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达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illside 思接地质年代,眼扫地球内外 …… 跋涉于水文水资源、地理科学、土地利用与规划、科学思辨、中外哲学

博文

“约古宗列渠”与“约古宗列曲“孰优?——广泛使用的“约古宗列渠”似为欠妥说法,应予抛弃

已有 2602 次阅读 2023-9-10 14:15 |个人分类:水利水资源|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约古宗列渠”“约古宗列曲“孰优?——广泛使用的“约古宗列渠”似为欠妥说法,应予抛弃

——“约古宗列渠”与“喀喇渠”,或许都是1953年新造词语

 ——藏语“qu”(河)不宜译为“渠”,可看作司马迁定下的规矩

——司马适《史记·河渠书》问世起,河渠含义就泾渭分明

——约古宗列渠改译“约古宗列曲”疑是有人觉得原译欠妥

——有博主称,“约古宗列渠”与“约古宗列曲”全部应该抛弃

——“玛曲”与“约古宗列曲“似各有特色,后者是前者源区

——卡日曲,曾称喀喇渠,此属于混淆汉语“渠”义的汉译

陈昌春 

       现有的文献中,黄河源头的“约古宗列曲“与“约古宗列渠”均有使用,似成并行不悖之势。然而,“渠”系人工水道之定论,似乎罕见反例。因此,将纯粹天然的“约古宗列曲”与人工水道“渠”混为一谈,应系欠妥说法,应予抛弃。

      自司马迁在《史记》的《河渠书》出现之后,“天然河、人工渠”的认知与共识就没有改变过。因此,将并非人工改造物的天然河流——“约古宗列曲”称作“约古宗列渠”,是不符合“渠”之用法的历史与现实的。

    “约古宗列渠”的表述,最早出现于何时,我尚不太清楚。能不能将“约古宗列渠”视作约定俗成、将错就错呢?或许不宜。至于约古宗列渠”在晚清的什么文献里出现,有待了解。

       下面看看一些文献的说法:

        1952年黄河源考察队人士发表的《黄河河源初步研究》(科学通报,1953)中使用“约古宗列渠”,并有示意图。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水利部办公厅宣传处编的《根治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1955)之 《万山千水勘查黄河源》一文称:“据附近藏民同胞说,就是黄河的真正源头,名叫约古宗列渠(渠,藏语,即河)”。可以推测,藏民同胞只有口头“qu”之发音而已,并不是书面的“渠”。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著的《中国地理博览》(1997)之《江河溯源》称:“至于星宿海以上的两条支源约古宗列渠和卡日曲的名称,到了清朝经过认真的实地踏勘后,也被列入史册”。这个说法有待查证,“约古宗列渠”未必出现于清朝,最早或出现在1952或1953年。

image.png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纲:地学卷》(1998)之《江源考察》有“此即河源也康熙时实测和《水道提纲》所云阿尔坦河指玛曲(约古宗列渠)”,但只是以括号方式备注,并不反映字面上“约古宗列渠”的出现时间。

image.png

image.png

      《带你走进科学的世界 了解永久的人类家园》(2014)一书称:“1947年版的《辞海》说黄河的源头是青海省巴颜喀喇山脉噶达素齐老的阿尔坦河。1965年版则说是青海省巴颜喀喇山脉达泽山东麓约古宗列渠。1979年版说是卡日曲。”可以推断,1947年及左右,所谓的“约古宗列渠”还未出现于多少文献。

image.png

        《中国地理学家》(翟忠义. 1989)一书称:“为了全面开发黄河水利资源,由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和中央燃料部水电局,共同组成了黄河河源勘查队。于1952年8月到12月间,对黄河河源地区进行了全面调查。指出了黄河发源于雅拉达泽山东麓约古宗列渠。”我推测,“约古宗列渠”出现于中文文献,是这个1952年调查之后才出现于中华大地。至于1952年前是否存在“约古宗列渠”,暂不清楚,但我也表示怀疑。

        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编写的《黄河志 卷5 黄河科学研究志》(2017)指出:“.项立志、董在华为首的河源查勘队,历时两个月,按1/25000地图勘测了河源地区和通天河支流色吾曲入口处,访问了当地一些藏民,编写了《黄河河源及通天河引水入黄查勘报告》。报告指出“黄河不是发源于噶达素齐老峰山下的星宿海,而是雅合拉达合泽山以东的约古宗列渠”,“鄂陵湖在上,扎陵湖在下”,认为过去史料中西扎东鄂的记载应予更改。......1952年黄河河源查勘队,纠正了以前黄河发源于噶达素齐老峰下星宿海的说法,确定了黄河发源于雅合拉达合泽山,正源是约古宗列渠。这次考察发现,黄河正源在雅合拉达合泽山下的约古宗列渠之说并不确切,黄河应该有约古宗列渠和卡日曲南北两源,其中卡日曲又是主要的正源,而雅合拉达合泽山与黄河河源则根本没有丝毫关系。” 我判断,或许是这次1952年黄河河源考察及《黄河河源及通天河引水入黄查勘报告》等才制造“约古宗列渠”这个新词。我们来看看这次河源调查的主力人员项立志、董在华二位合写的《黄河河源勘查记》怎么讲述“约古宗列渠”。他们的文章明确指出“约古宗列渠(译音)”。也就是说,他们并未追溯“约古宗列渠”在历史上是否已经出现,只是根据藏语发音即兴创作。

