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霓的阅读史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eeny 既为馆员又为读者,将此一生。

博文

书籍,是心灵的灯塔 ——从阅读推广的视角读《人世间》

已有 1907 次阅读 2023-10-12 09:18 |个人分类:阅读随感|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当代作家梁晓声新近创作的长篇小说《人世间》,就像窗外的秋色,以普通人的丰富而坎坷的人生色彩打动我,使出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的我似乎看到了身边的父辈们、同龄人是如何在崎岖多变的人生道路上通过奋斗追求美好的人生,而不丧失做人的本色:即使生活再贫困、再艰难、再苦楚,他们也始终保持着勇敢、正直、善良、真诚和乐观的精神。

《人世间》这部长达115万字的小说于2019年先后荣获第二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今年10月30日,以该部小说为蓝本改编的电视剧《人世间》也成功入选中央宣传部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本月6日刚刚揭晓的第31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人世间》也凭借7项提名、4项大奖成为本届金鹰奖获得提名及奖项最多的作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一川指出,《人世间》改编产生“破圈”效应,“体现了中国式心性智慧引领现实主义精神的原则,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实主义的艺术道路,在美学范式上,为同类题材电视剧提供了有益启迪”。

《人世间》创作的成功,在于以描述“光字片”周家三兄妹的不同命运为故事脉络,描写了一部改革开放后近五十年的中国百姓生活史。小说封面上赫然印着“于人间烟火处 彰显道义和担当 在悲欢离合中 抒写情怀和热望”的字样扣动每一位读者的心弦。作为一名高校图书馆馆员,我将从阅读推广的视角来谈谈读《人世间》的收获。

书籍,奠定了主人公们的精神底色

电视剧《人世间》第一集的情节,就是从一箱书开始的。周家长子秉义,即将前往建设兵团,他把一箱书,托付给了秉昆,让他妥善保管。我们可以从镜头中,看到砖头般的厚书有《战争与和平》《叶尔绍夫兄弟》《怎么办?》《唐诗三百首》等文学书籍。因为工作太忙,我没有继续追剧,但又放不下《人世间》的剧情,便从朋友那借来原著痴迷、痛快地读了近两个星期。

从原著中我了解到这一木箱子沉甸甸的书,是秉昆的哥哥、姐姐和他们的好朋友郝冬梅、蔡晓光以及他们的老师们读过的书。这一箱书,是周家兄妹酷爱读书的见证。特别是周蓉、周秉义兄妹俩,自小就读遍了中外名著,并潜移默化地受到这些名著的熏陶。

周蓉在原著中是个“敢为天下先”的知识女性。她向往自由、独立、唯美的精神世界,她的知性在故事情节中像腊梅般逐渐绽放,又体现出真挚的家国情怀。小说第三章中,美丽、聪明的周蓉为了爱情的信仰,远别家人,辞别单恋她的同学蔡晓光到艰苦、偏远的贵州当乡村教师,而她的爱人是一位比她大17岁的被打成右派的离异诗人。她为信仰爱情迈出了勇敢的步伐。

而她的信仰形成,大多数是来自所读过的《双城记》《安娜·卡列尼娜》《叶尔绍夫兄弟》等经典名著。周蓉的思想独立除了追求爱情,还体现在她的人生观方面。她在北大读书的期间,曾以“邹小容”发表了一篇文章,关于“好人之好与好学生之好”的内容,引发争论。周蓉曾对哥哥说自己有娜塔莎的纯真、晴雯的刚烈、黛玉的孤芳自赏式的忧郁、 宝钗的圆通……。她对自由的向往,如同蜜蜂和蝴蝶天生要寻找花蜜和花粉一般。她从书籍中感染了 “不自由,毋宁死”的思想。

周母虽然不识字,但是她却用慈爱的胸怀包容、支持儿女们去阅读好书,举办地下“读书会”。翻开《人世间》上部第26页至29页,是周家三兄妹与好朋友们聚在周家一起讨论读过的经典名著的读书会的场景:

