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轮车上的博导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jx45 狂犬病、流感、结核病和人类遗传学科普园地。 提供根治 “狂犬病恐惧症” 的灵丹妙药。 奉献在中国彻底消除狂犬病的锦囊妙计。

博文

拉美最大国家巴西已成功消除犬介导的狂犬病(3)

已有 621 次阅读 2024-6-8 16:31 |个人分类:狂犬病防治|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拉美最大国家巴西已成功消除犬介导的狂犬病,

巴西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巴西人口约为2.13亿,是拉丁美洲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全球人口第七大国。巴西面积约为851万平方公里,略小于我国,是世界上面积第五大的国家。巴西2023年人均GDP回升至1.41万美元,略高于我国,全球经济总量排名第9。

巴西在狂犬病控制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巴西的狂犬病专家Correia于今年2月在专业杂志《Biomed J Sci & Tech Res(生物医学科技研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狂犬病的综述论文(见参考文献),较详细介绍了巴西在狂犬病防治方面的经验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以下分几次译介此综述论文供参考。

巴西狂犬病的简明综述(3)

(Rabies a mini review)

2.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狂犬病是一种在若干国家地方性流行的人畜共患病。其流行病学形式遵循教学分类didactic division,其中最广为人所知的是城市狂犬病农村狂犬病城市狂犬病主要在狗与狗之间传播。该病毒主要存在于犬群中,犬类是病毒向人类传播的重要媒介;然而,其他城市家畜也可能被感染[21]。在巴西,农村狂犬病主要是由吸血蝙蝠(Desmodus rotundus)在农村传播的,此类蝙蝠在农村环境中扮演着天然储存宿主的角色。其他蝙蝠物种,如犬吻蝠Tadarida brasiliensis鼠耳蝠Myotis sp毛尾蝠Lasiurus sp美洲果蝠Artibeus sp和灵长类动物,如杰氏针耳猴Callithrix jacchus食蟹狐Cerdocyon thous也作为病毒野生动物储存宿主吸血蝙蝠尤其能够将病毒传播给不同种类的家畜,如牛、马、山羊和猪[5,6,22]。狂犬病毒在蝙蝠中的传播通常是通过唾液从一只受感染动物传播到另一只受感染动物,在人类中也有经胎盘和经乳腺传播的报道[23,24](但存在争议)不同种类的蝙蝠,无论是否吸血,都对该病毒易感,有传播和出现症状的可能,并常常导致死亡[25]。

 在巴西和其他拉丁美洲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狗和猫中开展了抗狂犬病疫苗接种运动,导致狂犬病感染病例和人类死亡人数急剧下降[26]。1999年,报告了1,200只狂犬病毒阳性犬,2012年这一数字降至11例[27]。2010年至2023年,巴西记录了47例人类狂犬病病例,2014年没有记录任何病例。在其中的38个病例中,蝙蝠被描述为主要传播动物[28]。到目前为止,巴西已报告了发生在2023年的两例人类狂犬病病例。第一例病例发生在Mantena/Minas Gerais州,由一头感染蝙蝠变种(吸血蝠Desmodus rotundus 遗传系)的牛传播,第二例病例报告发生在Cariús/Ceará 一名34岁男子被一种非人灵长类动物杰氏针耳猴Callithrix jacchus袭击。根据卫生部的数据,2022年人类狂犬病死亡率为0.00246/10万居民。巴西每年记录约65万例抗狂犬病咨询[29]。在拉丁美洲,泛美卫生组织(OPAS)1983年创建了区域狂犬病消除规划,由泛美口蹄疫和兽医公共卫生中心(PANAFTOSA/SPV)协调,并由美洲狂犬病消除规划主任(REDIPRA)确认[26]。通过这一行动,整个美洲经犬传播的人类狂犬病的发病率已减少了98%,从1983年报告的300例减少到2023年的3例[30]。在世界范围内,估计每年有6万人死于这种病毒,大多数病例发生在非洲和亚洲[1,31]。

参考文献:

 João Gabriel Zerba Correia, et al., Rabies a mini review. Biomed J Sci & Tech Res 54(5)-2024. https://biomedres.us/pdfs/BJSTR.MS.ID.008628.pdf 

相关博文:

拉美最大国家巴西已成功消除犬介导的狂犬病(1) 2024-06-04

拉美最大国家巴西已成功消除犬介导的狂犬病(2) 2024-06-06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7754-1437369.html

上一篇:拉美最大国家巴西已成功消除犬介导的狂犬病(2)
下一篇:拉美最大国家巴西已成功消除犬介导的狂犬病(4)
收藏 IP: 76.33.21.*| 热度|

2 宁利中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0 19: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