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3-IBM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iaoqiao1980 努力揭开更多原子核的秘密

博文

很难相信,核结构领域百年研究许多结论都是错误的

已有 681 次阅读 2024-6-23 21:17 |个人分类:我思故我在|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1911年,卢瑟福发现原子核,开创了原子核这个物质研究层面。发现以后,一些人就已经开始研究原子核的构成。由于那个时候,只是知道质子和电子,所以就从质子和电子的角度来理解核结构。只有到了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研究者才明白过来,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之前关于核结构的研究都是错误的。也就是说20年的时间,做这种研究的都是不对的。(做研究要考虑条件是否已经充足,很多的研究是因为过早而没有意义)

    所以我们认为1932年才出现了核结构这个研究领域。科学的发展就是这样,很多时候其实都是在做错误的研究。正确的结论是在漫长的研究中,反复的纠错中才出现的。像爱因斯坦那样,一下子就找到了真理,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当然,我们知道,就是爱因斯坦也出现了很多错误。

    所以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但是研究者还是应该时刻保持警觉,不断地质疑研究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因为错误在不知不觉之间就会出现。出现一个错误,就会产生一堆错误。最后可能导致,整个研究领域都是错误的。

    当整个研究方向都出现了错误,这真的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因为总有一天,研究者会看到错误。

     我很喜欢读斯莫林的《物理学的困惑》,以及最近霍森菲尔德的《迷失》。这两本书是质疑超弦理论的,也在质疑当前的许多基础物理学研究。这两本书,值得反复阅读,而且越读越让人心悸。因为做了四十年的研究,一个正确的新结果都没有。

     这些故事,似乎只应该发生在科学诞生之初的年代。到现在,科学已经快五百年了。每一个结论,都经过大量研究者的反复质疑和证实,很难想象会出现这样的事情。而事实是,科学研究者,大量的聪明绝顶的专家,被自己的逻辑所迷惑,甚至做出了违背科学准则的事情。

     这样的事情也出现在了核结构。当然,在核结构领域,似乎是可以找到原因的。但是一些曾经微弱的呼声,的确没有被重视。过度相信已经有的结论导致问题越来越多。最近二十年,核结构学家越来越认识到,实验和理论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但是只有少数人对此进行反思,大部分人依然后知后觉。

     本来可以更早的纠正问题。因为只要反思一个问题,质疑一个可能,错误就会被整个纠正过来。

     比如长椭球和三轴形状之间的争议,由于长椭球的观念是由诺贝尔奖得主提出来的,所以三轴的可能性被极大的抑制了。(这样的想法其实在1960年左右就出现了,而被重视却只是近几年的事情)

     比如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推广到包括扁椭球的时候,就意识到了出现了长椭球和扁椭球之间的能谱对称性,但是实验拟合的工作却只是敷衍了过去。可能有人也重新做了计算,但是也没有想到会有问题。(2000年前后)

     比如壳模型的组态混合计算,出现了系统性的偏差(Wood最近的工作),但是做研究的人却视而不见,或者看到了也不觉得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已经很古老了)

     比如,Garrett、Wood等人发现了球形核疑难,但是依然没有引起核结构研究者的足够重视。(2010年左右)

    现在看来,有各种机会,让研究者看到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但是没有足够的重视。老的观念的束缚是超出想象的。科学的进步真的是超出想象。

    因为,没有人想象,持续百年的研究,居然真的会出现问题。谁能想到,谁敢想到?

    我相信这的确和过去五十年,科学界出现的各种风气相关。我们没有认真的反思所研究问题的每个基本的概念,每个可能出错的推论。研究者都在忙着发表文章,甚至有些人故意掩藏了研究的不足,只是把好的一面展现给别人。

    研究者的办公室的地毯下,可能掩藏了各种bug。这是让人失望的。最近我提出SU3-IBM,在很偶然的机缘下,看到了以前观念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其实一直都是存在的,但是被大部分研究者都忽略了。很多研究者,都是跟着权威在做。而权威也迷失在自己的观念之中。发现的事情,让我很震惊,也让我很尴尬。开始的时候,我以为只是一个小方向的问题,但是到了现在,我才知道,是整个研究领域的问题。

     如果研究者足够谨慎,我认为在上个世纪80年代,也就是Isacker和陈金全先生提出他们的观点以后,新的研究就应该出现。因为那个时候,不管是三轴支配的想法,还是三轴转子的SU(3)映射的想法,都已经出现了。如果研究者,尊重每一个可能的想法,进行讨论,那么就会和现在很不一样。

     有一些研究领域,在我看来新工作可能都不正确,更应该反思一下了。科学研究领域,必然会出错误。但是这些错误应该是有理由的(真正的理由应该是实验的不足),而不应该来自科学研究者自己的狂妄自大,来自研究者的自以为是。

     过去的四十年,基础物理没有什么新结果,可能真的不是偶然。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701-1439418.html

上一篇:当下有哪些研究在支持核结构观念的整体转向?
下一篇:从IBM到SU3-IBM,观点是如何转变的
收藏 IP: 111.27.171.*| 热度|

7 刘进平 宁利中 杨正瓴 郑永军 高宏 孙颉 姚小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8 11: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