“周秉义与郝冬梅这对恋人,抵抗烦恼与闲愁的办法,只有读禁书和恋爱,那简直也可以说是他俩的绝招、法宝。除了毛泽东和鲁迅的书,其他书籍在中国似乎已不存在了,但也就是似乎而已。任何时代都有些不怎么怕事的人,周秉义和郝冬梅便总是能搞到以前不曾读过的书来读。有时还在周家拉上窗帘一个读,一个听;还讨论,甚至争论。秉昆和姐姐周蓉以及周蓉的男友蔡晓光,是他俩地下读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秉义是优秀知青的代表,他插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以后坚持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尽管生活在物质贫乏的时代,但精神世界富足。在当年热火朝天“搞运动”的大环境下,都视文化为粪土,周蓉的家,成为引导蔡晓光的“三味书屋”。

秉昆虽然没有像哥哥、姐姐那样读遍经典,但是他也耳闻目染了他们积淀的文化思想。作为那箱书籍的秘密守护者,他也默默地读了很多本,并且摘抄了不好喜欢的文字,做了许多笔记,从中汲取营养。在那些作家中,他更喜欢雨果和托尔斯泰,尤其是雨果。雨果小说那种激情四射雄辩滔滔的语言魅力让他沉醉,因为他觉得自己内心太缺少激情了。他渴望成为有激情的人,却不能在现实中发现什么值得自己投入激情的事。他读了一些书籍之后意识到,黄豆还能榨出豆油或酿成酱油,成群的没有知识和思想的人,除了体力和技能,就再也榨不出别的东西了。而被榨尽了体力和技能的人,注定是一个可悲的人。秉昆曾这么评价他读过的那些书,他认为书里的可敬人物都是本色的,特立独行的。那些书告诉他做人的道理,为了实现个人愿望而违背性格的言行是可耻的。秉昆是小说的主角,他耿直、仗义、善良、孝顺,始终在社会底层奋斗,并且一直帮助“光子片”的那些穷兄弟们,对有孕在身的寡妇郑娟没有半点歧视,而是倾尽全力帮助她、爱护她,最终与她有情人终成眷属。

在全面禁书、到处烧书、偷偷读书、藏书会被举报的年代,周家三兄妹基因中爱书的一面及时觉醒,都成了如饥似渴的读书种子。他们所读的书,奠定了他们精神世界的底色。那些书籍,像灯塔一样,给他们指明了各自的人生道路。同龄人蔡晓光、郝冬梅这样的优秀青年把周家当作思想启蒙的圣地。周蓉所具有的特征正是蔡晓光精神上最需要的。他表面上是好好先生,其实思想深处自有圭臬,而周蓉是唯一了解并与他共同稀释精神苦闷孤独的女性。

书籍,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时代在变迁,秉义、周蓉在高考制度恢复后,终于先后迎来了他们人生的大好春光,顺利地考上了北大。他们结合自己的读书兴趣选择了不同的专业,未名湖畔哥哥在历史系,妹妹在中文系。

周秉义,一介书生,以书化人,“学而优则仕”,他北大毕业后在从政生涯中始终能保持本来的书生意气。他虽然做了大官,但是依然保持着知识分子的品格和思想。他爱阅读的习惯始终没有放弃。书中有一个情节,谈到秉义初到中纪委,无官一身轻,就“逛新华书店,买了十几本书。这些书都与政治无关,其中有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蔡元培的《中国人的修养》、胡适的《白话文学史》、蒙田的《蒙田散文随笔》等。他当过国营大厂的党委书记,当过省内第二大城市的市委书记,后来到中央机关工作,成为一位履职多年的正厅级干部。临到快退休时,他毅然回到家乡,想要改变A市贫困区普通百姓的生活处境,进行棚户区改造。他在完成贫困区改造后被人诬陷,组织上经过调查还他清白,他最后无怨无悔地离开了人世。

