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oguanzh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aoguanzhong

博文

传记文学的历史及分类

已有 866 次阅读 2024-6-3 04:56 |个人分类:百科杂谈|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作者 高关中(德国汉堡)2024/5/17

以下是2024年5月25日在德国海德堡举行的欧华作协年会上关于传记文学的发言概要。

传记文学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司马迁作《史记》,开创了以人物描写为中心的“纪传体”历史书。皇帝传为纪,诸侯为世家,各阶层代表人物为传,补充以表(年表)和书(制度沿革)。该书包括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52万字。

“本纪”是按时间顺序记载各代帝王政迹、言行的大事记,从“五帝本纪”、“夏本纪”开始,到“孝武本纪”(汉武帝)为止,这是全书的总纲。

“表”是利用表格的形式记叙错综复杂的人物、史事,如“六国年表”,“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等。其中“十二诸侯年表”给出了自西周共和元(前841)到春秋时期的不间断的准确年表。而其他国家,包括埃及、希腊等文明古国,最早大约从公元前800年起,才有准确的年代记录。

“书”是某一方面的专题史,如“天官书”、“河渠书”、“平准书”(经济)等。

“世家”则记载王侯封国的历史,如“晋世家”、“越王勾践世家”、“留侯世家”等。

“传”主要是各类人物的传记,如“商君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游侠列传”等,还有一些记载边疆地区情况的,如“匈奴列传”、“大宛列传”等。五种体例,各有分工,互相配合,构成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例通史,这是司马迁的伟大创造。《史记》中的纪传﹐几乎都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

此后的《汉书》直到《明史》,都因袭仿效《史记》的体例,总称“二十四史”,近4000万字,再加上《新元史》、《清史稿》,构成介绍中国全部古代历史的“二十六史”,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试问还有哪个国家能拿出一套两千多年不间断,按同一体例编成的完整史书?而且《史记》还具有“秉笔直书”的特点,“不虚美,不隐恶”,反映历史真实面目,敢于揭露现实,为史家树立了典范。《史记》在文学上的成就也是很高的。鲁迅盛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给与极高的评价。也正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详细记载了汉武帝开拓河西,张骞通西域的历史,为后人留下丝绸之路初创时最珍贵的史料。

《史记》成为以后历代正史的标准文体。二十六史基本上沿用这一体例,这些传记可以称为史传。

此外还有杂传作品,往往能道正史所不能道,或不屑道。分类成集的有《烈女传》(刘向)﹑《圣贤高士传》(嵇康)﹑《高僧传》(慧皎)等。更多的作品则编入各家的文集中。如《陶渊明集》中的《五柳先生传》。

西洋古代的传记以公元1世纪普卢塔克(Plutarch,约46-119后)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或名《希腊罗马英豪传》)为集大成者,包括50位政治家、军事家等伟人,其中46人是成对地进行比较,如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比较罗马的凯撒,希腊雄辩家狄摩西尼(Demosthenes,又译德摩斯梯尼,前384-前322)比较罗马演说家西塞罗。普卢塔克是希腊人,生活在公元1世纪的罗马帝国时期,比司马迁晚200年。他写这本书,是想强调一个历史事实,即希腊和罗马都曾有过辉煌的历史,都产生过同样杰出的人物,都是了不起的民族。所以这本传记集也可以看作是一部架构松散的古代史。人们有关希腊和罗马的历史知识很多来自这部作品。普卢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也具有文学价值,对后世西方的传记文学影响很大,恰似《史记》对中国传记文学的影响。

到了近现代﹐正式的史书和个人的传记逐渐分家。比较著名的传记作品,如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朱东润(1896-1988)的《张居正大传》(1943)﹐《胡适四十自述》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现当代的传记作品更多。乃至出现了台湾的《传记文学》杂志,而大陆的《人物》﹑《名人传记》等刊物成了刊登传记文学作品的重镇。

尽管近年来传记文学相当繁荣,但与小说、散文、诗歌相比,还是一种边缘性文体。

关于传记文学的分类,根据标准的不同,有多种分法。

从传主来看,有历史人物,有在世人物等等。

从篇幅来说,可以是一篇文章,也可以是一本书,即短篇传记和长篇传记;可以记叙人物的一生、也可以记生平的片段。

短篇传记可以按时代、领域、地域等结为合集,如20世纪代表性人物,陕西名人传、世界名将传。

从作者来看,可以有他人所作之传记。自己所作之自传,以及关于自己或他人的回忆录。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032375-1436621.html

上一篇:黄热病克星,CT机原创
下一篇:巍巍埃及金字塔
收藏 IP: 95.112.16.*| 热度|

2 刘进平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4 03: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