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开后百花杀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yuexue623

博文

园日涉以成趣——泰州乔园/日涉园

已有 936 次阅读 2024-6-3 08:46 |个人分类:六月雪风景|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中国古典园林,特别是江南私家园林,是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其造景之神在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造景之妙在于“巧于因借,精在体宜”,造景之巧在于“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造景之美在于“近水远山皆有情”,并巧妙地对比、衬托、对景、借景、框景以及尺度变换、层次配合和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等艺术技巧和造园手法,特别是将山(石)、水、园林建筑、园林植物等园林造景构成要素完美的有机融汇,形成了一幅美轮美奂且颇具诗情画意、意趣盎然的园林美景,凸显了小中见大、曲径通幽的造景特色,从而实现了“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更关键的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与建造完美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儒道传统思想生态观,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古典哲学理念,特别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审美观。所以,中国古典园林完美的实现了“万物与人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的范式,并自然展现了“忘其美之所在,复又与美同在”的意境。

乔园又名日涉园,位于江苏省泰州市老城区。园林构思巧妙、历史悠久,素有“淮左第一园”之美誉。镇园之宝为“美女照镜”太湖石和“福”字砖刻。

乔园历史可上溯至明万历年间的日涉园,是苏北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园林之一,后世四百年来数易其主,几度兴废,各时期园名也不相同。按当地记载:“三峰草堂,为日涉园旧址,陈兰台退居之所也。园归高麓庵太守凤翥,以其中有石笋三,乃易名曰三峰园。迨吴观察莲芬赁居其间,始额其室曰“三峰草堂”,……吴去后,乔中丞居之,旋亦凌替。”园林频繁易主之间,园中景物也多有变化,今存部分已非全貌。

“乔园”前身最初为明代陈鸢旧居。神宗万历年间(1573-1620),其孙太仆寺卿陈应芳倚宅建园,取晋陶渊明《归去来辞》中“园日涉以成趣”句意,命名为“日涉园”。这即是该园的最初一段历史。

日涉园的最初两次转手在陈应芳去世六十多年后,先是于清圣祖康熙初年转手归于田氏,旋即又在清世宗雍正年间(17231735)转为高凤翥所有。日涉园也在高凤翥手下经营得最久,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高氏的家业财力与文人造诣使得日涉园经过其苦心经营后,文化品位和造园艺术已然可属上乘。而在仁宗嘉庆年间,高凤翥又多方寻购,终得石笋三支,皆拔地盈丈,增立在园内。这时,园林达到最盛期,而高凤翥也不再满足于沿用前代“日涉园”的园名,因其新置的三石笋而将园名改为“三峰园”。此时三峰园,占有大片住宅,园林盛极一时,有皆绿山房、数鱼亭、囊云洞、山响草堂、绠汲堂、松吹阁、因巢亭、二分竹屋、午韵轩、来青阁、莱庆堂、香蕉雨轩、文桂舫和石林别径等十四景。这一繁盛时期的景物一直延续到清道光年间,其间一山、一石、一树、一景皆为道光五年(1825年)周庠所绘“三峰园四面景图”及其题记等图文资料详尽记录了下来。

嘉庆道光年间的三峰园的园林部分主要分东西两部分,中间有院墙相隔,通过可以“览全园之胜”的来青阁来连接两大组团。其中西部庭园与住宅部分相连,如同别院,起到过渡作用,东部庭园才是其主体及精华所在,而东部庭园又以山响草堂为布局中心,周庠所绘“三峰园四面景图”即是以三响草堂为其主要视点绘其四面景色。三响草堂其前凿池叠山并正对“三峰”构成主景。后部隔一小园,绠汲堂居高正对三响草堂,方正严整之余又别具曲笔,令人兴起“庭院深深深几许”之感慨。陈从周先生对此庭园评价为“厅事居北,水池横中,假山对峙,洞曲藏岩,石梁卧波等,用极简单的数物组合成之,不落常套,光景自新。”

