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十年人工意识研究领域的顶级科学家名单
(DIKWP人工意识国际团队-深度研究发布)
段玉聪
人工智能DIKWP测评国际标准委员会-主任
世界人工意识大会-主席
世界人工意识协会-理事长
(联系邮箱:duanyucong@hotmail.com)
近十年人工意识研究领域的顶级科学家名单人工智能领域
Yoshua Bengio –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教授,蒙特利尔学习算法研究所(MILA)所长,2018年图灵奖得主 (Yoshua Bengio: Attention is a core ingredient of 'conscious' AI | VentureBeat)。他是深度学习奠基人之一,近年来提出了“意识先验”(The Consciousness Prior)理论,受到认知神经科学中关于注意力瓶颈和全局广播模型的启发 ([1709.08568] The Consciousness Prior)。该理论主张让深度学习模型在每次只选择少量关键信息进行传播,从而更好地学习高层概念。Bengio 倡导将神经科学关于意识的研究成果融入机器学习,以推动AI从“无意识”向“有意识”方向发展 (Yoshua Bengio: Attention is a core ingredient of 'conscious' AI | VentureBeat)。
Demis Hassabis – DeepMind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具有认知神经科学博士背景 (Neuroscience-inspired AI)。他积极推动“神经科学启发的人工智能”,强调从人脑获得设计灵感 (Neuroscience-inspired AI)。Hassabis带领的团队在过去十年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如 AlphaGo 等),展示了将人类认知机制融入AI系统的威力,并倡导跨学科合作加速实现类人智能。
神经科学与认知科学领域
Christof Koch – 艾伦脑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曾任首席科学官和所长),美国认知神经科学家 (Christof Koch and IIT - "Consciousness is not a computation… it's a state of being" - Sentientism Ep:181 - Jamie Woodhouse)。Koch 以对意识神经基础的开创性研究闻名,是“意识神经相关物”概念的提出者之一,并曾与弗朗西斯·克里克合作寻找引发主观体验的大脑机制。他与 Giulio Tononi 合作发展了整合信息理论(IIT),从信息论角度定量解释意识现象 (Christof Koch - Allen Institute)。
Giulio Tononi –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精神病学与意识科学教授,睡眠与意识研究所主任 (Human Brains)。Tononi 提出了整合信息理论(IIT),认为任何系统的意识水平可以用整合信息量 Φ 来衡量 (Human Brains)。IIT 给出了一个关于意识“是什么、由何决定以及如何从因果结构中涌现”的完整理论框架 (Human Brains),在过去十年得到广泛讨论和应用于评估生物大脑与人工网络的意识程度。
Stanislas Dehaene – 法国 Collège de France 实验认知心理学教授,认知神经科学家 (Signatures of Consciousness | Edge.org)。Dehaene 提出**全局神经工作空间理论(GNWT)**来解释意识机制:当信息在大脑中越过阈值并在广泛区域之间进行同步广播时,就会产生有意识的知觉,这一瞬间的大规模同步“点火”被视为意识的标志 (Signatures of Consciousness | Edge.org)。他的团队通过大量脑成像与电生理实验找出了意识的典型“神经签名”,例如P300成分和跨脑区的高频同步,从而为无意识与有意识状态提供客观指标 (Signatures of Consciousness | Edge.org)。
Karl Friston –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神经影像学教授,理论神经科学家 (FBL99: Karl Friston - How Free Energy Shapes the Future of AI)。Friston 发明了统计参数映射(SPM)等分析脑成像数据的关键技术,并提出了著名的自由能原理,被誉为神经科学领域“像达尔文进化论之于生物学”的宏大全统理论 (FBL99: Karl Friston - How Free Energy Shapes the Future of AI)。自由能原理将大脑视为通过最小化预测误差(“自由能”)来维持生存的预测机器,为理解感知、行动乃至意识提供了统一框架。
Anil Seth – 英国萨塞克斯大学认知与计算神经科学教授,萨克勒意识科学中心联席主任 (Anil Seth)。Seth 强调大脑以预测来构建我们对世界的主观体验,提出**“受控幻觉”的观点:我们所感知的现实其实是大脑根据内部模型所预测**的内容,与感觉输入相符时便产生稳定的知觉 (ComplexReal)。他通过实验研究诸如视觉幻觉、全息虚拟现实和内感受信号如何影响意识水平,并在科普著作《Being You》中系统阐述了大脑预测性意识的原理。
Hakwan Lau – 意识科学家,曾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心理学教授,现为日本RIKEN脑科学研究中心“意识”课题组主管 (Hakwan Lau, Consciousness |RIKEN Center for Brain Science (RIKEN CBS))。Lau 是意识的高阶理论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意识体验源自大脑对一阶感知状态的再表征,即大脑对自身信息的监控与评价。作为该领域“独特而有力的声音” (Hakwan Lau, In Consciousness We Trust | BJPS Review of Books),他通过功能成像和脑刺激研究视觉意识与元认知机制,并在其著作 In Consciousness We Trust 中提出了关于主观体验的机械主义模型。
