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nY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inYY

博文

[转载]Agronomy||农业酵素通过富集有益根际细菌和改变代谢途径增强白菜的抗逆性

已有 112 次阅读 2025-4-22 10:00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这篇文章研究了农业酵素(Agricultural Jiaosu, AJ)如何通过富集有益根际细菌和改变代谢途径来增强白菜(Brassica rapa L. subsp. chinensis)的抗逆性。

该问题的研究难点在于确定AJ提高植物抗逆性的具体机制,以及如何通过多组学联合分析揭示其作用机理。

已有研究表明,AJ可以促进植物生长和控制根腐病,但其具体的抗逆机制尚不明确。已有研究多集中于通过遗传工程、化学调节剂和微生物接种等方法提高植物的抗逆性,但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局限性。

1题目

文章题目:Agricultural Jiaosu Enhances the Stress Resistance of Pak Choi(Brassica rapa L. subsp. chinensis) by Recruiting Beneficial Rhizosphere Bacteria and Altering Metabolic Pathways

发文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郑州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2杂志

Agronomy;IF=3.3分

3链接

Cheng, X.; Gao, Y.; Wang,Z.; Cai, Y.; Wang, X. Agricultural Jiaosu Enhances the Stress Resistance of Pak Choi (Brassica rapa L. subsp.chinensis) by Recruiting Beneficial Rhizosphere Bacteria and Altering Metabolic Pathways. Agronomy 2023, 13, 2310. doi.org/10.3390/agronom

4检测指标

Norminkoda提供了生化试剂盒:

NM-W-010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检测试剂盒

NM-W-0102-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检测试剂盒

NM-W-0103-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检测试剂盒

5主要内容

5.1 实验设计:实验设置了两个处理组:水喷雾(CK)和AJ稀释液喷雾(AJ)。白菜在温室中种植30天后,测定其抗氧化酶活性,并通过转录组、代谢组和16S测序分析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变化。

5.2 抗氧化酶活性:AJ处理组的SOD、POD和CA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CK),表明AJ处理可以提高白菜的抗逆性。

5.3 根际微生物群落:AJ处理显著增加了根际微生物的多样性,特别是Actinobacteriota、Proteobacteria和Firmicutes的丰度。LEfSe分析显示,AJ组的生物标志物为Gammaproteobacteria,而CK组的生物标志物为Bacteroidota。

5.4 转录组分析:转录组分析共鉴定出1211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576个上调,635个下调。KEGG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植物-病原体互作、苯丙烷类生物合成、内质网蛋白加工和芥子油苷生物合成等通路。

5.5 代谢组分析:代谢组分析共鉴定出91个差异代谢物(DEMs),主要富集在α-亚麻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亚油酸代谢和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等通路。

5.6 多组学联合分析:KEGG富集分析显示,苯丙烷类生物合成、芥子油苷生物合成、谷胱甘肽代谢和α-亚麻酸代谢通路在AJ处理组中显著富集。相关网络分析表明,这些通路中的差异代谢物和差异基因之间存在复杂的调控关系。

6总结

这篇论文通过多组学联合分析,揭示了农业酵素(AJ)通过富集募有益根际细菌和改变代谢途径来增强白菜抗逆性的机制。具体表现为:AJ处理提高了抗氧化酶活性,改变了根际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促进了苯丙烷类和芥子油苷生物合成通路,以及谷胱甘肽和α-亚麻酸代谢通路。这些结果表明,AJ可以作为一种环保、高效的生物制剂,用于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改善生态环境。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289971-1482920.html

上一篇:[转载]Biology ||通过理化和多组学分析根际微生物对芜菁还阳参的适应机制
下一篇:[转载]植物δ氨基乙酰丙酸脱水酶(ALAD)酶联免疫分析
收藏 IP: 221.234.17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8 12: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