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JTUcivil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JTUcivil

博文

全球教育的Sputnik时刻 精选

已有 2456 次阅读 2024-6-26 06:2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全球教育的Sputnik时刻

王元丰

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北京交通大学碳中和科技与战略中心主任 

为什么起这样一个名字呢?大家知道在1957年,苏联人发射了斯普特尼克(Sputnik)卫星1号,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整天在美国人头上转来转去,美国人觉得很紧张。我觉得现在全球教育也面临这样一个时刻,就是全球教育面临一个新的危机。

在教育领域,有一个乔布斯(Jobs)之问。乔布斯跟比尔·盖茨(Bill Gate)在2011年去世前有过对话,他说为什么信息技术几乎改变了所有领域,却对教育改变小的令人吃惊呢?在教育领域的教育技术,大家知道这么多年,有两个技术被认为可能会使教育产生革命性的变化,但是也没有。一个就是广播电视大学,上世纪70、80年代,那个时候人们认为:专家在广播、电视上把课讲了,可能就不需要线下上课了!事实证明,广播电视大学目前还存在,但是确实没起到革命性的作用。而另一个技术就是大规模在线教育(MOOC),MOOC在2012年之后开始兴起,尤其在疫情期间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畅销书《世界是平的》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在2012年MOOC出现时,写篇文章说“Come on the revolution”,认为MOOC来了,教育会革命。当时我还写过一篇文章反驳他,我说技术进步不会引发教育革命。但是技术在发展,像MOOC虽然没有真正的引起教育革命,但是我们在疫情期间如果没有MOOC,各类教育几乎无法维持下去。比尔·盖茨也说,这么多年来,大部分的教育技术(EdTech)并没有对教育带来特别有实质性的改变。然而比尔·盖茨最近的观点变了,因为一个新的东西出现,就是通用人工智能(AGI)。

2024年5月,非常著名的MOOC教育专家,建立了可汗学院(Khan Academy)巴基斯坦裔美籍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出版了一本书叫《勇敢的新词汇:AI怎样让教育革命(Brave New Words: How AI Will Revolutionize Education)》,明确提出AI将会革命化人类的教育。美国哥伦比亚电视台(CBS)专门为此采访可汗,比尔·盖茨专门为这本书写推荐意见。所以,现在很多人看到AGI确实要给全球教育带来革命。

教育革命这个词,像我这个年龄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读小学和中学的人很熟悉。我们在文革的时候,每天上课的第一件事就是背诵毛主席的语录:“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但是那个时候的教育革命并不是真正的教育革命,那是对教育的破坏。但是现在人工智能来了,确实要引起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教育革命。

AGI怎么引起教育的革命?为什么说其像斯普特尼克一样威胁人类教育?现在这种新技术,整天在我们头上晃来晃去,让我们对教育必须得重新思考。第一个就是:AGI它改变了知识产生的逻辑和范式。什么意思呢?大家知道现在有10万亿参数的大模型AGI,其主要依靠数据,而不是靠因果关系,来产生智能。也就是我们原来产生知识是靠逻辑,逻辑一环一环,靠实验、观察和逻辑分析得到知识。现在,AGI不靠这个,其靠数据就可以产生知识。所以,知识的产生方式和以前大不一样,传统上,我们传授知识的基础依赖于逻辑,这种基于逻辑的自然教育和科技教育方法是否仍然适用?

第二个重要特点是,AGI、ChatGPT,通过语言交流来增加智能。去年有一首流行歌曲《罗刹海市》,其中包含了一句歌词:“西边的欧钢有老板,生儿维特根斯坦”。这句歌词可能没有引起许多人的注意。许多人可能不太了解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在二十世纪的分析哲学,维特根斯坦是神一样的人物。维特根斯坦是一位语言哲学家,他曾说:“语言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 他的意思是什么?这句话意味着语言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在AGI崛起的背景下,大语言模型(如GPT)正是通过分析语言来挖掘和构建知识。大语言模型,正是通过分析语言来挖掘知识,构建新的认知框架。例如,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实际上是将语言中的大部分词视为一个“token”,处理数以十亿计,甚至十万亿量级的“token”,然后从中提取信息,从这些词汇中揭示语言背后的深层知识。因此,教育的逻辑、知识的产生方式以及知识产生的工具都发生了变化,教育应该如何适应这些变化?

第三,原来要搞教育都得向有学问的人来学习。可是AGI创造了比人更聪明的机器,或称之为“超级智能体(Matter)”。埃隆·马斯克说:“AI will be smarter than the smartest human in next three years”(AI将在接下来的三年内比最聪明的人还要聪明)。这并不是马斯克自己的一个猜想,大家看《自然》杂志,这本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科学杂志上面的文章说:AI已经“beat human in basic tasks”(在基础任务中击败人类)。所以现在AI的智商,最高的智商已经超过人类。