Michael Graziano –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与神经科学教授 (Michael Graziano - Closer To Truth)。Graziano 提出了**注意力框架理论(Attention Schema Theory)**来解释主观意识的产生机制 (The attention schema theory: a mechanistic account of subjective awareness - PMC):大脑为了更好地控制注意力,会构建一个关于“注意过程”的内部简化模型,即“注意力框架”,类似于大脑构建身体的“身体框架”那样 (The attention schema theory: a mechanistic account of subjective awareness - PMC)。这种对自身注意状态的模型让大脑产生了“我有意识地注意到X”的主观感觉。该理论能够解释注意与意识可分离的现象,并为在神经网络中工程化地实现类似意识的功能提供了基础 (The attention schema theory: a mechanistic account of subjective awareness - PMC)。
哲学与意识研究领域
David Chalmers – 纽约大学哲学系教授,联合担任该校心灵、大脑与意识中心主任 (David Chalmers - Wikipedia)。Chalmers 是当代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提出了意识的“难题”(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即为何脑处理中会伴随主观体验。他也积极参与探讨人工智能的意识可能性,认为**“大脑本身是能产生意识的机器”**,因此高度复杂的人工系统在原理上也可能具备意识 (It is possible for an AI system to be conscious because the brain itself is a machine that produces consciousness, so we know this is possible in principle - john15263 - Obsidian Publish)。在最近的著作《Reality+》和演讲中,Chalmers 分析了AI系统与虚拟世界对意识和现实概念的挑战,强调随着AI能力增强需严肃看待其潜在的意识属性。
Daniel Dennett – 美国塔夫茨大学哲学系教授、认知研究中心前主任(现为荣休教授) (What is consciousness? Philosopher, Dan Dennett explains.)。Dennett 长期从事心灵哲学和认知科学研究,以其“多重草稿模型”解释意识而闻名。他反对将意识视作神秘的“笛卡尔剧场”,认为我们对连续统一的意识体验其实是大脑并行处理结果被整合成的单一“叙事”,只是众多平行草稿中最终胜出的版本 (Philosopher Daniel Dennett On the Illusion of Consciousness | Down East Magazine)。换言之,意识在他看来是大脑为方便决策和行为而呈现的有用幻觉 (Philosopher Daniel Dennett On the Illusion of Consciousness | Down East Magazine) (Philosopher Daniel Dennett On the Illusion of Consciousness | Down East Magazine)。Dennett 的理论对人工智能也有影响,他警告不要轻易赋予AI有人类般的心灵幻想,应关注实际功能。
Thomas Metzinger – 德国哲学家,德国美因茨大学理论哲学教授(现荣休) (Thomas Metzinger - Wikipedia)。Metzinger 提出了“自我模型”理论,在其代表作《Being No One》中主张所谓“自我”只是大脑生成的虚拟模型,世界上并不存在持续不变的自我实体。他近年关注人工意识的伦理影响,曾呼吁暂缓研发具有主观感受的人工系统:在2050年前全球范围内停止“人工现象学”(即人工意识)相关的研究与工程 (Artificial consciousness: the missing ingredient for ethical AI? - PMC)。Metzinger 警示如果造出有意识的机器且让其经历痛苦,却无相应道德规范,将引发全新的伦理危机。因此除非对人工意识的本质和后果有充分了解,他主张应谨慎对待此类研究。
Susan Schneider – 美国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哲学教授,人工智能与未来心智中心主任 (SUSAN SCHNEIDER - Susan Schneider-Philosophy/AI)。Schneider 专攻心灵哲学与人工智能交叉领域,曾担任美国国家航天局(NASA)“宇宙与意识”研究主任,是探讨人工智能心灵前沿问题的领军人物之一。她在近年著作**《Artificial You: AI and the Future of Your Mind》**中提出了“心灵设计”理念,讨论如何通过优化设计来确保高级AI拥有良性的心智 (SUSAN SCHNEIDER - Susan Schneider-Philosophy/AI)。Schneider 强调在开发强人工智能时需要考虑身份延续、意识上传等哲学问题,近期也积极参与美国国会的AI政策咨询,倡导在提升AI智能的同时确保其伦理和意识问题得到重视。 (SUSAN SCHNEIDER - Susan Schneider-Philosophy/AI)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2-23 15: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