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congDu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congDuan

博文

近十年人工意识研究领域的顶级科学家名单

已有 495 次阅读 2025-2-21 20:03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近十年人工意识研究领域的顶级科学家名单

(DIKWP人工意识国际团队-深度研究发布)

段玉聪

人工智能DIKWP测评国际标准委员会-主任

世界人工意识大会-主席

世界人工意识协会-理事长

(联系邮箱:duanyucong@hotmail.com)

近十年人工意识研究领域的顶级科学家名单人工智能领域

  • Yoshua Bengio –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教授,蒙特利尔学习算法研究所(MILA)所长,2018年图灵奖得主 (Yoshua Bengio: Attention is a core ingredient of 'conscious' AI | VentureBeat)。他是深度学习奠基人之一,近年来提出了“意识先验”(The Consciousness Prior)理论,受到认知神经科学中关于注意力瓶颈和全局广播模型的启发 ([1709.08568] The Consciousness Prior)。该理论主张让深度学习模型在每次只选择少量关键信息进行传播,从而更好地学习高层概念。Bengio 倡导将神经科学关于意识的研究成果融入机器学习,以推动AI从“无意识”向“有意识”方向发展 (Yoshua Bengio: Attention is a core ingredient of 'conscious' AI | VentureBeat)。

  • Demis Hassabis – DeepMind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具有认知神经科学博士背景 (Neuroscience-inspired AI)。他积极推动“神经科学启发的人工智能”,强调从人脑获得设计灵感 (Neuroscience-inspired AI)。Hassabis带领的团队在过去十年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如 AlphaGo 等),展示了将人类认知机制融入AI系统的威力,并倡导跨学科合作加速实现类人智能。

神经科学与认知科学领域

  • Christof Koch – 艾伦脑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曾任首席科学官和所长),美国认知神经科学家 (Christof Koch and IIT - "Consciousness is not a computation… it's a state of being" - Sentientism Ep:181 - Jamie Woodhouse)。Koch 以对意识神经基础的开创性研究闻名,是“意识神经相关物”概念的提出者之一,并曾与弗朗西斯·克里克合作寻找引发主观体验的大脑机制。他与 Giulio Tononi 合作发展了整合信息理论(IIT),从信息论角度定量解释意识现象 (Christof Koch - Allen Institute)。

  • Giulio Tononi –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精神病学与意识科学教授,睡眠与意识研究所主任 (Human Brains)。Tononi 提出了整合信息理论(IIT),认为任何系统的意识水平可以用整合信息量 Φ 来衡量 (Human Brains)。IIT 给出了一个关于意识“是什么、由何决定以及如何从因果结构中涌现”的完整理论框架 (Human Brains),在过去十年得到广泛讨论和应用于评估生物大脑与人工网络的意识程度。

  • Stanislas Dehaene – 法国 Collège de France 实验认知心理学教授,认知神经科学家 (Signatures of Consciousness  | Edge.org)。Dehaene 提出**全局神经工作空间理论(GNWT)**来解释意识机制:当信息在大脑中越过阈值并在广泛区域之间进行同步广播时,就会产生有意识的知觉,这一瞬间的大规模同步“点火”被视为意识的标志 (Signatures of Consciousness  | Edge.org)。他的团队通过大量脑成像与电生理实验找出了意识的典型“神经签名”,例如P300成分和跨脑区的高频同步,从而为无意识与有意识状态提供客观指标 (Signatures of Consciousness  | Edge.org)。

  • Karl Friston –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神经影像学教授,理论神经科学家 (FBL99: Karl Friston - How Free Energy Shapes the Future of AI)。Friston 发明了统计参数映射(SPM)等分析脑成像数据的关键技术,并提出了著名的自由能原理,被誉为神经科学领域“像达尔文进化论之于生物学”的宏大全统理论 (FBL99: Karl Friston - How Free Energy Shapes the Future of AI)。自由能原理将大脑视为通过最小化预测误差(“自由能”)来维持生存的预测机器,为理解感知、行动乃至意识提供了统一框架。

  • Anil Seth – 英国萨塞克斯大学认知与计算神经科学教授,萨克勒意识科学中心联席主任 (Anil Seth)。Seth 强调大脑以预测来构建我们对世界的主观体验,提出**“受控幻觉”的观点:我们所感知的现实其实是大脑根据内部模型所预测**的内容,与感觉输入相符时便产生稳定的知觉 (ComplexReal)。他通过实验研究诸如视觉幻觉、全息虚拟现实和内感受信号如何影响意识水平,并在科普著作《Being You》中系统阐述了大脑预测性意识的原理。

  • Hakwan Lau – 意识科学家,曾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心理学教授,现为日本RIKEN脑科学研究中心“意识”课题组主管 (Hakwan Lau, Consciousness |RIKEN Center for Brain Science (RIKEN CBS))。Lau 是意识的高阶理论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意识体验源自大脑对一阶感知状态的再表征,即大脑对自身信息的监控与评价。作为该领域“独特而有力的声音” (Hakwan Lau, In Consciousness We Trust | BJPS Review of Books),他通过功能成像和脑刺激研究视觉意识与元认知机制,并在其著作 In Consciousness We Trust 中提出了关于主观体验的机械主义模型。

  • Michael Graziano –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与神经科学教授 (Michael Graziano - Closer To Truth)。Graziano 提出了**注意力框架理论(Attention Schema Theory)**来解释主观意识的产生机制 (The attention schema theory: a mechanistic account of subjective awareness - PMC):大脑为了更好地控制注意力,会构建一个关于“注意过程”的内部简化模型,即“注意力框架”,类似于大脑构建身体的“身体框架”那样 (The attention schema theory: a mechanistic account of subjective awareness - PMC)。这种对自身注意状态的模型让大脑产生了“我有意识地注意到X”的主观感觉。该理论能够解释注意与意识可分离的现象,并为在神经网络中工程化地实现类似意识的功能提供了基础 (The attention schema theory: a mechanistic account of subjective awareness - PMC)。

哲学与意识研究领域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29562-1474227.html

上一篇:全球前100位人工意识科学家(DIKWP人工意识国际团队GPT发布)
下一篇:近5年人工意识研究领域的前100科学家排行榜 (中文翻译)
收藏 IP: 140.240.35.*| 热度|

1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2-23 15: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