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飞跃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王飞跃

博文

[转载]平行人类的平行经济——王飞跃教授做客杰出科学家系列讲座

已有 331 次阅读 2024-6-17 09:31 |个人分类:博客资讯|系统分类:博客资讯|文章来源:转载

平行人类的平行经济——王飞跃教授做客杰出科学家系列讲座

    

    1.png

      

    近日, 国科大经管学院“杰出科学家系列讲座”在中关村校区举办,邀请到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飞跃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主题为“平行人类的平行经济:从Foundation Economics 到 Sustainability”的精彩演讲。

 

2.png

 

    王飞跃教授采用多个维度,阐述了从古至今包含智能制造,智能合约,平行思维的基础逻辑及发展历程,对未来社会先进技术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构想,并与同学们进行沟通探讨。此次讲座许健教授主持。

    

    首先,王飞跃教授直接针对当前的热门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他从ChatGPT语言大模型与Sora人工智能文生视频大模型的角度引入了道家思想,提出这两者在底层本质运行的思想实质上就是道家的“道生一,一生万物”的理念。这一观点不仅带领同学们开启了全新的视角,也引发了同学们对智能技术的深入思考。王飞跃教授提醒同学们,智能技术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历史必然。世界的潮流滚滚向前,只有顺应这股潮流才能昌盛,反其道而行则会被淹没。因此,面对当前新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发展,我们不能持有悲观和消极的态度。相反,我们需要全面理解和拥抱新技术,积极参与其中,推动其发展,以此来适应并引领未来的潮流。

   

 3.png

   

    紧接着,王飞跃教授以“磨洋工”这一现象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深层原因。他以此为例,讲述了工人们的心态:“在整个文明世界里,20个工人里有19个都坚信,放慢速度对自己更有利。他们相信,付出尽量少的劳动换回所得薪酬才是最划算的。”这就是为何科学的管理方法论、如使用“秒表”等工具来计算和衡量工作效率与产出,被引入到了管理实践中。然后,话题一转,他开始探讨:“从当今世界发展来看,我们如何衡量知识任务的工作量?知识工作的‘泰勒秒表’存在吗?”这个问题的提出,引出了王飞跃教授对于未来管理方式的思考。他提出了平行管理理论的基本框架,即由机器人、数字人、生物人三者为主要构成方式,通过实体组织与虚体组织二者进行平行驱动,平行管理,平行执行。随即,王飞跃教授向同学们展示了平行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各种案例,如智慧无人采矿与运输车在矿山工作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这些例子让同学们看到了平行技术在生活中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以及未来管理方式的可能变化,从而得到了许多感悟与启发。

     在讲座的后半部分,王飞跃教授聚焦于工业4.0与工业5.0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他深入阐述了工业4.0代表着历史的解读,即工业自动化的阶段,而工业5.0则代表着时代的解读,即知识自动化的阶段。他强调,这两个阶段的核心都是ICT和CPS的结合,其中ICT代表Intelligence and Connectivity Technology(智能互联技术),CPS则代表Cyber Physical Social System(社会物理信息系统)。

   

    王飞跃教授不仅对这两个阶段进行了深度剖析,还对未来的生产运作方式进行了设想。他提出了一个“三个世界,三种模式”的设想,即将未来的时间划分为“上午”“下午”和“晚间”三个阶段。在这个设想中,“上午”代表自主模式,如智能设备自主运行,这个阶段将占据20个小时;“下午”代表平行模式,如数字人与智能设备进行交互,这个阶段将占据3个小时;“晚间”则代表专家或应急模式,如生物人进行干预,参与交互操作,这个阶段将占据1个小时。这三个阶段共同构成了未来世界运行的完整方式。这种深入而前瞻性的观察,拓宽了同学们对未来人类生产运作方式的思维与想象。

 

    讲座接近尾声时,王飞跃教授以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情况告诫同学们: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切勿故步自封,墨守成规,应更积极地去面对未来技术的发展进步,不要过分担心与忧虑新技术对生活可能造成负面影响,辩证的看待新事物。这段发人深省的寄语使在场的每位同学受益良多。

 

    讲座结束,同学们与王飞跃教授积极交流探讨。大家纷纷表示,王飞跃教授的讲座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内容充实,大家收获颇丰。

 

2.pn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374-1437625.html

上一篇:[转载]【喜报】JAS最新CiteScore达23.5,首次突破20
下一篇:[转载]【征文】《智能科学与技术学报》专题征文:具身智能与特种机器人
收藏 IP: 221.216.14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6 15: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