.5 mm为测量精度。与清华简同时购入的漆笥彩板,底板长53.7 cm 二尺五寸、宽20.5 cm 九寸半、厚1.1 cm 半寸,侧板长53.8 cm 二尺五寸、高9.7 cm四寸半、厚1.2 cm 半寸,仅后者过1.3 mm,其余偏差0.5 mm之内。漆笥内外尺寸规整,不再细说,只是其碳14测年BC624±30未经校正,实际年代晚于BC760 年几率仅6.7%,不能佐证清华简抄写于战国中晚期。

9.4  枣纸简2020年10月30日出水于枣林铺M46,“保存完好,颜色鲜亮”。2021年11月19日清华大学战国楚简国际会议,赵晓斌先生称《吴王起师》与清华简《越公其事》可以对读。5天后陈民镇博士“新出荆州枣纸简再证清华简绝非伪简”[13]发表,只是相关材料至今(2025年4月24日)未见发表,目前所见只是几张PPT 页面。

《2020年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有M46 介绍,但未见保存完好的棺椁形体参数,不能判断使用秦尺23.1 cm 或周尺21.5 cm。《越公其事》《吴王起师》简长41.6、46 cm为秦尺的一尺八寸(41.58 cm)和二尺(46.2 cm),巧合还是误将秦尺作为楚国用尺?

枣纸简《吴王起师》能否证明清华简全部为真,尚需待以时日。

9.5  文[12]“业内流行一句话:如果清华简和安大简是假的,那么作伪者的功力将远远在当世所有古文字学家之上”,类似的话语见于许多文章或著作。不过,相关专家想来没有读过“武家璧.論浙大楚簡《四日至》的天文曆法內涵及其意義(上)”——其下未见:《四日至》隐含的天文历法知识超出笔者(武家璧先生)的想象,非一般古文字专家和文史学者所能造作,遑论市井作伪者,http://www.fdgwz.org.cn/Web/Show/19282012.09.11。可惜,浙大简已不为整理者曹锦炎先生2024年著作《楚简〈说文解字〉部首》引用。仿作者并不自称专家,却是凭真本领吃饭,总会不断增进知识、改进技艺。

购买清华简前,李学勤先生见到八支样简的传真照片,称“(二王并立)这件事只见于西晋出土的《竹书纪年》,无法想象作伪的人能有这样的知识”。不过,《竹书纪年》只是文史专业的入门书籍,而李先生将《保训》中“前人”误释为“前代”,也是有趣。

“李零. 我认识的李学勤先生. 读书, 2020(3)”说,李先生写东西紧跟新发现、出手极快而多为短札,“…… 机枪手,一扫一大片,有些子弹肯定会打飞,但计点还是胜出”。“李学勤. 新出青铜器研究.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4.增订版后记”说:“过去写的文字不少论点已经过时,想改也不胜其改了”而“一概维持原状”。岂能知错不改而误人子弟?

顺便说一句。山西晋侯墓地连续被盗而考古次第跟进;1994年第五次大规模发掘后,专家研究八组(17座)晋侯及夫人墓穴以确认墓主,却遗漏了位置显要的M113、M114,后者为燮候墓——叔虞之子、武王之孙,继位后改国号“唐”为“晋”。2000年9月发现M114于1998年春被盗,爆破成洞,口径0.5-0.56、深度超过墓底1.8米。专家得以第六次考古发掘。

[15] 尤明庆.请山西博物院判断晋公盘的真伪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481326.html

 

结 语  基于未经树轮校正的无字残片测年BC305±30,声称清华简通过科学检测且与专家对简文的判断相符,纯属自欺欺人。清华大学应该对有字竹简取样测年以判断真伪。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5648-1483284.html

上一篇:安阳西高穴M2 不是曹操墓
收藏 IP: 202.102.253.*| 热度|

16 高宏 孙南屏 张晓良 郑永军 刘进平 杨正瓴 杨学祥 谢钢 钟炳 朱晓刚 雒运强 武夷山 李学宽 宁利中 崔锦华 李璐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09: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