热爱读思想类书籍的周蓉,把梁启超、鲁迅的书当作枕边书。她自称要当中国女性的别林斯基或车尔尼雪夫斯基。北大硕士毕业后,她被A市重点大学破格提拔为副教授,还被同校的哲学系教授汪尔淼收为博士研究生。为了寻找女儿冯玥玥,她只身赴法国自力更生,度过了12年。在国外,因为她对雨果、福楼拜、伏尔泰、卢梭、巴尔扎克、大仲马等法国著名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烂熟于心,引用《圣经》语录挥洒自如。这让她周围的法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都刮目相看,心生敬意。她写了两部中国古代哲学的通俗读物:《庄子和他的言行》和《老子和孔子有什么不同》,所得的稿费供女儿上学。国外的周蓉不仅在工作上努力、生活上自立自强,她还十分维护祖国的形象。回国后,她虽然失去了大学的教职,最终选择在公立学校当数学老师,她教书育人的本事非常出色,通过职称评选,成为了这所学校的副校长。周蓉为蔡晓光的文学世界打开了一扇窄门。所以即便周蓉年华老去,他依旧称其“女神”。

在小说原著里,《叶尔绍夫兄弟》这本书反复出现了三次。周家三兄妹的命运与这部小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特别是秉昆,他对这部小说里的老三谢尔盖充满同情和理解,其实隐含着像自己一样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的一种深切的关照。他内心也有像哥哥、姐姐一样希望考上大学改变命运。但是他又不能放下对照顾母亲和郑娟母子的担当,生活的重任使他放弃了梦想。为了保护养子周楠将骆士斌打成重伤后死亡而进监狱,他的人生是坎坷而辛酸的。但是他自始至终都保持着中国普通百姓的吃苦耐劳,坚守着善良、坚强、乐于助人的品格。他的精神信念来自于他读遍那木箱里的书籍。当他在娶郑娟遇到重重阻碍的时候,沉重的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的时候,与他内心对话的是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著的《怎么办?》。直到“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恍然大悟到也许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所谓人生,原本便是一个怎么办接着一个怎么办的无休止的过程。秉昆始终肩挑友情道义、守护伦理亲情,这与其早年读的书不是没有关系的。

这就是潜藏在《人世间》里关于“书”的故事:读书、用书、写书,意义何在?“既要写‘人在现实中是怎样的’,也要写‘人在现实中应该是怎样的’。”这是作者梁晓声先生对“娱乐至死”或“读书无用论”最大的反击。

阅读,从馆员开始

《人世间》里的那箱书籍是梁晓声的亲身经历。在他的纪实小说《母亲》中,曾经提到,他购买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青年近卫军》,之后相继购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氓》、《勇敢》、《幸福》、《红旗谱》……除了《红旗谱》、《牛氓》,都是苏联小说,而《牛氓》也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保尔喜欢的一本书。梁晓声的文学启蒙老师就是雨果与苏联的革命加爱情的文学。这个装书的箱子,被梁晓声的母亲藏在了床底下。10多年后梁晓声发现箱子还在老家,但锁已经锈死了。他砸开锁后发现书已经酥化成一箱碎纸。

岁月的列车不为谁停下,命运的站台,悲欢离合,都是刹那。使人开智的是书,使人开拓眼界、增长才干的是书,使人寄寓光辉与梦想、更好生活的还是书。书籍像炉火,那读书人和著书人像从炉火得到温暖并且取得火种,既温暖了自己,又温暖了别人。梁晓声用这句话概括了他写作《人世间》的初心,他说:“书籍使我的人生更加自觉一些,同时也更加自律一些。我想通过文学来回报书,并向生活致敬,回报生活。因为我从生活中汲取了许多创作,也到了我用我的书向生活回馈的时期。”书籍是心灵的灯塔。在人生处于低谷时,你会想象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但从书籍中我们方才知道别人比你更不幸,但他们比你更坚强地活着。真所谓是“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天堂,是图书馆的模样。作为一名为大学师生服务的高校馆员,我们应该徜徉在书籍的森林里,去阅读经典,传播经典。我们应该做好“点灯人”的角色,担当起“为人找书,为书找人”的重任,从服务型馆员向学习型馆员转型,将更多好书向广大读者群体推广。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78660-1405604.html

上一篇:且为春风寄书香,奋进从阅读开始
下一篇:馆员的领导力
收藏 IP: 112.4.211.*| 热度|

1 吕泰省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6 08: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