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我在知乎上活跃,写到现在也有了几篇30万+的东西(都是让我自己都感到十分意外的内容),最喜欢的还是问答版块的设计,总有一些脑洞大开的问题和同样脑洞大开的回答。比如,为什么古代智库都喜欢出“上中下”三策,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远远不及很多人的回答那么丰富而有趣。
当然,和科学网一样,知乎上也有很多关于导师的问题。比如,很多人纠结于要不要换导师(有的甚至在还没有进课题组之前就琢磨着换导师)?怎样换导师方式最好?换导师会不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如此等等。
让我感到很好笑。
除非是依赖于设备与材料,这个导师有个冷冻电镜且不让其他导师的学生用,而你必须做这类实验,此时你可以考虑选一个设备精良的,否则做不出实验结果后面发论文就困难一些。更多的学科方向,导师的重要性远并没有学生想象的那么重要。
一个学者一生中重要的工作,如果简短捷说,最精彩的部分其实就那一点点。哪怕是牛顿这样大师级的人物,也有人说他最精彩的部分在今天的高中课本里就都学到了,微积分高中数学里有,甚至讲授的内容比牛顿当年做的工作还深呢;物理课不管是力学部分还是光学电磁学,高中时代所学也基本涵盖牛顿当年的创新内容了。但是,我们学到了牛顿创造的知识,牛顿的思维能力你学得到吗?即便牛顿就是你本人的导师,他的这些东西你能领悟到且还能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吗?
而中国的多数导师们,一生精彩的科研成果可能A4纸的一页都用不了,而在一个完整的3年研究生阶段,绝对可以在知识上都学到手了,尽管思维方式也还是不见得领悟,有些也许十年都领悟不到。
所以,研究生(不管是硕士生还是博士生)在导师这里学到的东西总是有限的。而研究生阶段可以有自己的选择能动性,你做的毕业论文,不管是王导师还是万导师帮着选题,总还是征求一下学生本人的意见,而不是直接扔给你一个题目就不管了。而开展科研后,纠结于哪个导师指导得更好,就不那么重要了,因为论文能够最终到达的层次99%取决于学生本人,而不是导师。导师给每个学生都指出了兔子之所在,有的就能打回一只肥的,有的就只能带回一只少了一条腿的残疾脏兔子。
且说了,每个研究生都要有一年或更多时间的课程要上,在课堂上也已经能够体验到其他老师最精彩的那半页A4纸。再说了,即便名义上在一个导师的指导下,在科研的过程中受点其他老师的启发也没谁拦得住你啊。
如果遇到的是一个不怎么管的导师,就更方便学生本人博采众家之长了。
研究生们之所以会有导师困扰,根本原因还是自己的能力有限,但又不愿意承认这个现实(我永远不会错,错必须都是别人的),总想着通过选一个好的导师来弥补这一点。但是,同学们,自己的短板(有些可能还是智力上的)依靠导师弥补,是让所有导师不可承受之重啊!因为每个导师都要指导很多学生,有的还要上很多课,导师自己也还有需要承担的其他责任。学生换导师的心思大概是假设了自己进了更理想导师的课题组后就能受到特别的照顾和关爱,论文也会由导师一字一句地帮着完成。同学,你真的想多了!换了一个之后的某天你还是会后悔,觉得又选错了!
我自己带各色各样的研究生也不少了,算是有了一些经验。我发现越是聪明的学生越不会问什么换不换导师这类愚蠢的问题,而是利用好自己的智力去撰写更好的论文并发表它,协助导师完成一些项目的申请和研究,最后在此基础上完成毕业论文,就算是为自己的未来奠定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一旦到了工作岗位,这些积累就能帮着申请到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发表更多高级别学术期刊上的文章,实现学术人生的跨越。
相反,稍差一些的学生则总是怨天尤人,而不是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如果不顺利就直接赖到导师身上。我最亲爱的同学,看看你同组的师姐师兄,人家都发表了多篇top journals上的论文啦,毕业论文也早早准备好了,还能够在课题组的学术研究里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再反看自己,也许早就成为课题组的累赘而不自知,还以为是导师差造成的结果呢。
醒醒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3: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