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记
本月15日,国际医学科学杂志《Cureus: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发表了一篇关于狂犬病疫苗的最新综述论文(见参考文献),论文的题目是《用于狂犬病预防和治疗的狂犬病疫苗(Rabies Vaccine for Prophylaxis and Treatment of Rabies: A Narrative Review)》。杂志《Cureus》是国际著名的施普林格·自然集团期刊(Springer Nature group of journals)的一部分。
现将此综述论文全文译成中文供参考。
用于狂犬病预防和治疗的狂犬病疫苗(1)
摘要(Abstract)
狂犬病是一种有数千年历史的病毒性感染,通过动物叮咬传播,对人类构成致命威胁,如果不及时治疗,其历来的致死率都是100%。1885年,法国的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引入狂犬病疫苗,这标志着抗击狂犬病的一个转折点,预防了大量病例。本文的目的是回顾狂犬病疫苗接种和治疗的历史发展、当前挑战和未来前景,并强调在寻求根除这一致命感染方面继续研究和合作的重要性。历史上疫苗的发展从灭活疫苗发展到减毒活疫苗,现代重组技术显示出希望。目前的预防措施主要涉及疫苗接种,但挑战仍然存在,例如不同类型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不同。暴露前预防接种三剂系列疫苗至关重要,特别是在高危情况下。暴露后预防结合使用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和狂犬病灭活病毒疫苗。对下一代疫苗的探索尝试了转基因和基于病毒载体的方法;新兴的治疗方法包括基因疗法、病毒样颗粒和单克隆抗体,为改善结果提供了希望。暴露后预防的经济障碍、有限的教育和认知对狂犬病控制构成挑战。具有成本效益的解决办法和全面的提高认知的运动对于成功根除狂犬病至关重要。如果不采取预防措施,狂犬病是人类已知的最致命的传染病之一,更多的研究和合作努力对于正在进行的根除狂犬病的进程仍然至关重要。
分类: 传染病
关键词: 新一代疫苗,暴露后预防,同一健康,疫苗接种,狂犬病
概述和背景 (Introduction And Background )
数千年以来就知道,狂犬病是一种致命的病毒感染,通常通过动物咬伤或唾液通过粘膜或破损的皮肤进入而传播。狂犬病是由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的病毒引起,此类病毒是子弹状,含有单链、负义RNA。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都可能携带这种病毒。病毒包膜和核糖核衣壳核心有助于决定病毒毒力并引发神经系统感染,导致严重的症状,如恐水症和怕风症。恐水症被定义为害怕水,但对于经历这种狂犬病症状的患者来说,它描述的是吞咽液体时害怕疼痛。这种疼痛是由狂暴型狂犬病感染导致的咽部痉挛引起的,狂暴型狂犬病是80%的人类狂犬病感染的特征。其余20%的病例是麻痹型的。其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和疲劳,并发展为以谵妄为特征的脑脊髓炎。狂犬病的病程分为五个阶段:潜伏期,可持续数天至一年;前驱症状;急性神经系统疾病;昏迷;和死亡,所有这些都被认为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CNS)的大量炎症反应。从历史上看,狂犬病感染是100%致命的,导致那些认为自己感染了这种疾病的人的自杀率上升。1885年路易斯·巴斯德发明了狂犬病疫苗,预防了无数病例,特别是在发达国家[1]。
疫苗接种仍然是预防在暴露者中引起这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疾病感染的基础。除接种疫苗外,暴露后预防措施还包括伤口清洗和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注射。目前有几种类型的狂犬病疫苗可供使用。已研制的众多狂犬病疫苗的问题是候选疫苗的不同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因此,狂犬病疫苗研究的持续努力集中在改进这些因素上。减毒活疫苗的局限性包括可能在动物中诱发狂犬病,这是由于宿主的突变而引起抗病毒感染能力的改变[2]。灭活疫苗的缺点是免疫原性较低,成本较高,并且在暴露于狂犬病毒前和后都需要多次接种,这导致了佐剂疫苗的发展[3]。研究工作现在面向下一代疫苗,如转基因疫苗和基于病毒载体的疫苗,这些疫苗也有局限性,包括安全性和适当的分发[2]。
人类疫苗接种之外的预防措施包括动物疫苗接种和提升公众知晓程度[1]。2018年,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在内的国际组织制定了《全球战略计划(Global Strategic Plan)》,目标是到2030年根除经狗传播的狂犬病导致的人类死亡,这凸显了动物疫苗接种的重要性[2]。狂犬病预防教育的目标群体包括高风险人群,如农民和生活在狂犬病流行地区的人。此外,高风险职业,如兽医、动物园管理员和森林工人,可以接受暴露前预防[4]。本文就狂犬病疫苗防治的历史发展、意义及面临的挑战作一综述。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Kaye A D, Perilloux D M, Field E, et al. (June 15, 2024) Rabies Vaccine for Prophylaxis and Treatment of Rabies: A Narrative Review. Cureus 16(6): e62429. DOI 10.7759/cureus.62429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02: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