image.png

image.png

        藏语“qu”(河),可以随便翻译成其他,但就是不能翻译为“渠”,我认为这是司马迁就定下的规矩。根据音义,译作“屈”,其实也是成立的。  关于“约古宗列曲”,我推测是有人觉得“约古宗列渠”不科学后新造的。

        《辞海 修订稿 地理分册 中国地理》(1977)称:“马曲]藏语意为“黄河...旧称约古宗列渠。”这种“旧称”于含糊了。而且“马曲”未必成为通行的新称。“约古宗列曲”更适合作为新称,不清楚近年新版《辞海》及有关工具书是如何收录的。

       1952年的黄河源头考察队,由于部分人士缺乏对“河渠”差异的历史认知,想当然地把源区的天然小“河”译作貌似音近的“渠”。现在,用“曲”代替语藏的“qu”(河),已是通行做法,可能主要剩下“约古宗列渠”等个别特例。然而,这些特例是不科学、不合理的,应予抛弃。

       有博主称,“约古宗列渠”与“约古宗列曲”全部应该抛弃。他的观点也是颇有见地的(详见附1)。不过,“约古宗列渠”与“约古宗列曲”都不要,只用“玛曲(或马曲)”,文字长度上似乎又有点单薄。

        根据《中国自然地理教学参考书》 (上册. 1987)等,1978年黄委会组织的黄河河源考察,实际上应不认同“约古列宗渠”这一名称,而使用了“约古宗列曲”的表述。此外,该书指出:“卡日曲在以前的地图上写为喀喇渠。‘喀喇’蒙古语指黑色,与卡日曲的地理景观不符,所以这一名称应废除。”该书并认为,项立志、董在华所带考察队得出“扎陵湖、鄂陵湖的已有位置颠倒”的所谓新发现是错误的,其实历史原图并不错,不存在颠倒。

image.png

        1952年黄委组织的河源考察队的一些结论,被1978年黄委河源考察队进行了批评或纠正。我相信1978年黄委考察队也不支持生造的“约古宗列渠”一词,他们采用了“约古宗列曲“进行表述。此外,我推测“约古宗列”这个词是1952年考察队创造的。至于1978年黄河源考察队,有文献说是青海省组织的。

        据称,1985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根据历史传统和各家意见,确认约古宗列曲为黄河正源,并在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玛曲曲果树立了黄河源标志。

        关于玛曲与约古宗列曲,有称玛曲是约古宗列曲的上游,卡日曲汇入后仍称玛曲。那么,玛曲就不能等同于约古宗列曲。因此,约古宗列曲是有独立存在的意义的。

       《1949年后两次黄河河源考察引发的学术争论》一文的页注称“⑩从约古宗列发源流人星宿海的河流, 当地群众历来称为玛曲。1952年河源査勘时起名‘ 约古宗列曲’”,似不很准确。1952年查勘河源的学者于1953年发表的文章所用名称是“约古宗列渠”,这也是本博文进行过重点探讨并认为欠妥、应予放弃的表述。

image.png

附1:https://blog.sina.com.cn/s/blog_3d9d7bda0102xet2.html

                            玛曲是正解,约古宗列曲是误会(地学名词正误之二十八)

新浪博客一博主(2017-11-20 05:17:30)

玛曲是黄河的源头或之一。在藏语中,玛曲的意思是孔雀河,因为河水青翠如孔雀羽毛而得名。同时藏族同胞以玛曲泛指整条黄河百度上说,玛曲就是黄河的意思,是不对的。但是在很长时间里,直到现在,许多地图仍把玛曲注记为约古宗列曲。在藏语中,约古宗列的意思是“炒青稞的锅”,实际指的是玛曲最接近源头处所流经的一个小盆地,形如炒锅。当年考察队听藏族同胞说“约古宗列、约古宗列”,以为指的是玛曲那条河,就把玛曲定为约古宗列曲,以讹传讹了。专业书籍,如《中国的河流》,试图把约古宗列曲改为“约古宗列渠”,以便与玛曲区别。但是“渠”有人工开挖的意思,这一更改并不成功。

附2:

image.png

附3: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0729-1402111.html

上一篇:“黄土约占全球陆地10%”之定论似应放弃,6%新论看来更准确
下一篇:"第二松花江”可另起新名"南源松花江"或“南支松花江”代替
收藏 IP: 183.213.83.*| 热度|

3 杨正瓴 尤明庆 池德龙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0: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