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165062189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u1650621898

博文

以终为始,行稳致远 精选

已有 3451 次阅读 2024-5-31 23:13 |个人分类:读研生活|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以终为始,行稳致远

IMG_6996.jpeg

临近六月,又是一年毕业季。我有幸观摩了课题组师姐的答辩现场,答辩结束后,师姐手捧鲜花与老师合影留恋,顿时感慨万千,我想此刻千言万语都无以言表对于老师的感恩之心。

毕业季,意味着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阶段的开始。有的选择工作,有的选择继续读博深造,还有的选择回到家乡服务基层建设。回想去年此时的我,完成毕业论文的最后提交,办理好离校手续,与室友吃了散伙饭,还和老师们合影留恋,静静感受着本科阶段最后一段时光……

回到当下,尽管距离我顺利毕业还有一段时间,但仍值得细细梳理,不断总结,为更好完成读研阶段任务做好准备。为此,我想最贴近当下我心境的应当会是:以终为始,行稳致远。

(一)

IMG_7008.jpeg

本学期以来,课程量较上学期有很大减少,因此在科研上的投入时间相对多了,但大多数时候是进展缓慢或者毫无进展,往往会陷入迷茫当中。当我想尽量跳脱出这种循环往复的生活中时,会发现理想往往不同于现实。

最近,有看到一位知名up主(视频博主)成功跨专业申博的视频,讲述了他在申请过程的痛苦经历以及成功录取时的喜悦的心情;另一位知名up主也完成了博士答辩,红袍加身,顺利毕业。然而,光鲜亮丽背后是无数日日夜夜的迷惘挣扎和辛勤付出,我好像一个见证者,见证了各兄长在读研和读博期间的有趣故事和痛苦过程,虽然过程有些许挫折,但结果总归是好的。

“当你有想法的时候,便自不必瞻前顾后,且去大胆一试吧。”

是的,当我感到迷茫不知所措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去面对挑战。最近,《学位法》颁布,未来的学位论文评审会更加严格,因此需要研究生在前期的研究中就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构建学位论文“大厦”打好地基。对此,我以终为始,将目前现有的实验程序和结果按照学位论文的格式进行了梳理,我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对现有工作进行复盘,及时整理分析数据,还能从中发现到之前从未注意到的细节。比如,实验过程中所用的各试剂名称来源分子量是多少,实验仪器的具体操作参数设置,实验步骤的优化,论文结构的布局以及写作能力的提升等等。

此外,通过以终为始的方法,在读研开始就有学位论文的概念,我们还能提前布局,在实验过程中动态调整内容并优化细节,还能在论文撰写后期节省时间精力。

(二)

IMG_6868.jpeg

本学期我有一门专业课和一门英语写作课。专业课的课程考核是对于本课程相关的内容提问,这些问题可以是课堂中已经提过的问题,而每个人提交的问题不能相同,因此最先提交问题的同学便有了“优势”。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就要做好记录,以便“抢”到我们认为好的问题。

然而,我并未专门记录好每节课的问题,而是直接在讲义中做了笔记,因此我未能最先“抢占”问题。虽然在第二天,我花费了近一天时间完成了问题提交,但通过此事让我明白,以终为始是相当重要的,以备在我们不时之需时交出自己的答卷。

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的考核则是提交一份“研究报告”,类似开题报告。这样的要求似乎并不困难,但当我去做时,发现并没有想象的这么简单。首先,要完成一个好的文献综述,需要查阅大量研究方向相关的研究,并加以整理和消化吸收,形成自己的观点,从而使研究更加饱满充实;其次,在引言结构上,需要合理布局,从大方向到小方向,整体思路为描述+分析+评论,阐述研究目的和价值所在;最后,语言风格上不能口语化,每一个词句和时态的选择都有其逻辑和合理性,在形式上要避免“A says, B argues, C proposes”等简单罗列式描述。

通过本课程的训练,我将整理的实验部分撰写成文,形成体系,使得研究更加立体化。我想这不仅是一个作业,更是对未来论文写作、投稿、回复审稿人评论的一个训练和提前布局。

(三)

IMG_6783.jpeg

除了在科研和课程学习中要做到以终为始,在生活和工作当中也是如此。

本学期我担任助教,除了完成助教的本职工作,负责课程考勤和互动记录,还需要在平时下好功夫。比如,提前制作签到程序、互评打分程序、打印打分表,提前通知老师课程相关进度情况、完成课程期末出题等等。当我真正去做时,才发现需要注意的细节如此之多,也正因如此,以终为始,方能行稳致远。

期末将近,毕业季来临,研一也即将接近尾声。回顾过去,我变得更加成熟稳重,也更加懂得以终为始的重要性;面向未来,还有无数的困难与挑战正等待突破,但唯有行稳才能致远。

回到当下,我在用心完成每一件事,我坚信付出终有回报,尽管这条路走的慢了点,但我也终将迎来属于我的“毕业季”。

本文图片均由博主本人拍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66240-1436432.html

上一篇:我究竟,该度过怎样的一天
收藏 IP: 202.120.235.*| 热度|

9 柳林涛 王从彦 崔锦华 胡新鹏 汪运山 曾杰 黄永义 孙颉 池德龙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1 13: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