2017年,AlphaGo战胜了全球排名第一的围棋选手我国围棋选手柯洁之后,被中国人称为“棋圣”的聂卫平就说,我们要管AlphaGo叫“阿老师”,大家要跟计算机来学围棋。而AGI比人聪明,以后教师该怎么办?人工智能已经比你老师还聪明,老师现在对人工智能都不太清楚,我跟你来学,你对社会情况也不了解。教师的职业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第四,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AGI改变了教育范式。原来的教育是人对人的教育,现在我们有新的人对机器教育。人类把一个智商为零的机器,把它教育成比人聪明,出现了人对机器的教育。而未来我们要跟机器学习,又出现了机器对人的教育。未来还有机器对机器的教育吗?所以教育的范式,教育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改变。现在,有一个东西会出现在我们的教育领域、我们的生活和生产领域,那就是机器,一个非常聪明的机器。

最近的GPT-4o,这种OpenAI公司开发的AGI技术,它能够像人类一样理解语言。例如,如果孩子使用GPT-4o拍摄作业,它就可以提供帮助,辅导学生做作业。这种技术比人类更聪明,能够理解人类,比人类老师和家长讲得好,更有耐心、不发脾气。面对这样的技术,教育领域应该如何适应和改变?

第五,从产业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AI)和人工通用智能(AGI)的出现,将对产业进行重构,未来机器将越来越多地取代人出现在生产线上。例如,前两年,一个名为索菲亚(Sophia)的女性机器人,因其能与人类自如而智慧的谈话交流表现杰出,被沙特阿拉伯这个相对保守的国家授予公民身份。还有名为Figure01机器人,它结合了GPT技术,展现出了智能,又能灵活行动。在演示中,Figure01机器人被问及桌上两个杯子的未来,它预测这两个杯子将被放在杯架上,并用机器手臂完成了这一动作。因此,未来的机器将在生产中发挥巨大的作用,这对人类职业的影响是深远的。人工智能是否会成为某些职业的终结者?它将创造哪些新的职业,又会取代哪些现有职业?这些问题特别需要教育领域考虑,因为未来的工作将不可避免地与机器紧密相连。

目前,国际上出现了一个新的职业概念,称为"Copilot",就是人机协同的工作。微软公司已经推出了相关技术,现在我们的计算机上甚至设有"copilot"键,用以辅助用户操作,实现人与机器的协作。中国著名互联网公司百度集团创始人李彦宏提到,未来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将是"Prompt engineer",就是能够很好向AGI提问获得正确答案的工程师。这涉及到能否有效利用大模型,以及是否能够向这些模型提出恰当的问题,是成为优秀工程师的关键。

那教育怎么办?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也出台了应对AI挑战的未来教育指南,中国教育部要把人工智能深入到教育全过程。2018年,中国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旨在通过设置人工智能课程和专业,建立人工智能研究院,来推动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但仅仅这样做,是否足够呢?如果我们没有对教育的范式和关系进行深刻的变革,就简单地增加几门课程和专业,能够应对AGI的挑战吗?况且,现在人类对AGI引发的教育对社会影响的理解非常不够。北京大学的社会学教授郑也夫指出,教育对当前社会的变化没什么反应,“教育是聋子、教育是瞎子”。这样说虽然有些极端,但它反映了教育领域对科技的发展、对社会产业的发展跟不上的问题。

2017年,我指出教育要跟上新工业革命的步伐,但这句话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西安交通大学原校长王树国校长也指出,现在的教育远远落后于产业。如果大学老师每天只关注自己的研究,与产业无关,那么他们如何教学生?学生毕业后如何找到工作,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

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WEF)指出,全球教育现在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面临着教师的全球性短缺,以及教育系统整体技能不足的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况,教育应该怎么办?微软集团(Microsoft)刚刚发布的调研《教育中的AI》报告指出,现在我们面临一个悖论:我们准备人工智能教育,却还像原来传统的方式一样行事。但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战略性的思考,我们有这种战略吗?微软推荐了几点,包括整体性地使用人工智能教育,思考我们想要的未来,但具体怎么做呢?我在这里提到大模型,如果我不使用人工智能,不使用大模型,那就说明我使用工具的很不够。我使用了几种大模型,包括国内的Kimi,以及国外平台上的其他几种模型。他们给出了一些建议,比如一定要使用AGI,要注意其伦理问题,而且不仅要自己使用,还要让公众参与进来,进行战略分析。

这些就够了吗?202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布《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报告,探讨和展望面向未来乃至2050年的教育,提出构建未来教育,教育需要一个的新社会契约(A new social contract)。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识到,教育对全球面临的挑战: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这些人和自然的关系紧张关注的不够,不利于全球应对这样的危机,所以,教育要有新的社会契约。现在面对人工智能、AGI的另一个深刻挑战,教育同样需要新的社会契约!教育需要从思想理念、模式方法、教育管理全方位进行思考,进行战略性的深刻变革。如果教育就这样继续下去,以传统的模式应对AI带来的新挑战,教育很难适应未来的要求。如果到了2050年,我们还在讨论教育的未来,如果我们不进行改变,那么教育将面临很大的危险。

《联合早报》2024年6月24日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6140-1439721.html

上一篇:午夜拾零
收藏 IP: 120.208.244.*| 热度|

9 郑永军 武夷山 汪运山 曾杰 崔锦华 周健 史晓雷 黄永义 高友鹤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9 22: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