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izhizha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uizhizhao

博文

已有 1406 次阅读 2024-6-12 20:43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昨天刷到台湾电影《谁是受害者》。剧中法医与其女儿的故事让人深思。法医因为患有沟通困难的疾病,认为自己不知道什么是爱,因为感觉自己的坏脾气给妻子女儿带来伤害就离婚,且长达10年的时间没有联系。发现女儿有问题时前妻已去世,女儿为了让父亲内疚而自杀(未遂)。这个父亲不爱女儿吗?好像并不是,他记得女儿成长的关键时间,为了帮女儿脱罪,不惜隐匿罪案中的证据。但是他爱女儿吗?离婚后他就跟女儿没有联系,10年期间不闻不问,自以为妻子女儿离开他更好,却不想妻子心情抑郁罹患肿瘤,女儿为了给母亲筹集治疗费,早早辍学,打三份工,日子苦不堪言,并因此对父亲充满怨恨。在不忍母亲受苦帮母亲拔掉氧气管后就准备自杀以惩罚父亲。父亲那句:我不知道什么是爱,让人动容却沉思。

有多少人懂得爱?或者说究竟什么是爱?刷完这个剧,让人深思。

我一直以为我是不懂爱的。记得有一首歌中唱到“爱是责任,爱是无私的奉献”。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看,世间的爱少的可怜。只有心存信仰,为了民族利益舍生忘死,鞠躬尽瘁的人们可以称得上“爱国家”。我们常常说“母爱是无私的”。但事实其实并非如此,超过80%的母亲对子女的爱都是要求回报的,所谓养儿防老,对子女入微的照顾仿佛银行里的定期存款,到时候是需要子女拿出来的,“羊有跪乳之恩,鸟有反哺之义”就是这个文化宣传的代表,所谓“养了白眼狼”是通俗的投资失败的说法。在这期间,为了保证自己的投资将来是盈利,父母常常按照自己的认知规划子女的人生,而不顾子女的兴趣爱好,聪明点的父母知道按照孩子的优势帮助其取舍,愚蠢的则只是要求子女服从。小到穿衣、吃饭、交友、娱乐、的琐事,大到就业、结婚、养育子女,很多母亲执着的掌控子女生活的各个方面,酿成大祸者不在少数。有的人导致未成年子女自杀、自残,成年子女家破人亡等等,一句“我都是为了你好”,似乎就将所有的过错都抹掉了。这是对子女的“爱”?还是对自己所属物品的“爱”?或者后者的成分居多。

所谓的爱情,大约99%都是希望回报的。“你侬我侬”强调了付出的对应,即相向而行。如果说父母之爱是定期存款,那么爱情最多是短期存款,更多是现付现结,一方存入而不结可能不一定有利息还有保管费。导致一段感情里若付出失衡,这段感情大约离结束就不远了。当然,很多时候“你之蜜糖,我之砒霜”,自以为是对别人的好,别人无意反而造成困扰甚或伤害。很多男人会认为“我为了你,辛苦劳作,早出晚归。。。”,其实没有妻子,他就不需要早出晚归的劳作了吗?工作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并不仅仅是生活的保障。女性常常觉得打理好家里,照顾好子女公婆就是对丈夫的爱,常常忽视这些是男性的责任,替代男性履行自己的责任可能导致男性忘记自己还有这个责任,严重时会让男性产生自身于家庭的隔绝感。这些是爱吗?从男女各自的抱怨中,可以看出要求回报的心。爱情中的付出从来都不是无私的。无论男女,在要求独占性的时候其实更像是将对方作为自己的财物。新闻上常常看到有的男性,为了达到长期控制女性的目的,给其洗脑,让其承认自己是其附属品,就是这种关系的极端的表达方式。

手足之爱存在吗?在个别家庭是存在的。比如个别老大承担了父母该承担的责任养育弟、妹,这种情况下确实是无私的。但更多正常的情况下,手足需要竞争父母爱的资源,是竞争关系,自然少爱了。自媒体上天天上演的兄弟姊妹争遗产,父母不公,子女不和睦的桥段就是写照。

如此细究,似乎世间的爱少的可怜。然而我们绝大部分人都感受到父母之爱、爱情,甚至手足之爱。我们感受到的,让我们心里温暖的爱究竟是什么呢?其实,很多时候爱只是一种感觉。虽然爱的表达的实质是情感投资,然而这种形式仍然使我们温暖、感动,并使我们贪恋这其中的温暖而不自拔。其实所谓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爱这场需要双向奔赴的情感,也一样。想要爱,先去爱!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87563-1437956.html

上一篇:表妹
收藏 IP: 120.230.141.*| 热度|

4 陆仲绩 孙颉 梁劲康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0 20: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