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明物理学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kylark1981 用科学的思维理解每天发生的事情

博文

谈科学论文中的糊弄 精选

已有 3894 次阅读 2024-6-18 11:44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谈科学论文中的糊弄

龚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读论文或者度书的时候,总会有这样的感觉,某些关键的公式缺失,关键的细节缺失,或者对关键的问题讨论一笔带过、语焉不详或者模棱两可。所以读这样的文章,总有意犹未尽之感,也有数学证明中“显而易见”却见不到的无奈。因此,这样的文章,不能深究,一深究,就会出来很多细节问题。有些人觉得这是作者的写作风格使然,但我觉得应该是作者对问题思考不全面,没有把握住关键点,或者认识不够,才导致了这样的问题。

比如,我最近读一篇粒子的扩散问题。作者发现,在短时间和长时间,波包宽度随着时间成正比关系;但是在中间区域,出现了一些复杂的动力学过程。作者通篇没有对这些结果做解释,即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这些结果,更没有解释这些结果的意义和独特性。所以,这样的论文读下来,就有这样的感觉,一方面他们的结果看起来很漂亮,结论也很可靠,但却不知道背后的原因。这个问题很复杂,要把背后的原因解释明白,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估计这是作者不得已而为之的。

huytou.png

在论文写作中,有些作者善于利用这个模糊化处理,通过一些文字巧妙地避开这些关键问题,或者一些解释不清楚的问题。这样的方法很多,姑且列举一二。比如,可以引用很多文献,证明类似的现象在其它地方也报道过,从而证明这些结果是合理的,或者把问题踢给其它人。至于读者能不能从这些文献中找到想要的答案,就看读者的造化和悟性了。再比如,可以对这些结果做一些无关痛痒的讨论,避开最关键的问题,而把问题引入一些细枝末节上。举例来说,可以讨论一条曲线是如何变化的,什么时候最大,什么时候最小,或者讨论这些结果有可能和什么有关。既然是可能嘛,就没有必要一定是真的了。这样的论文,比比皆是,我相信很多人都见过,也吃过亏。审稿人也不能发现所有问题,而读者也不会期待作者把所有问题都交代明白。像杨振宁先生讲Dirac的论文,“秋水文章不染尘”,要做到这个要求,太难了。

所以论文写作的难点,就是要违背上面的“技巧”,尽量去除这些模糊地带,把问题讲明白,把细节都照顾到。做科学研究的人都明白,最难的就是用简单的语言把问题讲明白,学术报告如此,写论文亦如此。这是要下真功夫的。因此,这篇文章可以当作写作的经验总结,也可以当作我们的警示。我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总是听人讲论文写作的技巧,包括邀请一些杂志的编辑来传授“经验”。可是论文的写作,真的有所谓的捷径吗?没有吧。要写好的论文,就要下真功夫,努力提高自己的认识和品位,而没有其它的捷径。我们可能做的事情包括读经典文献以及向真的大师学习等。我们有一个普遍的认识,即越是经典的文献,越没有所谓的写作技巧,越朴实、清晰而深刻。

补充:有老师问我,哪些人的工作朴实、清晰而深刻。杨振宁先生的工作,毫无疑问属于这个类型。杨先生在西南联大的时候,仔细读过很多诺奖获得者的工作,所以他的论文,往往单刀直入,切中要害。他后来做报告,评论各个伟大物理学家的品位(Taste),是有真知灼见的。此外,物理学家Anderson, Berry等人的工作,简单而深刻,没有或者少有那些遮遮掩掩、模棱两可的地方。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09494-1438668.html

上一篇:强基的困境
下一篇:两种描述图片内容的方法
收藏 IP: 223.240.132.*| 热度|

20 王从彦 刘全慧 檀成龙 郑永军 崔锦华 王涛 周健 宁利中 史晓雷 王安良 黄永义 冯兆东 钟定胜 姚小鸥 晏成和 武夷山 曹俊兴 杨正瓴 guest96501026 guest2365360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7 00: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