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有关脂类(lipids)知识(二)
杨顺楷 四川 成都
3. 高度可变的植物质膜脂类组成
植物细胞质膜由脂类、蛋白和碳水化合物组成,其分子比率约为40:40:20,包含磷脂类、甘油酯和甾醇,动物细胞质膜发现有相同类型。在植物细胞质膜,对于特定一种植物脂类的比率,存在在不同器官中有着显著地改变;并且在不同种的植物在同一器官的脂类比率,远比较动物更恒定。例如,大麦根部的细胞质膜含有许多游离甾醇分子,比较磷酸脂类高两倍;而通常在叶组织这一比率就反转了。该变化在大麦叶原生质体膜的磷酸脂类,对游离甾醇比率是1.3:1;在菠菜与之相反,游离植物甾醇比磷酸脂类比率是9:1。
在植物原生质膜发现的甾醇,均具有两亲性(亲水/疏水)。它们是胆固醇、菜油甾醇、谷甾醇和豆甾醇,多数是游离甾醇。提到胆固醇,主要是哺乳动物质膜含有的甾醇;然而到如今经过生化分析,广大种属的植物都含有少量的胆固醇,唯一的例外就是燕麦不含有胆固醇。在植物中的甾醇酯、甾醇糖苷、甾醇酰化糖苷脂类,远比动物含量丰富。
但是继续令人困惑的是,这种显著变化表明,在广大不同的脂类环境中,可能是存在着原生质体膜膜酶起功能作用。这些结果提示,植物原生质体膜的脂类组成可能不担负其功能特性,而仅仅是膜流动性的重要参数而已。如果这一论断是真实的,那就意味着实质上各种脂类是可以互变的,以至于在一种特定温度下,脂类给出一种永久性的组合,于是就产生出一个所需要的流动性双分子层脂类组合。
这一引起争议的见解,可能有些夸张,反映出了人们无视了特有脂类类型的功能作用。此外,最近的发现似乎与此矛盾,即借助改变甾醇组成,经由重组玉米根部质子根部转运ATP酶(H+—ATP酶)分子活性进入人工膜,就可达到调节的作用。显然,更多的研究须得阐明不同的脂类类型,是如何对质膜功能起作用的。
甾醇的糖基化经由UDP-葡萄糖:甾醇糖基转移酶所催化,并且已经开发作为分离植物原生质体膜的标记物。另外一个产生主要类型脂类,就是哺乳类原生质体膜,那就是鞘磷酯,也同样在植物中发现。植物和哺乳类原生质体膜的甘油脂类脂肪酸尾部,令人感兴趣的差别也已经有所报道。因此,植物主要利用棕榈酸(C16:0)、亚油酸(C18:2)和亚麻酸(C18:3);而哺乳类利用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和花生四烯酸(C20:4)。
(待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4: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