同时,园林一大特色为景点注重花木的配置,各建筑物的命名也往往于此有关,二分竹屋、皆绿山房、松吹阁、因巢亭、蕉雨轩、文桂舫等皆如此。其中核心景区以乔木为主,假山之上古柏重点突出;松吹阁、因巢亭等高阁旁多辅以高松,梅林;山坳后隐藏竹、屋,庭前后栽腊梅丛桂,轩周围以牡丹、芭蕉,从时间配置上也可适应四季景色的变化。陈从周先生评其:“在意境上还是以幽雅清淡着眼,如芭蕉分绿,疏筠横窗,天竹腊梅,苍松古柏,交枝成图,相掩生趣,皆古画中的粉本,为当时士大夫所乐于欣赏的。”

咸丰九年,吴文锡以三千六百缗买得三峰园,接着又用三个多月时间,耗资一千五百缗对园林进行了修缮。工程结束后,吴以“荒园藏身有所”,将三峰园更名“蛰园”,他认为修复的蛰园“其地甚小而外之山环水抱无美不备”,从此自己可以象动物冬眠一样,长期躲藏在一个地方,不出头露面。吴文锡将买园造园的过程记于《蛰园记》,并绘有《三峰七老图》。

吴文锡的蛰园相比全盛时的三峰园已有所缩减,原西部庭园的景点多已不提,或是更为“植竹”、“艺蔬”之所在,单精华所在的东部庭园却基本承袭了三峰园时的模样,只对各个建筑物的命名做了较大的调整。其中主体的“山响草堂”改为“三峰草堂”,可以看作是尚友古人,对原园的尊敬和纪念;其他将高耸的“来青阁”改叫“一览忘尘”,退居高台之后的“绠汲堂”改称“退一步想”,山颠梅丛中“数鱼亭”改为“疏影亭”均是将原来直白形象的文字改造得更为雅致和隐喻。从中可见吴文锡相较其前后园主更深的文学修养与恬退隐逸的心态。然而吴文锡长期蛰居于蛰园的想法也未能实现,这些建筑物的命名也只存在了极短暂的时间。只有几年功夫,园林就从吴文锡处转到了两淮盐运使乔松年手上。

此事起于咸、同之际,太平军一度占领扬州,清朝的两淮盐政机构被迫从扬州迁来泰州,大批盐官和盐商同时涌向泰州城,使得泰州城变得异常繁荣,一时冠盖之盛,商贾之多酷似扬州。诗人朱宝善就此在《海陵竹枝词》中称“眼底烟花太寥落,淮南赖有小扬州”。两淮盐运使乔松年(两淮盐政机构最高官员)从扬州来到泰州后,便迅速开始购置地产及兴造建筑。先是于清同治元年,将原来城西泰州画家顾坚的住所,购买作为盐务公所所在地,并在其间兴建了“小香崖”花园,在太平军占据扬州城,时局动荡日子里,与众盐官聚集泰州的小香崖花园中,继续从事他们的盐政事务。按《安乐康平室随笔》记载,“泰州西门内有小香崖者,中供先贤管子塑像,为淮鹾官、商宴集之所,拓地约十余亩,亭馆池柑,位置井然”。“小香崖”建成后,乔松年在此地日了公事,夜接词人,而吴文锡也正是此时为乔松年结交的文士名流之一,同治二年“小香崖”建成之时,乔松年便是请吴文锡为斯园题额并跋。

而两淮盐务转运使署在泰州稳定下来之后,乔松年为自己另谋居住与休闲的宅园,便将新结识的吴文锡所居“蛰园”买下,改名“乔园”。“乔园”的景物与“蛰园”并无二致,但正值仕途上升阶段的乔松年自然不喜蛰园景点的名称,又将名称悉数改回原“三峰园”时的称呼。然此时的“乔园”毕竟不比前“三峰园”的盛况,但山石,树木却均是前代之物,看起来更为古拙,故而乔松年对自己的“乔园”评价为:“小园虽陋,而嘉树可誉,青土苍官,胜于绮阁雕萝多矣。”

乔松年后又历任布政使、巡抚,为园林历代园主中官位最高,权势最盛者,这一时期的乔园也因而名声最广,名流之间唱和最多,同期晚清学者梅增亮的“三峰草堂歌”就是对乔园景物吟咏的遗篇,乔园也成为该园林最终定格的称谓而名闻天下。

注:本文文字介绍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和(或)出版商,仅用于学术传播等非商业行为。特在此致谢!

图By王从彦@泰州

泰州乔园 (1).jpg

泰州乔园 (2).jpg

泰州乔园 (3).jpg

泰州乔园 (4).jpg

泰州乔园 (5).jpg

泰州乔园 (7).jpg

泰州乔园 (8).jpg

泰州乔园 (11).jpg

泰州乔园 (12).jpg

泰州乔园 (13).jpg

泰州乔园 (14).jpg

泰州乔园 (15).jpg

泰州乔园 (19).jpg

泰州乔园 (20).jpg

泰州乔园 (21).jpg

泰州乔园 (22).jpg

泰州乔园 (23).jpg

泰州乔园 (24).jpg

泰州乔园 (25).jpg

泰州乔园 (26).jpg

泰州乔园 (30).jpg

泰州乔园 (31).jpg

泰州乔园 (32).jpg

泰州乔园 (33).jpg

泰州乔园 (34).jpg

泰州乔园 (35).jpg

泰州乔园 (36).jpg

泰州乔园 (37).jpg

泰州乔园 (44).jpg

泰州乔园 (48).jpg

泰州乔园 (50).jpg

泰州乔园 (55).jpg

泰州乔园 (51).jpg

泰州乔园 (52).jpg

泰州乔园 (53).jpg

泰州乔园 (54).jpg

泰州乔园 (57).jpg

泰州乔园 (56).jpg

泰州乔园 (58).jpg

泰州乔园 (59).jpg

泰州乔园 (60).jpg

泰州乔园 (61).jpg

泰州乔园 (62).jpg

泰州乔园 (63).jpg

泰州乔园 (64).jpg

泰州乔园 (65).jpg

泰州乔园 (66).jpg

泰州乔园 (67).jpg

泰州乔园 (68).jpg

泰州乔园 (69).jpg

泰州乔园 (70).jpg

泰州乔园 (71).jpg

泰州乔园 (72).jpg

泰州乔园 (78).jpg

泰州乔园 (79).jpg

泰州乔园 (80).jpg

泰州乔园 (83).jpg

泰州乔园 (91).jpg

泰州乔园 (86).jpg

泰州乔园 (88).jpg

泰州乔园 (92).jpg

泰州乔园 (94).jpg

泰州乔园 (96).jpg

泰州乔园 (100).jpg

泰州乔园 (101).jpg

泰州乔园 (102).jpg

泰州乔园 (110).jpg

泰州乔园 (111).jpg

泰州乔园 (112).jpg

泰州乔园 (108).jpg

泰州乔园 (115).jpg

泰州乔园 (114).jpg

泰州乔园 (113).jpg

泰州乔园 (116).jpg

泰州乔园 (117).jpg

泰州乔园 (118).jpg

泰州乔园 (119).jpg

泰州乔园 (120).jpg

泰州乔园 (121).jpg

泰州乔园 (122).jpg

泰州乔园 (123).jpg

泰州乔园 (124).jpg

泰州乔园 (125).jpg

泰州乔园 (126).jpg

泰州乔园 (127).jpg

l  泰州乔园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210214.html

l  泰州怡园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34882.html

l  泰州孔尚任故居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31438.html

l  泰州桃园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31059.html

l  泰州望海楼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32962.html

l  泰州南山律寺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33730.html

l  泰州南山律寺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207736.html

l  泰州稻河古街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31826.html

l  泰州城隍庙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30548.html

l  泰州百水园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204657.html

l  泰州凤城河碑苑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32519.html

l  泰州凤城河碑苑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205473.html

l  泰州老街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30835.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65899-1436639.html

上一篇:春生绿羽聚为丛 火炬擎天烈焰红——入侵植物火炬树幼苗
下一篇:林中无人鸟自飞 泉声恋翠微——滁州琅琊山闻闻戒师塔
收藏 IP: 183.213.214.*| 热度|

16 孙南屏 何青 高宏 尤明庆 刘进平 杨正瓴 朱晓刚 宁利中 郑永军 崔锦华 孙颉 钟炳 杨卫东 郭战胜 蒋力 马鸣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4 03: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